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器有命

冯渝杰

文化

历史 中国历史 秦汉史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古代史

2024-7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目录
序章 发掘中国古代帝国的神圣性格
第一节 古史理解的另一种可能
第二节 从“古代”跨向“中古”的汉末
第三节 汉亡的学说史概览
第四节 “汉家”与谶纬研究的启示及盲区
第五节 问题焦点、主要思路与方法论说明
第一章 汉家:神圣帝国的经纬架构与天命竞夺
引言 “汉家”之公如何可能?
第一节 “汉家”语意再检证
第二节 谶纬对“汉家”神学内蕴的扩充与整合
第三节 圣汉统天:作为信仰空间的“汉家”
第四节 王莽符命篡汉与新莽理想
第五节 “白水真人”复汉与“汉家”中兴
结语 受命建家:宗教想象与天下一“家”
第二章 王汉:汉末经学通纬旨趣与党祸缘起
引言 宗经尊古抑或为汉制法?
第一节 郑玄经学世界构成中的谶纬要素
第二节 何休的灾异、谶纬思想与“公羊三世说”
第三节 澄清天下:汉末游学与士林统一价值的结成
第四节 考会群心:君民互动与皇权合法性建构
第五节 民意操控、皇权危机与党锢之祸
结语 天命与民意之间的汉代皇权
第三章 师汉:原始道教的官僚性特质与乌托邦追求
引言 原始道教的“官僚性”谜题
第一节 五斗米道组织形态对汉代国家构造之效法
第二节 太平道神灵世界的构筑与汉家制度
第三节 中古道教传授仪对汉代皇帝即位礼之化用
第四节 成汉政权的汉家认同与宗教乌托邦实践
结语 神圣“汉家”与原始道教的理想国诉求
第四章 辅汉:“致太平”思潮与黄巾初起动机考
——兼论原始道教的国家宗教性格
引言 “太平”与“革命”
第一节 学说史的论争焦点
第二节 范晔《后汉书》对黄巾之乱的认识与书写
第三节 汉末的“太平”追求与《太平经》之救世神学
第四节 由“佐命”而“更命”:黄巾的神学变迁轨迹
第五节 佐君致太平:天子与天师的神性互补
第六节 原始道教的国家宗教性格
结语 汉魏之际的政治神学与社会运动
第五章 代汉:汉末隐逸的知识构成与政治影响
——黄巾拜郑玄事表微
引言 远离政治中心的政治象征
第一节 朝野之间:先秦至东汉初的隐逸思想与实践
第二节 黄巾拜郑玄事的历史隐义
第三节 汉末学、术交融与隐逸的知识构成
第四节 隐逸的神秘内涵与汉末崇隐之风
第五节 汉末隐逸的社会角色与政治参与
结语 儒、道交涉与学、术共融
第六章 忆汉:中古时期的神圣姓氏与历史脉动
引言 姓氏名号背后的荣耀与悲情
第一节 汉家的光影:刘、李、张氏神化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神圣姓氏与中古权力角逐
第三节 “道化四夷”与中古时期的蛮民改姓
第四节 佐国扶命:中古时期的“汉家”记忆
结语 汉家、道教与中古心灵秩序
终章 天讫汉祚:谶纬神学、原始道教与汉家德运终始
第一节 游侠•党人•“妖贼”•隐逸
第二节 经学、谶纬、道教之交互推进及其历史影响
第三节 天命史观与汉魏禅代的神学逻辑
第四节 天崩道裂:绝对价值陨落与多重权威崛起
补论 神都长安:天子之居与汉代大众信仰
第一节 宗庙与天命:两汉之际长安神圣性的移易
第二节 长乐未央:“行西王母诏筹”运动的宗教诉求
第三节 生属长安:神都记忆及其对大众信仰之形塑
结语 “神汉”之都
参考文献
初出一览
索引
后记
【展开】
内容简介

“神圣汉帝国”的证成,关键在于深掘当时人的感知和体认,本书即是围绕原始道教的成立、汉魏禅代的发生与汉家秩序的崩解所展开的一次“心灵考古”。为消弭“汉家”构造中的家、国对立,谶纬以其超验的神圣叙事“为汉制法”,由此达成融通公、私的“天下一家”构想,“汉家”遂成为天下人的信仰空间。因为解灾除厄、归命汉家的普遍强烈愿望,“致太平”不仅成为贯通汉末经学、谶纬、道教的知识基础与共同主旨,也成为士人、隐逸、宗教群体的行动指南与价值归宿,还是促成汉魏禅代及汉家秩序解体的思想和信仰要素。以汉帝国神圣性格为轴心,思想与历史交互推进,渐次展开为汉家→王汉→师汉→辅汉→代汉→忆汉的演进轨迹,浮现出谶纬神学、原始道教与汉家德运终始的内在逻辑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danyboy的评论
    冯老这本书终于出来了!非常认真的阅读和学习过初稿,定稿据说还有修改,所以拿到后打算再看一遍。我觉得这是一部隐藏在研究主题下的别样的汉史,很独特,涉及东汉的部分尤其精彩
  • 八坂真寻的评论
    说起来既然汉朝是儒教拥立的神圣王国,而道教是模仿这个神圣王国的制度而建立的宗教,那么其实也可以说道教是儒教的一个孽生子。
  • 三清喵的评论
    汉家—王汉—师汉—辅汉—代汉—忆汉,资料丰富,考辨细致,逻辑缜密,结论公允。绪论主张发掘中国古代帝国的神圣性格,强调以ZJ史观来纠正世俗史观的问题,特别是政教双螺旋结构的观点,更是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与汉代相似,唐代、宋代同样有着信仰层面的神圣建构,贫弱小宋“比隆汉唐”与“追迹三代”的口号绝非只在世俗领域的简单效仿,诸多问题显然尚可继续讨论。宋人所谓“Z宗家法”,其中正有道教的一席之地。
  • 不学无术张某某的评论
    应该可以直接标读过,副标题很准确地概括了内容,目前为止关于汉朝天命及其正当性问题的最佳研究。黄巾起义部分的深度远远不够,这部分大概还需要一部博论长度的作品才能讲清楚。
  • 花想蓉的评论
    真好。形成了一种反世俗史观,从宗教内在逻辑出发,考察汉帝国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神学动力
  • 後東塾III的评论
    〈漢末經學通緯旨趣探微:以鄭玄、何休為中心〉
  • 魂兮归来的评论
    極其強大的研究,通過讖緯、經學、原始道教三個方向來描述漢帝國“神聖性格”的塑造與崩解過程。其中精彩的分析不可勝數,讀的過程中經常感嘆作者對於兩漢正史、道教文獻以及學術史的嫺熟程度,也好奇作者能夠在前人積累如此深厚的領域做出如此成績,到底背後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讀完之後最大的收穫,是深入理解了“漢家”作為一種官方意識形態的複雜性,以及需要在個人與國家的互動中去把握這一意識形態的流動性。通過讖緯,“漢家”的概念得以超越狹隘的一家一姓而成為國家的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推而廣之、變為人們的一般知識後,不同階層...
  • 华人华心丽世界的评论
    同意楼上所说,其实作者可以把道教的这种模式下延到白莲教。白莲教虽然已经在太平天国起义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是作为在元明清时期在汉地影响力巨大的白莲教,现代人研究这段历史忽视白莲教的存在是不对的。因为香港影视小说反清贬北的影响,现在需要这样的著作对白莲教去污名化,去神秘化,去邪端化。白莲教拜无生和五祖(姬发、刘邦、李渊、赵匡胤、朱元璋,而朝代的强弱变化是因为各朝代表的季节循环,很像文明季候论)。作为作者的老本行,应该能更好的研究白莲教和早期道教(太平、天师、三皇、洞渊)、儒教谶纬神学、大乘教大乘人...
  • 隐清的评论
    无疑是先有结论,再从宗教史料中找证据,传统政治史关注不够。此书在揭示汉代政治的神秘学面向是成功的,欲以此打通汉代道教、谶纬、德运、隐逸几大课题,实属矫枉过正;作者指出道士、官员、隐士分享一个时代知识库(但绝非重合)是灼见,然而借助神秘力量的政治语言与直接以“神学”宣示权威是两件事,因此本书各章均是高水平研究,但全书实为“汉代道教、谶纬、隐逸与政治”,很难合而为一来说服读者存在一个能覆盖以上内容的“汉代神圣性格”。
  • 贾宝玉的评论
    表达实在太绕了,既然原则上一直要回归到彼时彼地,何必提炼那么多抽象的概念和语汇,反而很抽离,我读专著算多的,第一次遇到读的很暴躁的。文献综述太多了太多了,随地大小述,太细了。 读完已经习惯了作者的用语偏好,回头看序章已经没有那么烦了,非常扎实和开拓性的工作,绝对值得一读,不过个人认为能更多结合一点世俗史实能让读者更好结合时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