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墙
★从万里长城到柏林墙,一部书写在墙上的世界史
从两河流域到华夏腹地,从古代埃及到希腊罗马,历史上的文明,无不位于墙后。
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墙的修建与倒塌间不断轮回。
★从墙外望进墙内,凝望一个新奇而又陌生的世界
不建墙的斯巴达人保守封闭,建墙的雅典人却无比开放?
哈德良长城、马奇诺防线,边境墙究竟拦得住谁?
21世纪短短十余年,新边境墙长度远超史上任何时期!
★当安全与自由相互矛盾,墙的历史即是现实的教训
边境墙、防火墙,从领土边界到虚拟空间,各类壁垒层出不穷。
墙是历史,更是现实,一本书满足你对墙的所有好奇。
.
墙一旦建成,就一定会倒塌;一旦倒塌,就会再次崛起。
墙如是,文明亦如是。
自人类兴建第一座城市起,历史上的灿烂文明无不位于墙后。各式各样的长墙与城垣遍布世界各地,形成了最引人注目的景观。
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与欧亚草原上绵延数千里的古墙遗迹,到古希腊与罗马针对墙的迥异态度,再到火器时代墙的全线溃败,最后抵达柏林墙倒塌现场,墙始终塑造着我们的历史与文明。
而在21世纪的今日,墙的概念本身,已经比任何砖石结构都更彻底地将人们隔开。
.
《墙》将五千年历史翻转过来,大卫·弗莱巧妙采用独特的历史观,为当今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杰克·威泽弗德,《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作者
这是一次幽默而深刻的探索,直抵历史的核心张力——对安全与自由的渴望相互矛盾。墙源于恐惧,但只有在墙后,文明才能发展。这是既有现实意义,又永不过时的教训。
——拉尔斯·布朗沃思,《拜占庭帝国》作者
我年少时曾在哈德良长城边漫步,青年时曾沿中国长城奔跑数里,而后又在柏林墙下张口结舌。阅读这本精彩至极的书是百分百的享受。
——西蒙·温切斯特,《教授与疯子》作者
这段历史拥有卡瓦菲诗歌与博尔赫斯短篇小说具备的一切怪诞特质:皇帝们等待蛮族人,神秘沙漠中发现了迷宫般复杂的墙体。一项难以忘怀、才华横溢的成就。
——汤姆·霍兰,《波斯战火》作者
趣味无穷、研究详尽,适时地提醒了人们,从封闭式社区到国界,世界各地正日渐用围栏将自己隔开。
——《先驱报》
一次充实的历史之旅,墙、筑墙者,以及筑墙者对墙的不满尽在其中。引人议论、写作上乘,伴随着墙在全球各地的崛起,这项研究极为适时。
——《科克斯书评》
写作风格轻松而幽默……读者会发现弗莱对墙存在并将继续存在的原因、具备与不具备的作用,以及对文明发展的贡献的深思,内容充实、贴近现实、发人深省。
——《出版人周刊》
-
坂本龙马与明治维新
1853年的“黑船来航”事件常常被视为日本明治维新的起点:日本人受到外敌刺激,积极学习先进制度与科学技术,走上了富国强兵的现代化道路。然而,这样的叙述方式其实掩盖了历史的复杂性。早在19世纪初,幕府统治就已呈现出穷途之态,少部分日本人开始借助本土的“兰学”与中国的西学了解西方,寻求变革之策。然而,维新志士起初只知一味“攘夷”,妄图通过制造动乱改变国运,结果遭遇了严重挫折;经过耐心的学习和摸索,他们才为维新事业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在这群志士中,来自土佐藩的坂本龙马尤其耀眼。他促成了萨长两藩联合,直接影响了倒幕运动的成败,更拟定了“船中八策”“大政奉还”等政策口号,确立了近代日本国体的基本架构;就连“日本国”的概念,也是他首次提出的。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詹森以坂本龙马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为线索,广罗维新时期的文件、法令、书信,结合后人编写的地方志、传记和相关研究资料,力图还原土佐、长州、萨摩等藩“尊王攘夷”的过程,勾勒出志士、藩国、幕府、公家和西方列强五方势力在倒幕与维新中扮演的角色,开创性地重现了那个伟大时代风云激荡的真实面貌。
-
波斯和古代中亚
本书为余太山近年研治古代中亚史的学术成果结集。本书所谓波斯,指阿喀美尼德帝国、帕提亚帝国和萨珊帝国。中亚则大致指今中亚五国和阿富汗所在地域。这一时期,与塞种、贵霜、嚈哒的关係无疑是波斯与中亚关係之重点,本书从波斯的角度考察之,以往探索塞种、贵霜和嚈哒史过程中已涉及诸问题详者略之、略者详之,所涉及内容大多是国内空白或薄弱环节,对作者过去的有关研究有补充和增强的作用。
-
科学的起源
★ 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入围作品
★ 文艺复兴以前无科学?剑桥科学史博士揭开近代科学史的未解之谜:中世纪并非科学和理性的黑暗时代!
★ 2022年长三角地区阅读马拉松大赛用书
********************编辑推荐********************
英国媒体一致盛赞该书具有相当的知识价值。常人对 中世纪的认知,是战争、传染病、蒙昧、宗教裁判所,是“黑暗时代”;之后的文艺复兴则是“黎明破晓的时代”。然而,为什么近代科学的发展史,追本到哥白尼就没有了下文?近代人文演进每当溯源到“文艺复兴”就停滞不前?近代科学真是爆发式演进?事实上,现代科学的奠基,恰恰离不开中世纪的土壤。这部面向大众的作品介绍了有关中世纪科学主题的新近研究,同时澄清各种偏颇的神话,纠正对中世纪的主流认知,更新科学史的发展脉络,是中世纪研究者、科学史爱好者的必读。
********************内容简介********************
“中世纪是智力停滞、迷信和无知的时代”——这是被现代学术界完全否定的神话,如果没有中世纪学者的贡献,伽利略、牛顿、科学革命都不会出现。很多关于中世纪的说法并非事实,比如,中世纪的人并不认为地球是平的,而哥伦布也没有“证明”它是一个球体;宗教法庭并未因任何人的科学思想或发现而将其烧死,事实上教会是科学研究的主要赞助者,甚至若干位教皇以对科学的了解而闻名;哥白尼不惧迫害;教皇也没有试图禁止人体解剖;宗教裁判所对伽利略的著名审判是关于政治,而非关于科学。中世纪是个在智识上高歌猛进的时代,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促成了科学进步,带来的成就远超古典世界,在技术上也取得了很多成果。欧洲人独立发明了眼镜、机械钟、风车和高炉,工匠和科学家将东方传来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改进到了超越其发明者想象的水平。透镜与相机,以及几乎所有类型的机器以及工业革命本身,都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被遗忘的发明家。
本书集中描述一段跨越六个世纪的史诗之旅,回顾了让·布里丹、尼科尔·奥雷姆、托马斯·布拉德沃丁等被忽视的天才们的发现,并将罗吉尔·培根、奥卡姆的威廉、托马斯·阿奎那等更为人熟知的人物的贡献带入历史语境。
中世纪是一个不乏发明和创新的时代。现代科学技术与所谓“黑暗”中世纪的关系,比我们所知的更有渊源。
-
第一推动丛书•综合系列:疯狂年代的精确思考
本书是20世纪早期一个群星闪耀的思想家群体的传记,他们改变了世界对数学和科学的认识。
受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罗素和希尔伯特对数学基本规律的探索的启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一代最智慧的头脑聚集在维也纳,探讨数学、科学和哲学的最新理论,为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维也纳小组中包括哥德尔和卡尔纳普这样的大师,并与维特根斯坦和卡尔˙波普尔密切互动,在科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本书讲述了那些改变了科学思想的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常常令人愤慨,有时令人悲伤,但绝不无聊。这是一本揭示历史的著作,一本里程碑式的书,向那些敢于从头开始重新发明知识的人致敬。
-
唐风拂槛
★ 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SSRC)和富布赖特奖学金研究资助项目
★ 李鸿宾、李志生、瓦莱丽•斯蒂尔、乔吉奥•列略等相关领域知名学者,《哈佛亚洲研究》等权威学术期刊推荐阅读。
★ 一直以来,时尚、丝绸、女性都是唐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书超越传统研究框架,将三者有机勾连。从解构西方的时尚观开始,在物质文化史的视角下,将时尚置于经济和道德价值结构之中心予以考虑,着力揭示唐代时尚的独特内涵、形成的特定原因与脉络,为唐史、时尚史、性别史研究带来若干新视角。
★ 运用130幅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图像资料,包括织物、陶俑、绘画、雕塑、饰品、文书等,集城市研究、法律史、考古学、纺织学、文学于一体,以跨学科的视角呈现唐代时尚体系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