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色剧变
一位长期参与一线跨国能源治理活动的青年学者,曾前往亚、非、拉美多国开展实地调研,凭借其多年的观察与思考,揭示全球能源转型和国际政治格局正在经历的剧变,以及通往低碳绿色世界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本书既有对全球能源政治的前沿性探讨,又有对大国能源博弈的深入剖析;既有对南北发 展鸿沟的高度关注,又有对中国能源外交的创新性思考。
--
本书旨在探讨碳中和时代的国际能源政治,深入分析绿色低碳浪潮下的全球能源秩序、权力变革趋势、转型道路分歧、能源供应链竞争、新型合作网络等,重点关注中、美、欧在能源事务上的激烈博弈,并及时跟踪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爆发所引发的能源挑战及其对国际关系的诸多冲击。此外,本书揭露了西方国家在能源议题上的双重标准和霸权主义,提出在新时代中国应成为引领世界能源革命的“造市者”与“造势者”。
-
社会化的资本
这是一部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威廉·G.罗伊(William G. Roy)所著的社会经济学专著。本书对美国大型工业公司的兴起进行了历史性的调查,关注大型公司影响下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发展过程。本书共分为九章。在本书前半部分,作者探讨了公司的公共性质,实施公共服务的方式,以及公司在股票市场、经纪公司和投资银行的体系中萌芽和发展其组织形式的过程。在本书后半部分,作者分析了20世纪初大型公司在制造业领域的蓬勃发展对美国经济版图产生的重要影响,论证了钱德勒效率理论的局限性。该著作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批判性解读,并且开放性地吸收了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为长期以来的相关讨论提供了新思路,对该领域研究有重要贡献。
-
红酒帝国
本书将过去三个世纪以来葡萄酒生产和消费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历史融合在一起,讲述了殖民地葡萄酒产业借助英国帝国主义实现扩张的过程。
17世纪以来,英国一直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海洋国家,积极从事各种商品的海外贸易。英国长期以来对葡萄酒的旺盛需求,驱使一代又一代英国人前往海外殖民地从事葡萄酒酿造及出口贸易。除了攫取利益,葡萄酒生产商还自诩肩负着“文明教化”的使命,葡萄酒成为一种控制和征服他们眼 中未开化而充 满异域风情的土地,普及西方道德观和生活方式的手段。
在英国消费者眼中,“廉价与劣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殖民地葡萄酒这种“粗制的魔药”挥之不去的标签,无法与高档的欧洲葡萄酒媲美。在一战后,殖民地葡萄酒被赋予了爱国主义的内涵,开始在英国中产阶级和工薪阶层中流行,并加强各自治领、殖民地与英国的商贸联系。二战期间,帝国葡萄酒更加成为一种能够鼓舞士气、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饮品。
本书通过梳理英属殖民地葡萄酒酿造史,以及殖民地与英国之间源远流长的贸易关系,讲述英国三百多年的殖民扩张史,展现两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国与其殖民地在力量对比、地位关系上的变化,以及英国消费市场由精英垄断转向平民化、大众化的历程。
以葡萄酒为主线书写大英帝国全球扩张与衰落的历程,以追踪英国社会中发生的深刻变迁。
专业评论:
本书充满历史洞见和犀利的评论,是一本优秀的葡萄酒历史研究读物。——《澳大利亚金融评论》
本书迷人又令人惊讶。《红酒帝国》细致入微地揭示了新世界葡萄酒表面上是现代产物,实为帝国遗产的史实。——莉齐·克林汉姆,《饥饿帝国:食物塑造现代世界》作者
《红酒帝国》文笔优美,研究范围广泛,几乎涵盖全球,将有助于讨论英国帝国主义的本质。詹妮弗·里根·列斐伏尔这本书的主要优点是将葡萄酒和酿酒的故事作为一个窗口,来帮助读者理解“定居者殖民主义”的本质和英国帝国主义的综合力量。在这本书中,她展示了帝国主义如何把英国从一个喝啤酒的国家变成一个既喝啤酒又喝葡萄酒的国家。——史蒂芬·V.比特纳,《红与白:沙皇与政委之地的葡萄酒史》作者
就像一款好酒一样,《红酒帝国》也有很多特色。这本书的叙述轻快而生动,但也有细节描写和深度分析,因为詹妮弗·里根·列斐伏尔关注了英国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在澳大利亚和南非“新世界”葡萄酒的崛起中起到的作用。——戴恩·肯尼迪,《帝国历史战争:关于大英帝国的辩论》作者
这部涉及多国的历史著作为理解葡萄种植和帝国之间的联系提供了迷人的、经常令人惊讶的见解。这本书发人深省,引人入胜。——理查德·托伊,《丘吉尔的帝国:造就他的世界和他创造的世界》作者
《红酒帝国》向葡萄酒爱好者讲述了帝国在塑造葡萄酒世界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时所扮演的角色。它告诉研究帝国主义的学生,这些影响甚至会体现在看似极其平凡的事物上,如一杯酒。——Wine Economist
真的很吸引人……对于对葡萄酒历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非常容易读懂。然而,最重要的是,作者对“旧世界”/“新世界”结构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贡献了一个原创的理念,或者至少是充实了一个理念,这一理念长期以来一直在对于葡萄酒历史和世界葡萄酒市场的讨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Fermentation newsletter
与任何优秀的历史著作一样,詹妮弗·里根·列斐伏尔的书引发的问题比给出的回答要多……然而,这不是本书的缺点,而是一个优点:就像一杯浓郁的红酒一样,大英帝国的葡萄酒话题当然是有意义的。本书中提出的观点将为未来几年的讨论和学术研究提供肥沃的土壤。——Gastronomica
以英属殖民地葡萄酒为切入点,梳理大英帝国三个世纪的殖民扩张史。
展现“新世界葡萄酒”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如何重塑英国社会的消费观、生活方式与文化认同。
-
经济制裁
尼古拉斯·穆德(Nicholas Mulder)对政治、经济、法律和军事历史进行了广泛的档案研究,揭示了强制性战时工具是如何被国际联盟采用为维持和平的工具的。
经济制裁主导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作为一种利用全球化的潮流来捍卫自由国际主义的方式,它们最初是在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其吸引力在于它们可以替代战争。 然而,这种观点忽视了其核心的黑暗悖论:旨在防止战争的经济制裁,是以毁灭性的战争技术为基础的。
这项及时的研究揭示了为什么制裁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战争形式,以及为什么它们意想不到的后果如此巨大。
《经济学人》《外交事务》年度图书,《大国的兴衰》保罗·肯尼迪、《经济学人》主编吉迪恩·拉赫曼、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章永乐、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殷之光、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魏南枝、社科院欧洲所研究员孔元联袂推荐
经济制裁堪称没有硝烟的核武器,一战期间曾导致近百万人死于其带来的疾病和饥饿
制裁是一场全球化和自给自足的经济博弈。轻率地使用制裁不仅无法屈人之兵,甚至可能带来反噬。
专业评论:
价值连城,为今天西方国家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了许多经验教训。——保罗,肯尼迪 《华尔街日报》
清晰明了,并且在学术上和思想上都发人深省。——吉迪恩‧拉赫曼 《金融时报》
穆德……研究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三十年的制裁并且得出了令人不安的结论……这些教训令人警醒。——《经济学人》
《经济制裁》考察了一个戏剧性的逆转过程:一种最初被理想主义者期待用以阻止战争、维持和平的国际法强制执行工具,沦为全面战争的催化剂,并在不断滥用之中逐渐失去原初的威慑力。在一个经济制裁遭到严重滥用的世界里,本书的历史钩沉与理论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个国际体系的内在局限,并将对未来国际秩序的思考,建立在对人性更为丰富的理解基础之上。——章永乐(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
在今天的所谓“自由国际秩序”中,经济制裁越发成为了一种霸权者的武器,与霸权者的国家利益重新捆绑在了一起。这也打破了过去40年间,“自由国际秩序”所竭力维护的神话,即作为霸权者的国家已经退场,取而代之的是被叫做“国际机制”的制度性平台。然而,霸权从“国家”向“机制”的转换,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霸权国家宰治全球的武器库。《经济制裁》一书,用一种历史的视野与方法,向我们展现了经济制裁的发展及其全球实践。它在国家间以及帝国主义竞争中诞生,又曾在抵御帝国主义扩张中发挥过一定作用。这一历史讨论,能够更好地帮助国际关系、国际法学者跳出规范性视角的牢笼,从一个长时段、广域的维度,来进一步审视今天国际秩序,并发现其背后霸权与反霸权的多重可能性。——殷之光,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
经济制裁,是战争武器还是和平工具?《经济制裁》这本书清晰地展开了一部历史画卷,告诉我们,这是比战争更可怕的东西,它是历史的产物,也在创造历史,它不仅改变了战争与和平之间的界限,而且悄悄让自由与强制之间的边界模糊。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本书的深刻思考,也在警醒我们,制裁是政治国家的决定,也是私营部门的合谋,对社会造成严重伤害;制裁曾经试图维护和平,却正在制造更多的不确定性,给和平蒙上阴影。——魏南枝,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本书是一部严肃的史学著作,通过追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围绕“经济武器”和“经济战”的讨论,它揭示了作为一项国际政策的“经济制裁”的诞生过程和运作机制,以及它对塑造和建构当代国际体系的影响。与此同时,它也是一部优秀的理论著作,它呈现出经济制裁制度运作所依托的资本主义生产机制及其意识形态背景,封锁和反封锁得以开展的海权和陆权斗争。最后,它还是一部充满反思精神的批判性作品,通过阐释美国对经济制裁的扩大化和常态化适用,它批评了美国霸权对全球互联互通的破坏性影响。——孔元,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经济学人》《外交事务》年度图书,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章永乐、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殷之光推荐。一场全球化和自给自足之间的博弈!
-
经济状况,世界状况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既遭受了金融问题、主权债务问题、政治冲突和移民危机的冲击,也受到了仇外情绪和保护主义抬头的影响,整个世界动荡不安,波云诡谲;而作为一门学科,传统经济学解释波动事件的能力也不确定,甚至失误频频。
在这个全球关切的十字路口,世界银行总部召集了一批最有发言权的、塑造了现代经济学面貌的经济学家,首先正本清源地总结了20世纪的经济学基础;然后深度剖析了当前的政经问题,深刻反思既有经济学理论的不足,突破经典范式,寻求自我超越;最后各自试图为最紧迫、最关键以及长期性的经济问题和经济学理论的弊病开出处方。
·
本书正文部分共10章,各章作者都是世界银行根据议题,从全球学术界遴选出的该领域的执牛耳之专家,可谓群星璀璨;因而每一章的内容均为该领域的重磅与典范之作,可谓洋洋大观。另外,尤为可贵的是,面临全球经济的颓败,传统经济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已是捉襟见肘,而本书的作者们——塑造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奠基人,勇于突破自己,寻求新路,因此本书也是经济学巨匠们的自我革新之作,继往开来,令学界瞩目。
-
人地之间
《人地之间》是一本全面讲述中国过去四十年经济增长模式及未来发展问题解决策略的普及性著作。
本书在考察我国现有经济增长、工业化及城市化模式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及其理论逻辑的基础上,分析了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土地利用的多方面影响,并最终给出合理、可行的城乡土地改革方向及具体的政策组合。
在城乡土地改革的每个细分领域,作者所提供的解决方案都是在既有政策框架基础上以逐步缓解现有矛盾为目标的适度调整。既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无关痛痒的修补,而是希望通过一系列“激励相容”的联动改革逐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