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于一次分神
《始于一次分神》是胡桑的书评集,共收入从2010年至2018年间创作的书评,指向文学构筑潜能生活的能力。这些书评曾发表在《书城》《新京报》等各类报刊。
该书涉及辛波斯卡、米兰•昆德拉、略萨、马内阿、特雷弗、君特•格拉斯、鲁西迪、里尔克、帕慕克、阿兰达蒂•洛伊等著名的中外当代作家。在写作中,胡桑秉承了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的细读方法,深入文本肌理,揭示文本写作的秘密,为读者开辟出诸多通往文学作品的条条幽径。通过胡桑的解读,我们可以在文学作品中目击一个充满差异和竞争、最终能够和解的完整精神世界。
胡桑的书评既拥有诗人的敏锐,又具备学者的严谨,在文本与现实、历史与想象、形式与价值之间游刃有余地自由穿梭,文字摇曳动人,又处处引领着读者去沉思文学、生活与生命之间的幽谧联系。这不仅仅是一本书评集,同时也是一本探讨文学何为的思想论集。
-
伟大的电影 3
◆在一个害怕表现出对低级品位不敬的时代,究竟什么样的电影,才称得上伟大?《伟大的电影3》中100部佳作,选自罗杰·伊伯特生命即将画上句点之时,这是情真意切的推荐,不卑不亢的批评。
◆一句话唤出一个场景, 一部电影打开一扇窗。好的电影使人明智,能够让人跟那些与自己生活迥异的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伟大的电影3》是伊伯特留给每一位电影爱好者的遗赠,因为他对每一位读者都有所希冀。
————————————————
【内容简介】
《伟大的电影3》是世界知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伟大的电影”系列的完结篇。在本书出版十六个月之后,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书中收录的100篇影评,被作者视为构成“伟大的电影”框架的最后基石,也见证了伊伯特如何在人生的最后阶段重启隔周一次的影评写作。在追问“究竟什么样的电影,才称得上伟大”的过程中,伊伯特重温了伯格曼的四部经典,重拾对喜剧电影兴致,甚至对一些争议作品重新下了判断。
入木三分的惊鸿一瞥带来了更深的愉悦和更大的反思。《伟大的电影3》中的伊伯特,是一位对自己品位相当自信的“自命不凡者”。他依然幽默,依然毒舌,还能感受到他正“时不我待”地将另类至极的佳品、屡被低估的影人、回怼粉丝的“敬语”统统塞进书中。罗杰·伊伯特证明了带着热情去观看电影,就可以开辟一条理解生活的路。
-
玩偶与珍珠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zui私人的阅读分享;直接译自波兰语原著
▷从被誉为“波兰《红楼梦》”的文学瑰宝——《玩偶》出发
▷探寻虚荣、爱情、异己性、魔术师、炼金术等诸多主题
▷我们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文学的本质是什么?成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如何在错觉和流浪中找到真正的自我?答案都在这本书里
————————
【内容简介】
《玩偶与珍珠》是托卡尔丘克的一部分析波兰作家普鲁斯的长篇小说《玩偶》的散文作品。《玩偶》是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被誉为波兰的《红楼梦》。《珍珠颂》是由米沃什译为波兰文的一个童话,关于一位王子到民间寻宝而忘记自我的故事。
从《玩偶》与《珍珠颂》出发,托卡尔丘克向我们呈现了一堂文学大师的阅读课。探寻了虚荣、爱情、异己性、魔术师、炼金术等诸多主题。托卡尔丘克希望通过她的阅读图谱带领我们思考:我们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文学的本质是什么?成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如何在错觉和流浪中找到真正的自我?
————————
【媒体推荐】
“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呈现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
“她运用观照现实的新方法,糅合精深的写实与瞬间的虚幻,观察入微又纵情于神话,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具独创性的散文作家之一。她是位速写大师,捕捉那些在逃避日常生活的人。她写他人所不能写:‘世间那痛彻人心的陌生感。’……她的文风——激荡且富有思想——流溢于其大约十五部的作品中。”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讨论普鲁斯的小说《玩偶》的这部作品,证实了她自身也独具特色。托卡尔丘克可能是她的同代作家中,唯一一个真正理解了传统——以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产生的问题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精神社区——的人。书中讨论了科学与艺术,知识与形而上学,个体的内在自由与外在的历史的关系。但书中最重要的,当然还是普鲁斯。托卡尔丘克怀着对老前辈的敬意,缓缓阅读着小说。”
——格拉齐亚·鲍尔库夫斯卡, 波兰文化期刊Res Publica Nova
“《玩偶与珍珠》证明了普鲁斯那部小说的伟大,也记录了托卡尔丘克结合自己的世界观和经历进行的一次私人阅读的体验。她认为《玩偶》是一部启蒙小说,描写了人们寻找,并且找到了生命意义的过程。”
——卡兹米尔茨·麦西格,波兰文艺期刊Fraza
“她以一种来自女性的、天然的细腻与温柔,同时以敏锐的目光,努力沉入万物内心,融为世界的一部分,然后替万物发声,替世界讲述。这是托卡尔丘克的不同之处,也正是她的不凡之处。”
——北京外国语大学波兰语教授 赵刚
“托卡尔丘克始终秉承着波兰多元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的悠久传统,提出着可以引起世界范围内读者的广泛共鸣的普遍问题。”
——波兰驻美国大使 彼得·维尔泽克
“托卡尔丘克跟随着自己的好奇心,大胆地前行,从不受困于种种边界和类型的藩篱。她笔下的人物都鲜活地存在于书页之间,他们发出自己最真实的声音。”
——《巴黎评论》
“在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她是欧洲最重要的人本主义作家之一,致力于欧洲大陆的思想和散文主义小说传统。”
“托卡尔丘克童年时便通过她对童话和神话的敏锐直觉,建构了她对万事万物——人、动物、植物、风景等——之间联系的理解,成为作家后的她试图通过想象力证明,童年时的好奇心并没有被成人社会粗暴地切断,依然在她的作品中延续。”
——《卫报》
-
希尼三十年文选(修订版)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自叶芝以来爱尔兰最重要诗人
☆希尼亲自编辑、精选,毕生文学精华,现当代诗学集大成之作
☆知名诗人、翻译家黄灿然 全新修订版
“像花了很多光年从远方而来,又要花很多光年才能抵达的星光”
◎ 内容简介
《希尼三十年文选》收录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谢默斯·希尼已出版文论集《专心思考》《舌头的管辖》《诗歌的纠正》和《写作的地点》中的精华文章,以及此前从未正式出版过的经典作品,包括一些正式的文学演讲、对爱尔兰乡村生活的回忆和极具 启发性的文学评论,是文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作为爱尔兰当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以及著名的诗学专家,希尼在这里对众多欧美现当代杰出诗人做了非常深入透彻的分析。他们是叶芝、彭斯、华兹华斯、菲利普·拉金、伊丽莎白·毕晓普、奥登、米沃什、布罗茨基等等。
无论是自传性的、主题性的,还是批评性的文章,希尼这样描述,“这些文章结集在这里,都是为了寻找答案,以解决这些反复思考的中心问题:一个诗人应如何适当地生活和写作?他与他自己的声音、他的地方、他的文学传承和他的当代世界的关系是什么?”
◎媒体推荐
谢默斯·希尼的作品有一种抒情美,并含有伦理的深度,它使日常令人惊奇的事和生动的经历得以升华。——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诗人。——《卫报》
如果想要弄明白诗作之于诗意的关系,希尼的文章必不可少。——《文学评论》
-
奥斯丁研究
目录 十九世纪部分 奥斯丁传略………………………………亨利·奥斯丁 一篇未署名的评论《爱玛》的文章……瓦尔特·司各特 关于简·奥斯丁的书简…………………瓦尔特·司各特 关于奥斯丁[片断]………………………托·巴·麦考莱 关于奥斯丁[片断]………………………乔·亨·刘易斯 简·奥斯丁的小说………………………乔·亨·刘易斯 关于奥斯丁的书简[片断]………………夏洛蒂·勃朗特 现代部分 论奥斯丁 ——“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爱·摩·福斯特 论奥斯丁 ——“道德家与幽默家”………………安·塞·布拉德雷 简·奥斯丁:答加洛德先生……………R·W·查普曼 有节制德憎恶 ——奥斯丁作品一面观…………………D·W·哈丁 《傲慢与偏见》和简·奥斯丁 早年的读书与写作……………………葵·道·里维斯 漫谈简·奥斯丁…………………………埃德蒙·威尔逊 当代部分 简·奥斯丁………………………………瓦尔特·艾伦 评《理智与感伤》………………………伊安·瓦特 《傲慢与偏见》的世界…………………列奥·基尔什鲍姆 《傲慢与偏见》叙述的透视方法………E·M·哈里代 光彩夺目: 《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与虚构………卢本·A·勃洛厄尔 《曼斯菲尔德庄园》……………………利奥纳尔·特立林 简·奥斯丁:《爱玛》…………………阿诺德·凯特尔 《爱玛》…………………………………马克·肖勒 《诺桑觉修道院》中的 批判现实主义…………………………阿伦·德·麦基洛普 简·奥斯丁作品中的素描人物 和漫画人物……………………………D·W·哈丁 简·奥斯丁和妇女地位问题……………大卫·莫那翰 奥斯丁谈创作 书简选 论小说艺术——《诺桑觉修道院》[片断] -
西方摄影文论选
《西方摄影文论选(修订版)》的预设对象从一开始就没有把“搞理论”的人作为主要目标,而是以从事与接受高等摄影教育的师生以及广大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为主要读者。反观中国的摄影与摄影教育,一向以实用为指针,一味强调实际技能而忽视理论,这也是造成现在不重视“理论”的原因之一。这其中当然有不得已的苦衷,如“理论”人才不足,但这并不等于上述有关人士就没有理论上的兴趣。只是问题在于,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足以让人们认为当得起“摄影”文论的发好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