感知·理知·自我认知

陈嘉映

文化

哲学 陈嘉映 思维 自我成长 现象学 新书记 生活

2022-1

北京日报出版社

目录
导 论
论理词
两分不是分类
知的两分
感知举例
理知举例
既可以感知也可以理知
两分都只开了个头
狐狸会推理吗?

章 视觉及其他:五官之觉(上)
感觉等词语跟外文词不一一对应
视觉的优先地位
认知语汇多半是视觉语汇
看达乎事物本身
whatness和thatness
听觉
味觉
嗅觉,兼谈意识研究

第二章 触觉/身体知觉:五官之觉(下)
多种多样的触觉
客观、旁观
视角问题
亲密、切身
人分视觉型和触觉型
认知与反应,以及艺术
用手摸是主动探究
感觉到疼痛,疼痛才存在
对象的独立存在vs感知它它才存在
“外部世界问题”
存在与实在
眼睛不感知自身
检查自己的眼睛,兼及贝克莱
手确定对象时也在感知自身
Zuhandenheit

第三章 统觉及其他
不限于特定感官的感觉
笼统的感觉
预感、感觉与意义、判断
因果感知
时间感知、记忆
你怎么知道她是你妈妈?
一个与所有问题

第四章 感觉与料理论
感知的生理机制
生理学里没有感觉
机制探究是希腊兴趣
我们到底看到了什么?
直接感到和间接感到
在有意义的地方看
种种看错
分析与周边环境
感觉的生理机制理论 vs感觉与料理论
生理学之为机制理论
形而上学:把哲学混同于科学理论

第五章 闻知与他心
闻知
闻知的源头
语言能否传达感知?
感受不同于甲虫
我们可以了解他人的感受
需要自己先有感受,然后连着他那个人了解他的感受
你我感到的是同样的酸吗?
描述感受与表达感受

第六章 语言之为理知与感知的交汇处
对应与成形
语词给出所是
语词是感知与理知的交汇
反心理主义
维特根斯坦的“语词体验”
贝多芬的形象
语词形象

语词形象与语义条件有相似之处

第七章 推知
语言使得推理成为可能
一般事实
系统的形式化程度高低不一
语义推理和数学推理各有千秋
狐狸会推理吗?
感知是整体的,推论是分步骤的
美元与密码,以及用法
abcdef转写成“我看到那儿有一个黑斑”不是翻译
理解数学公式
经验理解与专业领域内的理解
感性—知性—理性
无感的推理
外部之知与内部之知

第八章 感-知与感受
西方认识论的兴趣在知而不在感
确定性
公共性
感本身就是知
预感与反应
感受

第九章 系统理知
怎样推论出地体是圆的?
系统理知——以几何学为例
系统知识 vs当用之知
理知时代
哲人
理知时代落幕

第十章 认知世界与认知自我
“认识你自己”
你的认识是你的一部分
不能单从视觉来思考自我认知
触觉进路
认识人在世界中的位置
自我认知作为主题
自我认知天然正确?
自欺
自我屏蔽
自我认知是痛苦的
面具
自我建设

第十一章 自知与信心
自我认知作为自我的一部分
两类认知
禀赋
信心和决心
【展开】
内容简介

★ 哲学家陈嘉映先生新近思考力作。陈老师精研现象学、语言哲学,善于从小词的辨析入手去分析哲学问题,并终通达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就是那个古老的苏格拉底之问:“人应该如何生活?”本书正是陈老师结合当今时代,从感知、理知等概念辨析角度入手通达这一哲学之问的力作。

★ AI时代,我们如何思考人的位置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今天科学一往无前的时代,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人存在的意义,作为长期关注科学与哲学关系的哲学家,陈老师在本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考视角:从感觉开始,连着理解自己来理解世界,连着理解世界来理解自己。

★如何认识自我,“我该怎样生活”,本书是送给今天有道路没方向一代的一味清醒剂。今天的社会,所有的一切都被明码标价;今天的一代,从小无不处于竞争的环境中,我们的人生道路变多了,却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在今天这个有道路没方向的时代,本书可谓一味清醒剂,让我们更清楚地认知我们自己,去明确我们应该走的人生路。

★ 如何更好地在这个世界生活,本书在谈的问题也是我们人人都在面对的问题。不管是研究现象学、语言哲学、科学哲学还是伦理学,“人应该如何生活”始终是陈老师思考的核心。人与动物有何区别?人的可贵之处在哪里?面对今天这个理知落幕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在这个世界生活?本书或许提供了你在寻找的回答。

★ 既面向专业读者,也面向一般大众,一位不断深入前沿研究的哲学家将他的思考聊给我们听。本书基于陈老师今年春季的系列课程“感知与理知”整理而成,不仅涉及陈老师一直在思考的主题,而且涉及科学特别是认知科学的发展研究,同时保留讲座的语言风格以及问答环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抽象的哲学问题聊出来。

“感知”“理知”“自我认知”是著名哲学家陈嘉映先生长期思考和研究的主题。秉持一贯的论述特点,在本书中,他从精微的概念辨析入手,去分析哲学中此类论理词背后的理路,进而拆掉概念的围墙,将其贯穿、打通,让我们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与我们生活的联系。不管谈感知、理知还是自我认知,他总是连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在谈,连着整个时代、人类经历过来的一个个时代在谈。

在今天这个理知落幕的时代,面对技术化、数字化的大形势,如何认知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如何认知我们自身在人之中的位置,本书提供了一个深入而又有新意的视角,让我们对这个世界重新产生感觉,更有力量去应对当下的问题。

这不是艰涩的哲学论文,也不是一部研究性著作,而是一位始终关注人在世界之中如何生活的哲学家将他的多年思考以易懂的方式聊给我们听。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你马的评论
    感谢芸菲赠书单从参考了那么多当年出版的新书这一点,就很钦佩陈老师
  • 五仁道长的评论
    还没看 等待第一个读后感吗
  • 赞巴拉国驼商的评论
    !手不释卷ing——自我知识那部分读着最津津有味。虽然谈这部分仅占一章,但也在标题中占了一席之地。不见得有多少“新意”,但很亲切。 其中对我最有新意的是用触觉vs视觉的区分来理解实践-自我知识vs理论知识有新意。其实最合萨特对“non positional conscious”这个说法的发展。
  • Blade King的评论
    陈老师一如既往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这两三天就一直捧着不忍释卷。以及很佩服陈老师知识面之广。
  • 拙小荆的评论
    文字晓常生动,不需要任何门槛都可以阅读。感知和理知的区分或关联是全市最重要的部分。全书立论主旨并不是辩护特定命题,而是对我们理解感知、理知以及自我认识的系统性勾勒。核心的问题涉及感觉材料是否独立于心智存在,是否具有确定性和普遍性/公共性进而成为理知的基础,以及外部世界是否存在、语言可否描述感觉/感知的问题,作为相关议题的入门导引是不错的选择,如果可以有阅读书目推荐或参考,或许更有意义。
  • 韧勉的评论
    本书是陈嘉映先生在华东师大四次哲学演讲之后的讲义结集,他指出反思自我的意义在于为了达到个人完整性。第一,在理知的层面上达到个人完整性。人可以只在日用而不知的层面上拥有完整性,但人是有理知的,他当然也希望在理知层面上达到完整性。第二,理知层面的完整性可以帮助我们在实践层面上达到完整性,尤其当我们感知陌生的环境,我们的经验不足以帮助我们达到完整性。
  • 十年九夏的评论
    读起来朗朗上口 一如既往的独特性,值得让人仔细感受品味欣赏
  • 星星搅拌机的评论
    想给陈老师10分,读得太过瘾了!
  • 冬至的评论
    从系列讲座的讲稿优化而来。从感知、理知的差别和关联逐步铺陈,导向自我认知,思路比较清楚。书的内容对熟悉认识论、认知心理学或与“自我”相关的社会学知识的人来说,是相对浅白的,但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通俗”,需要有一定哲学基础才能读得顺畅
  • 赵佳斌的评论
    1.新书到了,赶紧读好书。读的过程中,想到《哲学·科学·常识》某个注释中的一句话,“好的哲学写作不是一些公式,文本像诗一样包含着丰满的内容,有多方面的指向的可能性。” 2.通读第一遍,头脑里闪出一个“象”:一位老医生:望、闻、问、切,X光、心电图、CT、核磁共振,他都会。 3.他为天地把脉,他为人间听诊:我们病了,我们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