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比较研究:民间演绎 身体转向 天人互证

李赫宇

文学

庄子 武侠 道教 武术 比较文学 武文化

2014-9-1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目录
目录 绪论《庄子》跨学科研究之路径新探——兼谈华夏文化的生成与传播模式 第一节本书写作的背景、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第一章芒芴生实有一气化万物——《庄子》的宇宙生化模式与“气”论思想 第一节“芒芴生物”的思想理论来源 一、先秦时期“气”观念的溯源及演变 二、“道—气—物”模式的形成 第二节《庄子》中的“无”与“气” 一、泰初有无 二、通天下一气耳 第三节道教文化对《庄子》宇宙生化模式和“气”论思想的演绎改造 一、道教文化对“虚无生有”思想的承继与演变 二、道教文化对“气化万物”思想的承继与演变 第四节修持炼养与武术内功——《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互动 一、《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中的气功修炼 二、武文化对《庄子》的吸收与演绎 三、武文化与道教文化视域内的《庄子》 四、“尚气”与“尚虚”——中国武文化与日本武文化的互视 第五节《庄子》、道教文化、武文化三者之互动 一、早期武文化对《庄子》的影响 二、会通视野中的《庄子》、道教文化与武文化 第六节中国武文化对《庄子》的民间演绎与转化——以“虚无生有”、“气化万物”为中心 一、《庄子》的民间演绎途径概述 二、武文化对《庄子》宇宙生化模式和“气”论思想的演绎 第二章阴阳永流变一志守环中——《庄子》从“阴阳”到“齐物”、从“守一”到“环中”的思想演变 第一节“阴阳常变”与“守一”的思想理论来源 一、先秦时期“阴阳”观念的溯源及演变 二、先秦时期“守一”观念的溯源及演变 第二节《庄子》文本中的“二”与“一” 一、此彼之“二” 二、环中之“一” 第三节道教文化对《庄子》“阴阳”和“守一”思想的演绎改造 一、道教文化对“阴阳”思想的承继与演变 二、道教文化对“守一”思想的承继与演变 第四节阴阳之“变”、守一之“整”、环中之“化”——《庄子》与武文化的互动 一、武文化与《庄子》中的“阴阳”思想 二、武文化视域内的<齐物论》思想 三、“圆化”——“枢始得其环中”的实践转向 四、“尚一”与“尚圆”——中国武文化与日本武文化的互视 第五节中国武文化对<庄子>的民间演绎与转化——以“阴阳守一”、“环中圆化”为中心 一、从“阴阳”到“守一” 二、“环中”与“圆化” 第三章炼体证天道修性返太初——《庄子》在“天人互证”下的身心实炼与返初归根思想 第一节《庄子》中的“人”与“天” 一、身体与宇宙——《庄子》“天人互证”思想的外在现象 二、造化与独化——《庄子》“天人互证”思想的内在基础 三、修炼与归根——《庄子》“天人互证”思想的操作轨迹 第二节道教文化对《庄子》“天人关系”和身心实炼思想的演绎改造 一、丹鼎仙炉 二、性命双修 三、逆炼修仙 第三节身心实炼与返初归根——《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互动 一、“玄珠”、“内丹”与“丹田”理念 二、“吾丧我”与身心关系 三、“踵息”与“整劲” 四、“缘督”与经脉 五、“精”、“气”、“神”与修炼功法 六、“坐驰”与“入魔” 七、“尚炼”与“尚生”——中国武文化与日本武文化的互视 第四节中国武文化对《庄子》的民间演绎与转化——以“天人互证”为中心 一、《庄子》中的“天人关系”之论 二、武文化视域内的“天人互证” 第四章逍遥期仙隐妙道进乎技——《庄子》的“仙隐”思想与“道技论” 第一节《庄子》与武侠文学 一、《逍遥游》解义 二、武侠文学中的“隐士”群体 三、武侠文学中的“异人”群体 四、神仙描绘与武侠神话” 五、武侠文学中的“世界”建构 第二节《庄子》中的“道”与“技” 一、道家思想中的“道”与“技” 二、《庄子》中的“道进乎技” 第三节“道进乎技”——《庄子》与武文化的互动 一、武文化视域内的“道”与“技” 二、武文化视域内的“道技论”寓言 第四节“道法”与“道术”——《庄子》与道教文化的互动 一、“道法”、“道术”与“道技” 二、修道实践与法术修炼 第五节从“技胜于道”到“无技无道”——对“道进乎技”的破解与反拨 一、对“道进乎技”的继续探究 二、“道技”二元关系的超越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内容简介
庄子不官不僚,也不运动社会,他只躲在陋巷著书,批评显贵的儒家,攻击污浊的社会,向往神秘的自然。布衣草鞋,糁汤野菜,物质贫困,精神自由,他是寂寞一生的大文豪。他的书安慰了历代的失意文人。文学、哲学、宗教、武学的比较研究,彻底打通文、武体系的尝试。揭示中国文化的终极秘密。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