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第一部分 主题报告
引 言 003
第一章 实行新民主主义 005
一 “新民主主义”的源流 006
二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建国构想 011
三 新民主主义纲领的实行 015
四 理想与政策之间的张力 020
五 酝酿放弃新民主主义 029
第二章 仿效苏联模式 034
一 优先发展重工业 034
二 统购统销的深远影响 042
三 高潮是如何出现的 050
四 “举国体制”的形成 064
第三章 追寻赶超之路 076
一 苏共二十大引出的改革思考 076
二 1957年的“大转弯” 084
三 赶超模式的大实验 094
四 滑向大饥荒 105
五 思想和体制透视 117
第四章 发动继续革命 123
一 危机下的退却与分歧 124
二 毛泽东的继续革命 139
三 文化大革命何以发动 150
四 暴力、派性与权力斗争 160
五 恢复秩序与维护“文革” 172
第五章 转向改革开放 180
一 中国改革的缘起 180
二 中国市场化转轨之路 193
三 超越传统社会主义 210
第二部分 专题讨论
萧冬连 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演进逻辑 227
王海光 历史是将错就错的结果 239
唐少杰 应追溯历次转向的历史渊源和制度基础 248
陈东林 关注当今和未来社会的主要矛盾 254
李向前 历史的逻辑反映历史的继承性 258
牛大勇 历次转向都有国际背景的影响 265
韩 钢 用人性和常识理解中国改革的初始动力 268
秦 晓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两个逻辑过程 274
汪建熙 常人政治是问题导向 275
衣锡群 要靠历史事实呈现历史的内在逻辑 278
章百家 路径选择受多重因素制约 280
编后记 287
【展开】
【收起】
内容简介
本书拟对当代中国的历史轨迹做一个逻辑梳理。作者认为,从执政党的建国方略、发展模式和基本政策角度考察,1949年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经历了五次选择,即实行新民主主义、效苏联模式、追寻赶超之路、发动继续革命和转向改革开放。
试图说明以下问题:中共何以放弃原本认真考虑过的新民主主义,急于仿照苏联模式,向社会主义过渡?在觉察苏联模式弊端并尝试走中国自己的路之后,为什么引导出一场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为标志的乌托邦运动?对大跃进的调整和反思,为什么又走上了“文化大革命”的不归之路?“文革”结束后,又是哪些社会力量推动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这五次选择呈现两个过程,即从走进传统社会主义(或称苏联模式)到走出传统社会主义。前四次选择是传统社会主义内在的逻辑自然演进,第五次选择则具有根本的转向意义。中国的改革和社会转型尚未完成,但当下的中国无论如何定义,它都与传统社会主义相去很远了。
所坚守的学术态度是:力求每一判断都立于可靠坚实的材料之上,收敛过度解读的冲动,对历史的复杂性抱持一种敬畏;着重于发掘历史本身的逻辑,而不是做简单的道德和价值评判,拒绝用某种既成框架来框定历史。本书的考察自然要涉及领袖人物的意志和党内分歧,但更注重于分析在个人意志和党内分歧背后起作用的历史的、制度的和观念的因素。通过这种梳理,为人们思考中国未来走向提供某种历史经验的支持。
【展开】
【收起】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