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抑郁
从“致郁”到“治愈”,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成功自救之旅。
抑郁,不是终点,而是自我发现的起点。
在抑郁的阴影中,你并不孤单。
◆ 内容简介 ◆
陷入抑郁的时候,我还无法很好地理解这句话;走出抑郁后我才发现:如果抑郁不曾流淌过我的生命,想必我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是谁,将走向何方。
抑郁,让死亡离我如此之近。但也正是因为死亡的存在,才让我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爱与希望。正因为爱没有消融,希望没有泯灭,才让我走出抑郁,找回了真我。
当处于抑郁之中时,我的眼前只有绝望。我试图让自己相信还有未来,但也仅仅是种自我安慰罢了。我似乎只剩下在绝望中坚持的权利,但也正是这种在绝望中的坚持,才让我一点一点地看到了希望。
当曙光终于穿透黑夜,我看到了因为爱而萌生的动力,因希望而产生的坚持。正是爱与希望让我变得坚韧,冲破阴霾,重见蓝天!
这是一本由曾经的抑郁症患者、现在的心理咨询师的心血之作,书中对抑郁进行了深刻剖析,是一份让抑郁者充满希望的自救指南。
◆ 编辑推荐 ◆
导致每个人陷入抑郁的原因各不相同,本书也许不是终结抑郁症的百科大全,却能向正在与抑郁症斗争的你伸出援手,为你指明一个可能的方向。
◎ 真实经历:作者以亲身经历,讲述从抑郁的阴霾中走出的心路历程,让读者感受到共鸣与理解,为抑郁患者及其亲友提供支持和帮助。
◎ 专业视角:通过共鸣的故事和细腻的心理分析,结合心理咨询专业知识,提供科学的自助方法,帮助读者识别抑郁的信号,学习应对策略。
◎ 实用策略:书中包含丰富的自助技巧和真实案例,指导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策略,逐步改善情绪。
◎ 治愈力量:强调爱与希望的重要性,鼓励读者在绝望中寻找坚持的力量,实现自我救赎。
-
生而为野
※ 用影像探索自然,感受“生而为野”的浪漫
《中国国家地理》根植中国,立足世界,成功建立了口碑和质量俱佳的国际化影像IP: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吸引全世界数千位摄影师创作,跨越七大洲,深入秘境,捕捉到足以冲破当下认知的画面:鬼斧神工的地貌奇观,神秘动人的野性家园,难得一见的行为瞬间,充满哲思的视线交错,肉眼不可见的微观世界……
※ 全球精选,跟随获奖摄影师的镜头看见野性自然
从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110 000余件全球投稿中,精选出219幅国际级佳作,用精彩的影像和凝练的文字,讲述“为野而生”的自然摄影师与“生而为野”的野生生物邂逅共鸣的故事,让真实的自然走入人心。
※ 国内外大咖联袂推荐,共同推举自然的绝美瞬间!
联合国和平使者、高级英帝国女勋爵士珍·古道尔和新华社领衔编辑、南京传媒学院副校长兼摄影学院院长陈小波,饱含深情撰写推荐序!国内外自然保护先行者和自然摄影师撰写各章引言,分享各自的自然理念与创作经验。
※ 独具一格的编排方式,多层次领略地球的本色之美
打破传统编排逻辑,以宏观至微观的视觉叙事,从高空俯瞰的地貌奇观,到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呈现自然影像的饕餮盛宴,以新颖的视角、科学的态度凝视地球。
※ 联手雅昌团队,全流程精品制作,打造收藏级画册
与国内获奖艺术印刷厂雅昌团队联手,进口哑粉纸5色印刷,还原自然摄影作品的生动细节;硬壳精装,装订可平摊,方便反复翻阅。
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是由中国国家地理组织的中国重量级野生生物影像比赛,鼓舞了数以万计才华横溢的人投身于自然影像的拍摄与创作。我确信这些多样化的影像将促使人们更好地保护我们共同栖身的环境。
——珍·古道尔 联合国和平使者
《生而为野》集结了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的经典作品。那些对大自然有炽热情感的照片得以入选,那些真诚的照片得以入选。画册编著者怀抱着对自然万物的敬意,尽力描摹人类与万物间发自心灵的娓娓言谈。
——陈小波 新华社领衔编辑
作为一家科学传媒平台,《中国国家地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将自然的美丽和伟大呈现给读者,保持好奇和敏感,领略之,翻阅之,解读之,传播之。
——李栓科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中国国家地理主办的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及《生而为野》画册,让自然与生命的壮美与柔情通过摄影师的镜头呈现在人们面前,增进公众对自然的了解与关心。
——吕植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及生态研究中心教授
这些画面令人着迷。不仅展示了物种的多样性,更深入触动着我们内心原始的感知。
——奚志农 国际著名自然摄影师
在我们的镜头里,野生动物为了延续生命而捕食、育幼,甚至牺牲自己,大自然亘古的原真之美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悲壮之美交织融合,震撼人心。
——鲍永清 国际著名自然摄影师
对自然摄影师而言,一次次聚焦不仅仅是一次次发现,更是在寻找美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袁明辉 国际著名自然摄影师
-
双缝实验和量子力学
☆2018年度《史密森尼杂志》最爱图书
☆《福布斯杂志》2018天文、物理及数学类最佳图书
☆《柯克斯书评》2018最佳图书
☆《对称》2018年最佳物理图书
☆《出版人周刊》2018年秋季十大科学书籍
☆《科学美国人》《华尔街日报》《科学》《福布斯》《华盛顿邮报》《柯克斯书评》《史密森尼杂志》《对称》《图书馆杂志》《物理世界》好评如潮!
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曾说:“双缝实验包含了量子世界的全部奥秘。”
我们在中学物理课都会学到,一道光穿过两道狭缝后将会发生干涉形成明暗条纹,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双缝实验。如果只让单个光子进入设备,光子竟然也会自己与自己发生干涉,在多次实验后同样形成明暗条纹。更神奇的是,一旦研究者试图探测光子到底通过了哪道狭缝,干涉条纹即刻就消失了,仿佛能感知到我们的意识一般。
托马斯·杨在19世纪早期设计了这个模型,以证明光像波一样运动,这与艾萨克·牛顿的粒子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近一个世纪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证明了光以量子或粒子的形式存在,这个实验成为爱因斯坦和尼尔斯·玻尔之间关于现实本质的激烈辩论的关键。可以说,双缝实验串起了人类对物质世界规律,乃至现实本质的探索。十年又十年,一个又一个假设,科学家们以这个实验为蓝本,回答了关于宇宙结构的越来越深的问题,它也催生了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这本书中,作者周游世界,穿越历史,深入探索了我们尚未了解的物质现实的最小尺度,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兼具科学与美感的画卷。
-
性与美
借助先进的神经科学和进化生物学手段,以及作者自己对巴拿马丛林深处的小型南美泡蝉的重要研究,瑞安探讨了几个关键的问题:为什么动物认为某些特征是美的,而另一些则不是?还有,动物是否拥有与生俱来的对性的审美?如果有,它的根源又在哪里? 瑞安认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于大脑——尤其是雌性的大脑中,她们才是生物演化这部木偶戏的幕后演员,引导着雄性进化出了美的特征。 这种关于性之美如何进化的理论解释了动物届里惊人的多样性,并为人类对美的感知与其他动物的相似程度提供了新的见解。
编辑推荐:
★什么是美?为什么我们认为孔雀的羽毛很美,为什么一条彩虹是美的?是文化还是基因决定了我们对美的判断?为什么我们总从异性身上寻找美?世界顶尖的动物行为学家瑞安从神经科学和进化论的角度给出令人惊讶的答案。
★ 达尔文用性选择理论来解释为什么在动物的世界中到处充满着令人惊叹的美,但他没有解释为什么这些美会从动物身上进化出来,瑞安的研究改变了我们对性选择的理解,并为人类解释自己类似的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 “谁抓住女性,谁抓住消费”的商业定律在进化上的深层逻辑,女性对美的偏好是重要的进化力量,从进化论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抓住女性偏好的才能把握未来的方向。
-
星座的故事
【编辑推荐】
★介绍星座本源的集大成之作
《星座的故事》是天文爱好者不可或缺的星空辞典,也是文学艺术爱好者理解古典神话的绝佳参考资料。本书全面辑录天文学界据以划分天空的88个连续星座,以及24个在历史上出现过又被废弃的星座,逐一介绍其名称、起源和演变、古希腊罗马神话传说、相关绘画创作,还有它们所对应的中国古代星座。
★知名天文科普大家多年打磨的精品
本书作者伊恩·里德帕思是英国天文科普作家,《牛津天文学词典》《诺顿星图手册》等经典天文学书籍的编者。《星座的故事》是他几十年间持续观测星空、在天文史中索引钩沉的心血之作,经历了多次的修订和完善。
★收录107幅珍贵的古典星图
书中的每个星座都配有近代重要天文制图师精心绘制的古典星图,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代表了人类以科学精神探索星空时迸发的浪漫想象。
★中文版特别增补中国古代星座信息
译林出版社征得作者同意,在《星座的故事》英文原版书基础上增加了他近年来整理补充的中国古代星座内容,从天文学视角呈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在星空中投射的独特文化结构。
★天文科普工作者潜心翻译
《星座的故事》中文版由北京天文馆研究员王燕平、国家天文台编辑张超翻译。两位译者长年深耕天文科普领域,分别著有《星空帝国》《星光收集者:小天文望远镜简史》等天文类书籍,译有《云彩收集者手册》等图书。
★名家力荐
本书由卞毓麟、朱进、吴国盛、徐刚联袂推荐。
------------------
【内容简介】
作为人类在天空中幻想出的形象,星座表达了古人在黑暗混沌中创立秩序的渴望,也滋养了后世无数动人的文学艺术作品。
本书详细介绍了全天88个星座和24个被废弃星座的故事与历史,呈现出一幅以科学精神与浪漫想象织就的灿烂星空图景。作者伊恩·里德帕思带领我们徜徉于天文学、文学典故、古老星图和词语构筑的迷宫,钩沉有关星辰的点点滴滴,将每一个星座的划分、命名、相关神话和沿革过程娓娓道来。
本书收录了107幅珍贵的古典星图,还特别增补阿拉伯及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内容,展示了不同文明在星空中投射的独特社会文化结构。
-----------------
【名家推荐】
星空是讲故事的绝佳舞台,世界各民族长期流传的星座故事荟萃了人类对星空的丰富想象。星座神话传说历来是世界名画的重要题材,精美的古典星图更是让夜空异彩纷呈。本书既详述了星座神话传说的历史演变,又展示了人类为夜空天幕留下的艺术瑰宝,如此两全其美,真是难能可贵!
——天文学家、科普作家 卞毓麟
本书是英国著名科普作家伊恩·里德帕思几十年星空观测与研究的结晶。里德帕思对星图、星座历史所做的严谨考证构建了本书的内容基础,也构建了天文爱好者的星空资料宝库。本书还讲述了古今星座中跌宕起伏的神话传说,适合所有喜爱星空、喜爱故事的朋友阅读。
——北京天文馆研究员、《天文爱好者》杂志主编 朱进
星座是镶嵌在天空中的神话、艺术和科学。它虽然是想象的产物,却承载了一个民族对存在意义的理解。这本书有助于我们读懂星座,领会古今世界图像,思考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吴国盛
当古人从纷繁杂乱的群星中勾勒出图案时,星座便诞生了,它是人类想象力的杰作,并发展为天文学划分天区的标准。一代代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共同塑造了现代人的星座认知。本书带你探寻星座传说的本源,回溯人类规划星空的历程,品味星图的独特魅力,见证科学与艺术在星空中的融合。
——天文美术家、科普作家 徐刚
-
工程帝国
工程师是帝国的建设者,即政治和经济帝国的活跃代理人。他们致力于建立和扩大工程技术的个人和商业帝国,这些帝国建立在持久的信任和专业知识网络的基础上,并由其维持。本书旨在从内部重新审视帝国大规模技术的文化建设路径。从勘探、测绘和测量维度,分析集体冒险精神;从蒸汽技术维度,彰显煤与火在蒸汽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从蒸汽船技术维度,拨开蒸汽笼罩的迷雾;从铁路建设维度,书写了大英帝国铁路文化发展的篇章;从电报维度,揭示了电力及其应用进行调查和控制的通信机制。
在这部既高屋建瓴又细致入微的作品中,本·马斯登和克罗斯比·史密斯向我们展示轮船、铁路和电报如何造就了英国及其成长的帝国,并且讲述这些和其他技术是如何在其时代的工业和帝国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本书内容新颖,深入挖掘了工业革命全盛时期的技术及其文化相互作用的丰富内涵和思想意蕴。该书不仅适合科技史研究者和学生参考,而且是对科学史感兴趣的大众读者相关知识的补充。
★简明而精彩地分析了19世纪英国工程师的形象,以及工程工作在社会和技术方面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