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艰难的中国人
倘言普遍之中国人的心情,那么我认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普遍之中国人的心情几乎可以由“郁闷”二字来概括。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自豪甫过,就不断“折腾”,很快便使各阶层先后品咂到了“郁闷”的、欲说还休的滋味。有些郁闷是国家转型时期各阶层所必然遭遇必须渐适的心理过程,有些则是治理国家的经验不足导致的,更有些时候体现为“极左政治”的危害。
1. 变动的中国人 / 3
2. 中国人的郁闷 / 4
3. 勇于羞耻的现代公民 / 7
4. 从奴性到理性:国民性的变迁 / 10
5. 中国中产阶级,注定艰难 / 17
6. 我们的下一代真是“小上帝”吗?/ 21
7. 当今中国青年阶层分析 / 25
8. 扫描当代中国女性 / 33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沉思
千年之交,回眸凝睇,看中国百余年文化云涌星驰,时有新思想的闪电,撕裂旧意识的阴霾;亦有文人之呐喊,儒士之捐躯;有诗作檄文,有歌成战鼓;有鲁迅勇猛所掷的投枪,有闻一多喋血点燃的《红烛》;有《新青年》上下求索强国之道,有“新文化运动”势不两立的摧枯拉朽……
1. 百年文化的表情 / 79
2. 传统文化之断想 / 83
3. 指证中国文化之摇篮 / 87
4. 国人辩论的表情 / 91
5. 文化的反省 / 94
6. 论文化在政治之上 / 99
7. 皇帝文化“化”了什么 / 104
8. 论文痞的起源 / 108
9. 论“苦行文化”之流弊 / 111
10. 中国“尼采综合征”批判 / 114
11. 沉思鲁迅 / 135
第三章 呼唤人文教育
人文在高层面关乎国家的公平、正义,在最朴素的层面,我个人觉得,人文不体现在学者的论文里,也不要把人文说得那么高级,不要让我感觉到,“你不说我还听得清楚,你一说我反而听不明白了”。其实人文就在我们的寻常生活中,就在我们人和人的关系中,就在我们人性的质地中,就在我们心灵的细胞中,这些都是文化教养的结果,这也是我们学文化的原动力,而且是我们传播文化的一种使命。
1. 中国人文文化的现状 / 145
2. 论大学 / 153
3. 论大学精神 / 158
4. 大学生真小 / 161
5. 走出高等幼稚园 / 165
6. 论教育的诗性 / 167
7. 倦怠的时代 / 175
8. 人文教育——良知社会的起搏器 / 179
9. 一种愿望,一种理想 / 186
10. 父母是最朴素的人文 / 191
第四章 社会的疼痛
我进一步认为,“公平”在人类的词典中是这样的一个词——若抽掉其“人文”的,亦即自觉自愿地关怀弱势群体的内涵,那么也就失去了人类社会学的主要含义。这时的“公平”一词,只不过成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已。人类社会若依据丛林法则行事,“泛达尔文主义”必成独步天下的主义。而“泛达尔文主义”是反人类的。
1. 崇尚“曲晦”乃全社会的变态 / 199
2. 税是社会公平的砝码 / 202
3. 一位地税员的自白 / 204
4. 社会黑洞 / 212
5. 权力与金钱 / 215
6. 贴官贴商 / 222
7. 关于“跑官”/ 228
8. 中国档案制度质疑 / 230
9. 医生的位置 / 233
10. 木匠哪里去了?/ 236
11. 站直了,不容易 / 242
12. 敬畏为何在中国水土不服?/ 244
13. 俯瞰商业时代 / 247
第五章 做立体的中国人
我愿我们未来的中国,“纸板人”少一些,再少一些;“立体人”多一些,再多一些。我愿“纸板人”的特征不成为不良的基因传给他们的下一代。我愿“立体人”的特征在他们的下一代身上,有良好的基因体现。
1. 地质局长和一顶帐篷 / 275
2. 做立体的中国人 / 278
3. 拒做儒家思想的优秀生 / 284
4. 推荐《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 287
5. 法理与情理 / 291
6. 不能保护,难以文明 / 293
7. 文明的尺度 / 295
8. 时常想起方志敏 / 297
9. 父亲 / 300
【展开】
【收起】
内容简介
自20世纪80年代,梁晓声就已经开始了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整体思考,这也是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之外另一个重要写作路径——具有作家个性化特征的梁晓声式的政论文和杂文的写作。在本书中,梁晓声站在平民的立场,以作家、思想者、学者等多维视角谈论和分析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状况和社会生态。他关注政治、经济、民生、文化、教育等领域,笔端常带感情,直面社会现实,反思文化传统,剖析国民性格,倡导公平正义,高扬人文主义旗帜,言语振聋发聩,思想直指人心。可以说,这部作品凝聚了作家梁晓声三十年来思想的精华,展示了梁晓声作为平民代表、人生导师、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深刻思考和真诚言说,是作家梁晓声告别理想主义之后高高举起的一面人文主义旗帜。
【展开】
【收起】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张卓a的评论发表了博文《梁晓声说谁也和时代没脾气每个人尽量发出声音》2016年4月17日下午,在北京彼岸书店牡丹园店,应邀参加国际广播电台资深主持人张宇对话著名作家梁晓声:为什么我们对平凡的人生深怀恐惧?的活动。梁晓声说谁也和时代没...
-
柯锐kr的评论梁晓声说,只有读书能长久抵抗寂寞。本月争取完成四本书。
-
陈志宏江西的评论梁晓声说:如果我的学生卷入今天的极左思潮,我将和他结束师生关系;如果是我的朋友,我将与他结束我们之间的友谊;如果是同事的话,老死不相往来;如果是爱人的话,我将收回我之所爱。我不能忍受的是,经历过那段时期的人说出“还不如回到那个时代”这种话。
-
钦天监小奴的评论[言传身教]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采访中国当代青年作家梁晓声,现场拍摄电视采访节目。这位英国记者忽然让摄像机停下来,然后对梁晓声说:“下一个问题,希望您能毫不迟疑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好吗?”梁晓声不知是计,欣然答应。谁知那位英国记者一扬手,遮镜板“啪”地一声响,记者把
-
紫髯伯欧阳春的评论梁晓声说民族是有劣根性的,以前西方人称东方人为东亚病夫,亡国奴之类的。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却不以为然。自诩为睡狮。这是个不恰当的比喻。归根究底,这是一种奴性。是劣根性存在的表现。 追溯到个体,每个人也是这样。如今奴性可能已经消失殆尽,然而劣根性却并未消亡。当然我自己就是个例子。
-
Nicole薇要奋斗的评论梁晓声说过,寂寞是由于想做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想改变自身所处的这一种境况而又改变不了。我再加一条:做了好吃的东西没有人来分享或者不得不和不喜欢的人分享。[伤心]
-
于建嵘的评论梁晓声说:离中国现实最近的是中国的近代悲情惨状史,中国人心理上仍打着这一种史的深深烙印,每以极敏感极强烈的民族主义言行表现之。解读当代中国人的“国民性”更应从此点出发,而不能照搬鲁迅们那个时代总结的特征。中国人的奴隶性是如何...
-
雅楠宝宝-cynthia的评论梁晓声说过:文化是什么,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晚安! 徐州·大屯镇
-
燕山论智的评论作家梁晓声说,所谓人生意义,至少是由3部分组成 :一是纯粹自我感受;二是爱自己和被自己所爱人的感受;三是社会和更多别的人的感受。权力、财富、地位,这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单一地构成人生意义。哪怕命运从一个人身上夺走人生的意义,却难以完全夺走体现在爱我们也被我们所爱人身上的那一部分。
-
子央斋主的评论听梁晓声说,一次在美国要横穿马路,红灯虽亮,左右两边没有车。他问身边一位静候的老太太:“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她答道:“也许我身后的房子里有一个孩子在看街景时看到了,会像我一样,可能会出事!“——因果法则要求人们避免种下任何可能的恶果;博爱要求我们关爱每一个人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