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熊培云

文学

熊培云 社会学 农村 社会 中国研究 中国 自由主义 社会史

2011-11-5

新星出版社

目录
目 录 自序 我的村庄我的国 1 第一章 万物生长 1. 谁人故乡不沦陷? 3 2. 墓畔回忆录 12 3. 为什么不是农民拥有土地? 19 4. 为什么是土地拥有农民? 48 5. 讨伐李四喜 62 6. 幸福的自留地 68 7. 六畜兴旺周杰伦 77 8. 生育的故事  89 9. 摸着石头进城 96 10.几户人家 116 第二章 前线与后方 1. 会开枪的农具 139 2. 到农村去 145 3. “不建设,毋宁死” 156 4. 计划政治下的“盲流” 168 5. 革命的水稻田 175 6. 识特务者为俊杰 187 7. 几位乡镇干部的心里话 198 第三章 阴阳界 1. 鬼子来了 205 2. 刺刀下的公民课 211 3. 阴阳界上的乡村 219 4. 农民为什么消极抗日? 229 5. 两位县长的故事 244 6. 地方如何记忆? 257 第四章 隐忍、混乱与抵抗 1. 城乡不平等的起源 279 2. 无权无势者如何抵抗? 294 3. 第二颗子弹 301 4. 故乡之斯巴达 309 5. 人类为什么会失去温良? 318 6. 有不公,为什么没有大动荡? 325 第五章 乡村民主 1. 第五大发明 333 2. 为什么要有乡镇精神? 338 3. 从民选省长到民选村长 343 4. 村治与县政 350 5. 答案就在风中飘 356 6. 民主日记摘录 365 第六章 生活与信仰 1. 乡村“拉斯维加斯” 381 2. 麻将与宪政 388 3. 德先生、赛先生,还有一个无小姐? 396 4. 以家为事业信仰 404 5. 农民怎样修行? 421 6. 山坳上的赞美诗 429 7. 沦落风尘的村姑 439 8. 保卫乡村,守护灵魂 450 结语 推土机年年作响,回不去故乡? 461 后记  有故乡的人心存敬畏 473 附录一 两千分之一的改变 487 附录二 没有土地,就没有灵魂——熊培云专访 493
【展开】
内容简介
本书以故乡村庄为立足点,考察百年来中国乡村的命运,乡村的沦陷与希望。其中有作者三十年生活的阅历与见证,六十年中国农村建设的荣辱与沉浮,并由此折射反映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的若干重要问题与玄机。一部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结合,大时代与小细节的交织,延续着作者明辨,理性,温暖,悲悯,关乎心灵与真实的写作之路,堪称熊培云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数豆人生的评论
    农民收割庄稼,国家收割农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 卓荦勉器的评论
    乡村荒芜,故园不再。@熊培云 在《一个村庄里的中国》里面,深情款款,亦是痛楚不已。
  • 马福全的评论
    #读书#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4+.第一部分写村庄的树的时候,还让人觉得不过尔尔;但随着后来对于农村教育、农村生活越来越深入,渐渐为熊培云叫好。一个朋友反映说他的文笔过于故作高深,和记者的田野调查相比缺乏事实依据,又看了一下目录,确实有些。
  • 资浅设计师达文西的评论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图书]# 一个偶尔喧哗却常年空荡荡的村庄
  • CarolSonger的评论
    读过《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 “泱泱中华,3000载的农业根基,以一斑而窥全豹,以村庄而论中国。” 网页链接
  • 呼噜呼噜枕边人的评论
    我愿意花几年时间来写这本书,既是因为我有着诠释时代的热忱,也有着敝帚自珍的心结。(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 我的院子和小院的评论
    读过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再读《自由在高处》,感叹于作者文字的理性思考与心灵温度,感动的语言太多,竟忍不住用笔画了起来,这是曾经最不屑的习惯。书是端午购于郑州#纸的时代书店#,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书店,而书价是按当当网折扣定价,相信开书店者应是物质与精神同样富裕的有情怀之人。
  • risk地盘的评论
    读过《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我的评分:★★★★★ 用法国的体验看中国的乡村 网页链接 来自@豆瓣App
  • 走过的路和错过的人的评论
    练车之余读书也是一种享受,《读书,让我们不再孤单》,这本书中内容广泛,涉及历史、文化和科学等等,书中提到的名家的著作对各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也折射出国民的素质,近几年老人跌倒没人敢扶的事屡见不鲜,信任是人权和民主的基础,社会信任度降低,足见国民素质之高低。
  • 浅醉悠游的评论
    #乱翻书#早前遇一书店拆迁,5折淘了这本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闲翻了一多半,有趣有料的少,不大好看,和内容多时事评论性有关,作者过于丰沛的自我表达也让人腻歪,总的感觉:温暖明辩有余,清简克制不足。喜欢以前读过的那本《一个村庄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