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雨斋词话

陈廷焯

文学

诗词 陈廷焯 中国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 词话 文论 白雨斋词话 詩詞

1959-10

人民文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白雨齐词话》作者自称撰述的宗旨是“本诸风骚,正其情性,温厚以为体,沉郁以为用,引以千端,衷诸壹是。非好与古人为难,独成一家言,亦有所大不得已于中,为斯诣绵延一线”(《词话自序》),是有意识的针对词坛风尚提出和阐述自成体系的论词主张。 《白雨齐词话》基本上持常州派主张,但在一些具体论断上并不拘泥于常州词派创始人张惠言、周济等的意见。其论词强调“感兴”、“寄托”,认为“寄托不厚,感人不深”(同前),“托喻不深,树义不厚,不足以言兴”(《词话》卷六);突出阐发情意忠厚和风格沉郁,主张“诚能本诸忠厚,而出以沉郁,豪放亦可,婉约亦可”(卷一)。所谓“忠厚”,即词“以温厚和平为本”(卷八);所谓“沉郁”,即措语“以沉郁顿挫为正”(卷八),使之“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卷一)。而比兴寄托、忠厚、沉郁三者是贯串为一的,“感慨时事,发为诗歌,便已力据上游。特不宜说破,只可用比兴体,即比兴中亦须含蓄不露,斯为沉郁,斯为忠厚”(卷二)。同时,强调“入门之始,先辨雅俗”(卷七),力避“俚俗”(卷六)。全书通过具体评论历代词人和词论,较详尽地阐述了上述基本观点。 《白雨齐词话》虽然不反对豪放派词,对苏(轼)辛(弃疾)亦有推崇,但过于强调风格沉郁,所以仍以温(庭筠)韦(庄)为宗,称赞温庭筠的〔菩萨蛮〕14章为“古今之极轨”(卷一);韦庄词“最为词中胜境”(卷一);尤其推崇王沂孙,认为“词有碧山(王沂孙),而词乃尊”(卷二)。所以不能认识苏辛词中较直接反映现实的词作的价值。而对民间文学也表现了鄙夷态度,认为“山歌樵唱”,“难登大雅之堂”(卷六)。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容若Lucky的评论
    十三四岁时开始读人间词话,词综,白雨斋词话,想来自己喜欢这些东西也好些年头了,只是再也没有原来喜欢的纯粹了。
  • PTA小王子的评论
    今晚火急火燎了一把,到预期的价格了。//@PTA小王子: 我这词语用的合适吗?//@木然927: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第五卷:“余于别集中求其措语无害大雅者择录一二,非赏其工也,聊备一格而已[哼]。书读的少,弄得百度
  • 聚惇閣主的评论
    斷語皆為知言。//@徐晋如:古今词话,当以朱庸斋太夫子《分春馆词话》为第一,其馀可作度人金针的,白雨斋以外,周止斋词辨、况周颐蕙风、陈洵海绡说词、刘永济微睇室说词皆精切。//@曾经沧海滔滔水:词话还是更喜欢白雨斋。//@徐晋如:不懂创作的人谈人间词话,基本都是胡说八道,懂创作的人都知道,人间
  • 一钩新月天如水的评论
    《填词杂谈》上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历为工。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上说:稼轩最不工绮语。然今读“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 漫游中国2012的评论
    白雨斋词话足本校注(上下)@齐鲁书社1983年11月一印5500册3.95元。程千帆先生序,题签。屈兴国先生校注,人文本薄薄一册,一变而成近两寸厚书,一人之辛苦便宜众多读者,读一书而连及百十本书,岂不是大功德乎?额外的收获是,剥开书衣拍封面,好几张旧版人民币飘落而下。换书?换茶?换酒?
  • 王宪的小兔子很抑郁的评论
    日本 枕草子 自然与人生 美利坚物语 阴翳礼赞 中国 幽梦影 小窗幽记 闲情偶寄声容部和饮馔部 浮生六记 秦观词集 人间词话 白雨斋词话 词品 这些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很喜欢。中华书局的话我推荐中华生活经典,内外兼修的丛书啊,比如牡丹谱 随园食单 长物志 瓶花谱 新纂香谱 园治
  • Lydia芥子的评论
    老师列 Aeschylus 七个剧本,觉得 Oresteia 念起来咋这么耳熟,原来小时候从贮藏室里搜出来看过 [脸红] 继白雨斋词话后我爸屯的书里又一小众big书耶
  • 云砚浅墨_荣耀不败的评论
    怎么觉得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有那么点参考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的意思……对冯延巳的评价为什么都那么高啊!
  • 乱蓬蓬海的评论
    叶小鸾,一个仅仅生存了17岁的女孩,在沈氏与叶氏家族中备受推崇,生前即被目为天才,身后更几乎被尊为神。其诗词文,陈维崧评价为“如玉山之映人,诗词绝有思致”,胡文楷说是“骄丽之文,涉笔便工”,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以为“较胜于朱淑真”。
  • 和平的岁月的评论
    分享自浦虞春《损友苏东坡》 - 苏东坡的词豪迈奔放,清末词学理论家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说为“发扬蹈厉,气局一新”,给人以阳光的一面,但是老苏在与人交往... (来自 @头条博客) 损友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