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伪历史
在《伪历史》中,弗里兹精准地解剖了阴谋论的社会背景。无论是怀疑论者还是信徒,这本书都能颠覆既有的信仰,激励批判性思维
秘密、腐败、企图控制世界的光明会,能够带来新的世界秩序吗?特朗普是否真的是大型的选举舞弊受害者?伊丽莎白二世是变形的外星爬行生物吗?是谁在背后策划这一切?
从圣殿骑士团和以色列十个失落部落的神话,到纳粹、犹太人贤士议定书和UFO,罗纳德·H.弗里兹探究了边缘思想和阴谋论:人们为了理解周围世界而选择的思想模式。正如弗里兹所揭示的,当阴谋论、神话和伪历史主宰一个社会的思想时,事实、现实和真相就会被抛在一边。
这是一本社科版的《达芬奇密码》;一本美国的“走近科学”。
所有人都听说过这些传闻:这个世界被一个蓝血蜥蜴人群体控制,秘密社团主宰了社会的上层精英;特朗普是美国大选舞弊的受害者。弗里兹深入探讨了荒谬的信仰出现的原因,以学术的严谨揭示了现代神话的出现历程。从神秘的圣殿骑士团到UFO,这本书是对历史和神话感兴趣的读者的必读之作。
在《伪历史》中,弗里兹精准地解剖了阴谋论的社会背景。他审视了秘密社团的传说、圣殿骑士团神话以及51区外星人的谣言。通过将这些叙事置于历史背景中,弗里兹揭示了神话如何影响我们对过去的理解。无论是怀疑论者还是信徒,这本书都能颠覆既有的信仰,激励批判性思维
一段令人大开眼界的“走近科学”之旅。从关于以色列十失落支派的说法到爬行类外星人理论,弗里兹航行在垃圾历史的混浊水域中。通过考察这些神话的起源、动机和影响,弗里兹揭示了人类为何对秘密着迷。《伪历史》是在复杂世界中辨别事实与虚构的明灯。
专业评论:
弗里兹对这些疯狂信仰的历史以及人们被它们吸引的原因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人类喜欢好故事’是他最基本的主张之一,事实上,一些疯狂的理论一开始就是虚构的。” ——《每日邮报》
在《伪历史》一书中,弗里兹带读者踏上了一段启发性之旅,让读者了解那些被他称为“恶性形式的垃圾知识”。 这本书追溯了怪异幻想爱好者之间的共同联系,从纳粹的超自然崇拜,到外星人绑架论者,再到我们这个斑驳的时代的新馆疫情否认者和QAnon拥趸。” ——《独立报》
弗里兹最擅长的是探索将人们推入后真相世界的心理机制和历史力量。 ” ——《选择》
从光照派到蓝血蜥蜴人,揭开美国盛行的阴谋论背后的社会焦虑
一个秘密和腐败的阴谋组织正在密谋控制世界事务;唐纳德·特朗普是大规模选民欺诈的受害者;扎克伯格是会变形的爬虫类外星人:在关于人的历史中,谎言永不眠!
作者简介:
[美]罗纳德·H·弗里兹(Ronald H. Fritze)
阿拉巴马州雅典州立大学的历史和宗教学教授。他已撰写和编辑十本著作,包括《捏造的知识》和《对于埃及的迷狂》
-
近世基层治理及制度变迁
在“官不下县”的传统中国,是什么维护着庞杂的基层秩序?是什么保证着公共品的供给?
⭕ 在这里读懂士绅、宗族、民间组织的运行逻辑,在草根经济的韧性与行政金字塔末梢的运转规律中,寻找近世基层治理的历史延续性
本书亮点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教授龙登高权威论著!第十八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得主,曾任哈佛燕京学者、剑桥桑坦德学者、耶鲁大学访问教授。听龙老师深入浅出梳理基层治理的制度基因。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中国经济史著名学者李伯重,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所长陈志武联袂推荐!
宏观治理框架与微观经营案例一书全掌握,国家与民间双重视角兼备!有基层自治与国家能力的大格局,也有民间善会义仓供应的微观察。海河工程局如何获得疏浚权利?徽商吴炽甫的茶叶铺面如何经营?均可找到详细答案。
24张民间契约文书高清图片首次披露!近距离赏析从嘉靖二年到宣统元年的田契、山契、分家书,在一手档案资料中,洞悉民间智慧与韧性,揭秘来自基层的最广泛的经济活力。
在这里窥见传统中国民间的自发性和创造力!重新认识农民与商人群体,重塑对中国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认知。
名家推荐
从土地产权到基层治理,登高教授新著把握近世民间的智慧与韧性,在反思与澄清历史成说的同时,也为经济史研究提供了研究视野与方法上的启示。本书基于原始民间契约文书等丰富史料,结合国家与民间的双重视角,在历史源流中梳理产权、组织和市场等制度要素的安排,系统性地揭示了近世中国基层治理的特征及其变化。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 李伯重
传统中国的基础秩序到底如何建立和维护?这是至今还理解不透的话题。本书以明清时期基层公共品供给与民间主体治理机制为核心,系统挖掘并论述基层秩序的产权基础、组织安排以及近代变迁,在深化对传统社会认知的同时,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拓展提供宝贵启示,非常值得深读。
——香港大学金融学讲座教授 陈志武
内容简介
在传统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变迁中,基层治理为什么占有重要地位?哪些群体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哪些制度左右着社会资源的控制和动员?
著名经济史学家龙登高教授及学术团队立足原始档案、契约文书,重新审视近世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脉络,考察宗族治理与商业经营、小微公共品供给、公共工程管理、新式教育体系的互动,细致展示了土地产权制度的流转、民间组织对基层的间接治理、士绅群体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的全貌,让我们对屡受误读的农民与商人群体有了全新的认识,重塑了我们对中国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认知。
-
叙利亚
叙利亚,这个古老名词一直被用来指代一片拥有灿烂文明的土地。它位于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横跨东西方文明的交界线,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几千年来,叙利亚先后成为亚述、埃及、波斯、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周边强权相互竞逐和交流的舞台,无数的军人、教士、商人、游牧者、冒险家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战争与和平的史诗。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叙利亚破碎而脆弱的社会底色。
19世纪,随着奥斯曼帝国的逐渐衰弱,叙利亚再次受到了帝国和地方权力交叉的冲击。无论是地方精英的统治,还是来自埃及的干涉,都轮番打破了这里原本就十分脆弱的权力平衡。一战后,一个独立的、立宪的阿拉伯叙利亚王国从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中崛起。然而欧洲列强的介入,使得独立和宪政的梦想最终破灭。伴随着争取国家独立的斗争,这片本就是被拼凑起来的土地,最终在二战后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实体,实现了从叙利亚地区到叙利亚国家的转变。然而独立后的叙利亚仍频繁发生暴力冲突,因为这片支离破碎的土地始终无法形成统一的认同。社会、地理、政治和民族的分歧,最终导致军人掌握了政治话语权。迈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这个国家再次产生裂痕,暴力与冲突成为叙利亚人挥之不去的梦魇。
本书的作者马修·雷伊将目光聚焦于叙利亚在1780—2013年之间的历史,探究了造成她破碎而脆弱现状的历史根源。
-
自由古巴
古巴,是加勒比海上面积最大的岛屿,也是1492年哥伦布在首次美洲航行中最先踏足的土地之一。这里丰饶的水土,加之一船又一船非洲黑奴,使得古巴成为西班牙帝国王冠上的明珠,为欧洲带去源源不断的蔗糖、咖啡和烟草。然而财富的背后,是无数土著和黑奴所付出的汗水与鲜血。因此从一开始,追求自由和种族解放就成为了贯穿古巴历史的主线。
随着19世纪末的美西战争,西班牙殖民者黯然退场,但新生的古巴共和国(1902—1959年)迅速被美国所控制,成为后者对外扩张政策的战利品,不得不开始了新一轮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斗争。1959年,卡斯特罗所领导的古巴革命取得成功,古巴人才终于建立了他们渴望已久的独立国家。而美国,这个危险又强大的邻居,从未将目光从古巴身上移开。
事实上,这段长达五个世纪的古巴历史,既是古巴人民追求自由和解放的历史,也是奴隶制、糖产业园、殖民主义和民族革命相生相伴的历史,更是一段古巴与美国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历史。通过近距离阅读古巴的发展历程,我们将见证她从被征服和奴役,逐步走向自由和独立的辉煌历史。而古巴这面镜子,也映射出近一百多年来美国逐渐取得世界霸权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从未将视角局限于个别伟大人物。那些在奴隶小屋的微弱荧光下缝纫的人,那些在革命中拿起武器的人,那些没有在官方历史中留下姓名的人,才是古巴历史真正的主角。
-
福柯最后十年
编辑推荐
本书是福柯研究专家斯图尔特·埃尔登集多年研究成果的一部总结性作品,一经出版旋即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更有学者称之为“对福柯在1974年至1984年间创作的大量著作,包括书籍、课程、讲座、论文和访谈的最好指南”。对晚期福柯的探讨一直是福柯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由于《性史》(又译为《性经验史》)计划本身的巨大改变和福柯“死后不出版任何作品”的遗嘱,对晚期福柯、尤其是福柯人生亦即学术生涯最后十年的研究一直困难重重。《福柯最后十年》对福柯1974年至1984年间的几乎所有重要文本做了全景式的扫描,探究了福柯思想演变的隐秘线索,展示福柯晚期探讨议题的丰富性与独特性,尤其聚焦于福柯《性史》 两个计划的纠结和最终结构,揭示了其中建构的西方欲望主体的谱系。本书更重要的价值亦在于,正如本书的译者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北成所言,它“不是一幅定格的照片,而是一部精神的奥德修纪。福柯的苦苦求索,提供了一幅‘思想者’的标准形象。福柯最后的演讲以及赶在大限之前出版的《性史》后几卷,给我们留下的依然是‘在路上’的执着和思考”。
内容简介
本书提供了一段关于福柯生命最后十年、亦即福柯学术研究工作最后十年的详细思想史。1974年至1984年,是福柯生命的最后十年,也是福柯职业生涯中极为迷人的十年,它始于《性史》计划的启动,止于福柯去世,该计划提前结束。
然而在1984年,福柯对《性史》的想法与1974年截然不同。福柯原本计划按主题组织一个六卷本的系列,但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他的研究工作却走向了非常不同的方向:主体性的历史或者说主体的谱系学成为福柯的主要关切。
围绕《性史》计划的产生与转变等问题,本书对福柯的最后十年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描述,既细致解读了福柯正式出版的作品,也全面考察了福柯所抛弃的主题项目,同时尽力参照了福柯身后留下的大量不完整稿本。
-
精英陷阱
在如今这个年代,成为精英意味着什么?卷学历,刷简历,从事光鲜的工作,以拼命加班为荣,精心择偶以培育优秀的下一代……
“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这句话足以概括精英社会的现状。努力就会成功吗?也许。但历经万难成为人上人后,顶层的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安逸。昂贵的教育投入和工作所带来的人格异化与时间饥荒,是成为精英必须付出的代价。
在本书中,耶鲁大学教授丹尼尔·马科维茨从精英身份出发,揭露了20世纪中叶以来优绩主义给美国带来的阶层分化与结构失衡。美国生活的一条公理是:一个人的优势或成就理应来自个人的能力和努力,而非世袭的地位和身份。但恰恰是这种主导社会的优绩主义教条(而非对其的偏离),打造了新的特权的集中和传递机制。马科维茨运用海量数据揭示了优绩主义的内部机制和后果:中产阶层的工作岗位边缘化,收入停滞,与劳工阶层逐渐趋同;精英则通过垄断教育资源和高薪职位积累大量的财富,同时自身陷入竞争和内卷的困境。这是一个社会流动口径收窄、结构趋于病态的局面,一个对所有人都无益的陷阱。作者呼吁,美国应该降低教育的竞争激烈程度,让中等技能的劳动力重新回到经济生产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