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寒香

梁基永

文学

梁基永 岭南 随笔

2013-5

花城出版社

目录
买书者言(代序) 欵红 枫园忆凤 “长毛状元”要买房 乱世佳人 爰居碎墨 生者的墓志铭 红伶掌故诗篇 故纸寒香 末代词臣 进士的电话本 百年前的马拉语课本 古色斑斓的文网 琅歼翠墨 冷蕊疏枝 泰华清钟 白云清晖 英伦朱屐 另一种八股 雨屋深灯 孙大炮名不虚传 另一出大封相 我们也学北方话 兰亭三种 猫狗相书 几成禁书的南游诗
【展开】
内容简介
《故纸寒香》是青年收藏家、广东文献研究者梁基永的又一力作,其中包括《款红》、《枫园忆凤》等25篇文章。其文字简洁雅致、严谨考究。字里行间透露了作者对古籍、碑帖等历史物件的极度热爱,又从侧面反映了作者作为一名收藏家独特而精准的眼光。阅罢《故纸寒香》,在作者的细致分析解读下,可以感受到一种久违的遗世独立的历史陈旧感,又能感受到古籍等历史物件身上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力量。 买书买画,犹豫的总是那“一时之痛”,往往像容忍自家小孩的顽皮一般,一霎苦恼过去,迎来的喜悦必定加倍补偿。就如现在灯下翻阅,暖红的词句,慢慢流入心目,其愉悦又何可以言语形容。 序言 买书者言(代序) 读小学五六年级那时候,街上还没有什么杂志书刊,偶尔能买到一本《故事会》,都能从头到尾在课堂上偷偷看。有一回看到这么一个细节:土改时期某天,有两夫妇在看管地主家的房子,老婆说了句什么话,逗得老公很高兴,解下系在裤腰带上的钥匙:去,到楼上去,拿一盒子书,咱今晚做饭。 故事的题目、情节、人物,通通忘记了,可是这个细节,记在我“深深的脑海里”。老公是让老婆到楼上拿一函的线装书,去烧了做饭。江南和北方,收藏旧线装书一般都在二层,取其可以避暑湿之气,这小说的作者,必定亲身经历或者见闻过这种烧书作炊的事情。 “土改”大概是近代古书所遭受的大劫难之一,千百年来的社会生态被彻底铲除,深藏于书房中的大量古书,被视作最不值钱的浮财分掉。稍后的“文革”不消说了。友人邢君绘声绘色地向我描述,1967年他在广州做宣传干事,卷烟是稀罕物,能买到的只有烟丝。有一天工友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函的宋版书,他见了问,这种“四旧”,拿来干嘛。工友高兴地说,你摸摸这纸多软,正好卷烟,于是他们七手八脚将书的天头地脚裁下来,欢快地享用了一周的宋代烟云。 中国曾经是一个崇拜文字的国度,仓颉造字,鬼神晚上为之痛哭,这个传说大概是告诉读者,文字的破坏力有多厉害。明清时期,各地的文昌庙里面,都有惜字炉,带有字的纸要放到炉子里面才能烧掉。小时候我家的老保姆决不让我和弟弟践踏有字的纸,每当见到报纸什么的丢在地下,她会弯下弓得厉害的腰去捡起来,这种熟悉的情景让我至今不忘。 然而烧书这种事情,从帝秦到近代,反复地在这个崇拜文字的地方上演。书本身精美与否,大概和焚烧无关,甚至书里面讲什么,都不重要。赢政说种树书和占卜书可以留下,对于“土改”时期的贫农夫妇,种树书与唐诗的做饭效果是一样的。秦人一炬,火种绵延两千年而不灭.幸好中国的书也实在多,这是我们崇拜文字的结果。 二十年来,从地摊上五元十元的淘明清旧书,到现在拍卖场上锦衣镶玉的举牌争夺,旧书成了奢侈品,折射出国人对于旧书的感情变化。堪舆家说,人固有祸福兴衰,书又何尝不有否泰。今日的旧书价,大概是帝秦以来最高的时代,然而买书又读书者有几人哉。书应读的不止是书上的文字故事,书后面还有“人”,书交上了泰运,书里面的人,却可能还在史海中沉沦。 我的买书挑书,不专选刻划精美,不挑宋元佳椠,要说有什么专题,我只选有趣有掌故的买。近年不时有不少读者问我如何在旧书中捡漏、淘金,我只是回答,淘书看的是乐趣,看到书里面我喜欢的人、感动的故事,那就是我捡的漏、我淘的金。问者或会茫然,我则更加偷着乐:书画古玩,已经给好事者争抢到我们买不起的田地了,您就留着书这一亩三分地,给我们读书人种点残存的蔓草如何? 文摘 欵红 灯下读书,偶尔翻到前后的墨书题跋,仿佛重晤故人,尤其是那些音容不再的师友。对庐诗翁今夏仙游,他是给我题书最多的老辈诗人。我的喜欢请人在自认为善本上题诗,曾经被书友所刺,说唐突古书。然而我选的都是旧书的空白扉页,请写的也不算俗手,古人倘有知,恐怕亦不会深罪吧。对翁题书,从来都是写七言绝律。唯一的一回,他填了一首小令《忆秦娥》,交还给我时,再三摩挲着书衣,说:“我这次不客气,拿去复印了一册,词写得好,写得真好。” 是梁鼎芬的《欵红词》红印本,版心小,开本宽大,字体方正舒服。按照现在旧书通行的规矩,集部比经史贵,词集又比诗集稀罕,红印的词集,当然更加难得。在差不多十年前,旧书还没涨价,读书人能问津的时候,这书就价值一百元一叶,当时为了添置,还很踌躇了一番。买书买画,犹豫的总是那“一时之痛”,往往像容忍自家小孩的顽皮一般,一霎苦恼过去,迎来的喜悦必定加倍补偿。就如现在灯下翻阅,暖红的词句,慢慢流人心目,其愉悦又何可以言语形容。 我题写字幅送人,也常爱用梁鼎芬的诗词,题“家文忠公句”,文忠是辛亥后逊帝溥仪给梁鼎芬的谥号,有朋友便以为文忠公是我的族祖。其实他是番禺梁家,与吾家的祖籍南海不同。梁鼎芬的“番禺”,就是今天广州城东,他的舅舅张鼎华是翰林,自幼失怙的梁鼎芬受到舅家熏陶。对于经义制艺之类的科举门槛驾轻就熟。他成进士那年才二十一岁,入了翰林,还是钻石王老五。按照清代规矩,新科翰林未成家者,可以先不入史馆,请旨准假回家完婚。历史上皇帝是从来不管新科进士婚姻的,只有这种情况属特例,戏曲小说里面经常说“奉旨完婚”,所指即此。古代人成婚早,中进士而未成家者稀如晨星,梁鼎芬的早年运真是好到家了. 《歇红词》一卷,就是梁鼎芬在他一生最得意的这段玉堂金马时光所写。诗才高妙,名列“岭南近代四家”之首,梁鼎芬的词却只在早年写下这几十首而已。我常觉得古人的诗词集,取名都很见才思,然而诗集的名字又不如词集那么深婉曲妙,像梁鼎芬为自己的词取的“欵红”两字就极有味道。欵是挽留,红是春花,是落花,对着落花,文人便不免生出无可奈何的惋惜,大概就是欵红的含义吧。 梁鼎芬的学词,是在北京的翰林院学习时,住在番禺名士叶衍兰的家中,与叶家的子侄辈一起唱和的。叶衍兰祖籍浙江,先代落籍番禺,家中筑有南雪堂,藏有法书名画,铜器善本,本身又是翰林出身,是京城有名的学者和诗词家。叶衍兰住的宣南米市胡同,是广州人在京城聚集的中心区,梁鼎芬就寄居在彼,跟随前辈学词,居然日有进境,他对于自己的诗很矜持,自视颇高,然而词却随风扬弃,在生前也没有刊印成集。叶衍兰的孙子——叶恭绰先生在一九三二年回广东时,偶尔在世叔处见到《欵红词》的一册抄本,叶恭绰早就折服梁的文辞,再看到里面有很多与自己父叔辈的唱和作,遂力任刊刻之责,才使文忠词留在天壤之间。 《欵红词》所收,都是在北京所写,“缠绵馨烈”,是叶恭绰形容得很形象的特点。少年得志的诗人,每日与名士周旋,游冶之处是都下胜境,偶尔又留点风流惆怅,笔下的情致不免缠绵,酝酿多了便趋馨烈。他写了几十首的《浣溪沙》,集中只收了一部分: 儿女神仙反自嫌,半生幽恨在眉尖,相思极尽转庄严。 春景写时三二月,花枝障碍几重帘,缠绵蕉萃一时兼。 蕉萃就是憔悴,缠绵与憔悴,一时都来眼底,这是热恋开始时那种患得患失的感觉。儿女神仙,简直就是梁氏与情人的写照了。 光绪十一年,梁鼎芬二十七岁,本该是扶摇直上的年纪,他却选择了上奏章弹劾当朝大学士李鸿章“六大可杀”之罪,其结果比他预想之中还惨重,他被慈禧训斥为“妄劾”,连降五级处分,逐出都门。关于梁鼎芬的这次大胆行动,固然是他生涯中的一个亮点,然而也有传是因为他笃信广东同乡前辈李文田的劝告,断其相中有血光,只能弹劾大臣以消灾。他当时的心境究竟如何,是如释重负,是满怀悲抑?在慈禧下旨严谴的第三天,他和挚友文廷式到南河泡赏荷花,填了一首《蝶恋花》: 忆昔荷香香雾里,绝好花时,已是伤秋地。泼水野凫随棹起,满衣湿气沾凉翠。 独写新词君有意,补画题诗,重省当时事。欲说情怀无一字,鼓琴莫待钟期死。 从意气风发的少年翰林到奉旨严谴要收拾行囊,他还有闲情去赏荷花写词,也许他真信李文田的罢官避难之说。只有结句“鼓琴莫待钟期死”,隐隐透露了他心目中那一丝灰涩,犹如秋后荷花池上掠过的湿气。 从离开京城,到湖北张之洞幕下教书讲学,再接近三十年后才重新回到京师,梁鼎芬已经是双鬓带霜的中年汉子。昔日出都城时,他将爱妻龚氏托付文廷式,妻子却从此就跟文相好,见了梁鼎芬也只是“行宾主之礼”,昔年笔下的儿女神仙从此是路人。、梁鼎芬的回到北京,是张之洞一力保举,可惜其狂狷之气不但不改,且不减当年弹劾李鸿章之勇,又再次弹劾当国的庆王奕勖与袁世凯,被慈禧再一次逐出京城。P1-5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