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三教论衡”自序/1一 佛学与学佛/1二 孔颖达《周易正义》与佛教/12 (一)绪论/13 (二)三教讲论/16 (三)参用佛义/18 (四)斥佛之误/27三 成玄英《庄子疏》与佛教/31 (一)与郭象注不同的第一部道教庄子解/31 (二)成玄英注疏诸书所显示的两个方向/36 (三)由其吸收佛学看唐初道教义理之新发展/38 (四)由其贬抑儒家论成疏之诠释情境与策略/43 (五)成玄英治身与治国合一的理论结构/48四 唐代的文人与佛教/56 (一)文人与佛教关系/56 (二)文人的儒佛关系/60 (三)文人的佛道关系/63 (四)有待健全的论域/67五 李商隐与佛教/70 (一)李商隐学佛的经过/70 (二)李商隐学佛的原因/74 (三)李商隐与僧佛有关的诗作/78 (四)结语/82六 晚唐的禅宗与道教/84 (一)论易卜/84 (二)谈鬼神/86 (三)说心通/87 (四)参同契/90 (五)唐末禅宗发展史的一种解释/92七 释“学诗如参禅”——兼论宋代诗学之理论结构/99 (一)本文研究之观点与方法/99 (二)宋代诗学之理论结构/113 (三)转识成智的几种途径/131八 袁中郎的佛教与文学/166 (一)不被人知的袁中郎/166 (二)参究人天性命之学/168 (三)受用处在破执任性/171 (四)不拘格套独抒性灵/174 (五)才性生命的转向与修持/177 (六)鼓吹西方弥勒净/181 (七)端重自守以归平常/187 (八)对袁中郎之再认识/193九 摄道归佛的儒者:焦竑/196 (一)运用道藏/196 (二)诠释道经/197 (三)反对仙道/198 (四)修性养生/200 (五)复命归根/203 (六)摄道归佛/205 (七)三教归一/211 (八)克己复礼/216 (九)摄情归性/221 (十)死生情切/226十 蕅益智旭唯识学发隐/233 (一)复杂的历史形象/233 (二)唯识观心之法门/236 (三)通别兼圆的唯识/241 (四)以渐修矫治禅弊/245 (五)真常心与阿赖耶/248 (六)性相融合的宗旨/253 (七)思想史的意义/258十一 达摩《易筋经》论考/264 (一)少林武术不出于达摩/264 (二)少林武术不本于佛教/266 (三)《易筋经》乃道教导引内功/269 (四)援道入佛的新典范/273 (五)仙佛武学的路向与疑难/277 (六)《易筋经》的流传与误解/281十二 人间佛教的开展/285 (一)人间的佛教/285 (二)失败的运动/286 (三)佛教现代化/290 (四)当代新佛教/292 (五)超越现代化/294十三 佛教模式与企业管理/297 (一)新萌芽的关系/297 (二)企业内部统整/298 (三)建构企业精神/302 (四)志业生涯规划/303 (五)可期待的未来/307十四 佛学义理与企业管理/308 (一)佛学的管理学比附/308 (二)佛教的现代性依附/310 (三)现代化及超越现代化/313 (四)佛学义理对现代的意义/315十五 佛教的非营利事业管理及其拓展性/320 (一)两种管理学/320 (二)非营利事业管理/323 (三)向非营利事业学习/325 (四)自主的非营利管理学/329 (五)结语/332
【展开】
【收起】
内容简介
本书首论学佛与佛学之不同,尔后据佛教史,着重讨论历史上佛教与文学、与儒教之互动关系,如唐代的文人与佛教、孔颖达《周易正义》与佛教、李商隐与佛教、成玄英《庄子疏》与佛教、宋代论学诗与参禅、明代袁中郎与佛教、达摩《易筋经》与佛教等;另一部分为对佛教社会面向的研究,如关于佛教饮食伦理的争论、佛教模式及义理与企业管理、佛教的非营利事业管理、两岸佛教交流之分析等。
目录
一佛学与学佛/1
二孔颖达《周易正义》与佛教/12
三成玄英《庄子疏》与佛教/31
四唐代的文人与佛教/56
五李商隐与佛教/70
六晚唐的禅宗与道教/84
七释“学诗如参禅”
八袁中郎的佛教与文学/166
九摄道归佛的儒者/196
十蕅益智旭唯识学发隐/233
十一达摩《易筋经》论考/263
十二杨仁山笺释道书考/284
十三人间佛教的开展/302
十四佛教模式与企业管理/314
十五佛学义理与企业管理/325
十六佛教的非营利事业管理及其开展性/337
十七饮食文明的宗教伦理冲突/
十八纵欲以证菩提?/
十九苦行以证菩提?/
二十两岸佛教的互动/
【展开】
【收起】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