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自序
岂可忽视“美盲”
成长是独特的生命体验
父母要当孩子的“贵人”
是奖励分数还是奖励习惯
注重培养“非智力品格”
美国“高考状元”的经验与感悟
“鸟类标本”考题的故事
“教育世界”的解读引领教育行为
“第X名现象”是个伪问题
永师杂忆
天地有大美
岂可忽视“美盲”
好教师的价值
教育转型:从培养雇员到创业者
美国公众对学校的期待
美国好教师的三大法宝
卓越之路:教师作为创新与统合者
维护好创新的“神经网络硬件”
好教师的价值
名师与养气
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优秀生为何成群地来
水平式教学提高社会资本
如何利用“大数据”为教育服务
教师要了解学生同龄群体
教学中“学”为重心
旷课10%意味着什么
给美国小学生讲“司马光砸缸”
“我们这里不比孩子!”
撕书作为毕业仪式
美国学生如何学外语
给平凡孩子也点个赞
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或许与教育有关
校长和学校发展
教育不平等
农村留守儿童
悟性与读书
尖子·选材·陪绑
走出职业倦怠
家庭背景与同窗情谊
以交往为学生生活的视角
两个问题的答复
“关系型”教育:一种教育观念
“关系型”教育:一种教育观念
学生心中“看不见的黑板”
建立师生信任关系的策略
生命成长所需要的四种空间
归类人才谈教育
中国教育的出路
后文凭时代
北大学子笔下的科场
十万元买下复读生岂是教育之道
名人当学会应对“富裕挑战”
从实求知,实现理性自觉
中国教育的出路
让教育多一点理想
【展开】
【收起】
内容简介
《让教育多一点理想(陈心想教育随笔精选)(精)/大夏书系》精选作者陈心想在《书屋》《南方都市报》《中国教师报》等国内各大报刊开设的专栏文章51余篇,有冷峻、理性的批判,也有体察入微的温情叙写。作者既有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生物学的深厚功底,又有中美教育比较的视野,其文字耐人寻味,富有哲理。
编辑推荐
教育,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痛点,我们正在通过满是问题的中国教育塑造下一代,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陈心想博士亲自体验过东西方的教育,他出身中国的师范,现在在美国做研究,还是一名小学生的爸爸,这《让教育多一点理想(陈心想教育随笔精选)(精)/大夏书系》记录了他十多年间跨越中西、从受教到育人的心得体会,其中很多真知灼见,可以启发、巩固我们对于教育的设想和理想,值得阅读。
郑也夫(北大教授):在旅美留学、治学的十四年中,作者时时关注美国教育,亦念念不忘中国教育。二者强烈的对照,构成了他内心的冲动和笔下的文章,更是反省中国教育的重要视角,棒喝见怪不怪之惰性的不二法门。
薛涌(美国萨福克大学副教授):陈心想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上了中学还没见过公共汽车,从乡村中学考进中师,保送大学,留美拿到博士、现供职于美国高校智库国家战略规划与分析研究中心…… 这是一条充满了挑战的漫长成长之路。当他说“成长不能抄近道”时,不仅是学生和家长,所有人(也包括那些校长、教授、教育专家)都必须洗耳恭听。能以“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的经验来给我们展现人生课堂的,除了陈心想博士,还真找不出几个人来。
南桥(美国高校教育设计专家,教育专栏作家):陈心想博士的这本书,说到了当今教育的诸多痛点,比如家长给孩子的成长代劳,只偏重智力培养,只知做圈养放养的选择而不知培养等。这本书旁征博引却又很接地气,见解独到,屡屡打破流传广泛的成见,会给家长和教育界人士深刻启发,却又没有居高临下,雄辩而亲切,非常值得一读。
涂子沛(《大数据》作者,阿里巴巴副总裁):教育,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痛点,我们正在通过满是问题的中国教育塑造下一代,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陈心想博士亲自体验过东西方两国的教育,他出身中国的师范,现在在美国做研究,还是一名小学生的爸爸,这本随笔集记录了他十多年间跨越中西、从受教到育人的心得体会,其中很多真知灼见,可以启发、巩固我们对于教育的设想和理想,值得阅读。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教育的改革与进步,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更需要自下而上的、所有与教育相关者的积极参与;需要埋头苦干的精神,更需要对教育理想的坚守。这本《让教育多一点理想》,展现的就是作者对教育理想的坚守,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参与,以及对中国好教育的期盼。期待她能点燃更多人心中的教育梦想,汇聚起推动中国教育的力量。
【展开】
【收起】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