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本源流與正史校勘
本书汇集的研究主要是依托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而展开的。这些文章大多以细致的文本校勘为基础,在版本源流的视角下对正史版本问题进行考察。其成果不仅是修订工作的保障,同时,与尾崎康先生《正史宋元版之研究》重实物鉴定的取向相得益彰,集中展示了正史版本研究这一传统学术领域的最新进展。
-
帝国缩影
此个案展示出礼化为俗的过程,为理解中国历史上的礼俗互动问题提供了线索。厉祭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但当时主要流行于社会上层。此后,历代王朝大多沿袭了这一传统。不过,直到明代才开始按照"里"为单位设置厉坛,从而将厉祭推行到了乡村,开启了厉祭"庶民化"的趋势。 同时,明王朝设计的乡厉坛祭祀制度也包含了社会秩序建构的面向,亦即与里社坛祭祀制度配合。至清代,"分坛"的出现使得厉祭在乡村中更为普遍,其意义也随之产生了变化。今天所看到的闽西四保乡村中的"无祀"习俗,正是由此而来。
-
歐洲1989
天鵝絨革命、兩德統一、烏克蘭人民運動、歐洲共產主義終結
1989是奇蹟之年,也是轉變之年,變革的力量,讓多元的歐洲煥然重生
2015年萊比錫書展獎非小說類大獎、德國艾伯特基金會年度政治類選書
作家蔡慶樺專文導讀
楊照(作家、Courant書系選書人)
伍碧雯(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李顯峰(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兼任副教授)
洪德欽(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聯名推薦
想了解歐洲近代衝突的讀者,都應該看這本書。──萊比錫書展大獎評語
在他的這本「令人驚嘆的書」裡,作者以全歐洲的視角破天荒地對舊大陸上的新秩序,提出了一套全面性的歷史分析。他揭開了許多關於「一九八九」的神話,為新自由主義秩序做了第一次的總結。──《南德意志報》彥斯・比斯基(Jens Bisky)
一九八九年,是踏入近代歐洲新方向的轉捩點
▍兩德統一扭轉柏林,轉型成就德國新的政治生態。
▍蘇聯改革失利與嚴重的通貨膨脹,開始對下層人民實行更進一步的緊縮政策。
▍波蘭國會大選,終結歐洲共產主義,是東歐民主化的起點。
▍捷克發生反共產黨統治天鵝絨革命,朝向民主化國家發展。
▍烏克蘭人民運動成立,爭取改革運動。
本書作者奧地利維也納大學中歐歷史學院教授菲力普.特爾,根據親身經歷為讀者詳細地描述了自一九八九年以來的歐洲歷史。一九八九年十一月柏林圍牆倒下時,一場遍及整個歐洲大陸的大規模實驗也跟著展開。在短短幾年中,前「東方集團」國家走向新自由主義的體制,政權也服膺於私有化與自由化。轉型造就了贏家與輸家。俄國落入一場經濟混亂,總統普丁趁勢建立了他的威權政權。諸如波蘭、捷克與烏克蘭等國則勵精圖治,如今更成為歐盟的成員國。有別於華沙與其他的首都發展成為新興都市,鄉村地區卻是日益貧困。
在本書中,他以敘事的方式,為讀者講述了這些轉變的細節和其中難忘的故事。他表示,自由化和私有化的到來為東歐國家帶來了深遠影響,此外,經濟「休克療法」並非歐洲經濟增長的基礎,人力資本和基礎性的轉型才是經濟成功與失敗的決定性因素。與此同時,特爾還就西方的資本主義如何對東歐進行「重塑」、西歐新自由主義改革的步伐和範圍,以及二○○八年後全球性金融危機對東歐、西歐產生的不同影響等問題進行了闡述。
-
義和團
中國式的「抵禦外侮」,
從殺中國人開始。
歷史課本不會有的角度I
從「八國聯軍」的角度,來看義和團事件--
「八國聯軍」一直以來都被視作為中國的國恥,列強侵略的代表作。但為什麼會有「八國聯軍」出現?歷史課本上輕描淡寫地帶過的「天津教案」「庚子拳亂」「德國公使被殺」,實際上是什麼樣的情形?對歐美各國來說,又代表什麼樣的意義?
本書作者黛安娜•普雷斯頓(Diana Preston)蒐集了來自牛津大學圖書館、大英圖書館、英國國立陸軍博物館、國立海軍博物館;美國胡佛圖書館、美國海軍歷史中心;澳洲的馬歇爾圖書館等重要的研究機構或圖書館所提供,事發當時的外交人員與軍官、眷屬的書信、日記、記錄,從國際事件的角度,還原義和團事件與八國聯軍的始末。
歷史課本不會有的角度II
「義和團事件」,其實是國際人道、衝突事件?
而透過當時外交人員與軍官、眷屬的書信、日記、記錄,本書不但詳實且生動地還原當時這些外國人遭遇的險惡情況(無分老幼老女與身分被大規模攻擊、殘殺等等)也回顧當時中國的基督徒,基於什麼樣的實際與政治需求被認定「不是中國人」,因而遭到大規模的迫害與屠戮。
我們會發現:中國式的抵禦外侮,就從迫害有了其他選擇的中國人開始。再加上各式各樣政治上的、個人的企圖與私慾,以及歐美各國的錯誤判斷,現代根本無法想像的大規模國際人道、衝突事件,荒謬卻又慘絕人寰地在近代中國上演,進而引發各國雖然互相對立,但被作者界定為「聯合國維安行動雛形」的「八國聯軍」。
歷史課本不會有的角度III
一百二十年後,「義和團事件」真的過去了嗎?
二○二○年將是「義和團事件」的一二○週年。一九○○年時,任職大清海關總稅務司的愛爾蘭人羅伯・赫德(Sir Robert Hart)曾經認為「西元二千年的中國,將會跟一九〇〇年的中國,大不相同!」這會是真的嗎?
事實上,透過作者的梳理與回顧,我們會發現:一九○○年後,義和團仍持續受到多方肯定,其中不但包括中共政府及其重要人物(如周恩來),就連被視為中華民國國父的孫中山也曾公開肯定義和團的「愛國情操」。而這樣的肯定甚至延續到一九八九年的六四事件;作者雖未提及,但這一次,編輯部請到張國城老師為讀者進行導讀。不但回顧歷史上的義和團事件,也進一步理解「義和團精神」如何被延續到現代,成為當政者的重要資產。
-
陈独秀与共产国际
陈独秀是中共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研究他,对深化中共党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书是李颖的博士论文,为当年的优秀论文,并已于2005年出版。本次修订重版,增加了部分新的研究材料,对一些讹误也进行了修改。
中国革命与苏俄、共产国际有着不解之缘。这一历史特征在陈独秀身上表现得格外突出。陈独秀全部的思想和活动,从始至终几乎都与共产国际的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解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陈独秀研究取得突破的一把钥匙。
本书一方面充实和扩展了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开启了陈独秀研究的新角度,同样充实了陈独秀的研究,即用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关系这样一条贯穿陈独秀一生的主线,重新解析陈独秀政治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
-
解读日本:古往今来的文明流脉
如果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感兴趣,那是因为它有趣;如果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感到关切,那是因为它与自己有着密切的关联。对于中国人而言,日本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日本人就是这样一个民族。
本书以日本文明的历史沿革为纵轴,试图解读日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居住在日本列岛上的民族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对自我和他者的真正理解,有助于矫正我们情绪化的仰视和俯视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