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萎病
本书讲述了5个真菌感染导致灭绝的故事,也讲述了5个人类争分夺秒展开自救的故事——我们或许无法保证未来万无一失,但仍然可以奋力一搏。
哥斯达黎加的高地森林,短短一年便从蛙鸣如鼓变得万籁俱寂;
美国西部,松疱锈菌将一片美丽的白皮松林变成布满结节的幽灵树,在此之前,它们已经在恶劣的天气、肆虐的病虫害中顽强地存活了几个世纪;
佛蒙特州的山洞里,冬眠的小棕蝠再也没有醒来,锈腐假裸囊子菌引发的白鼻综合征杀死了数百万只蝙蝠......
霉菌、锈菌、壶菌,我们周围到处是真菌孢子。然而,正是这微小到让人忽视的生物,会对其他生命展开前所未有的围猎。与此紧密相关的,是生物网的撕裂与裂痕的不断向外延伸,可是我们却对此知之甚少。
真菌的威胁并不是一次性的、单个物种的问题,而是一种持续时间长、覆盖面广、具有潜在灾难性的问题。大灭绝时代,人类如何进行自我的救赎?这本书讲述了5个真菌感染导致灭绝的故事,也讲述了5个人类争分夺秒展开自救的故事——我们或许无法保证未来万无一失,但仍然可以奋力一搏。
《科学新闻》2023年度书籍,后疫情时代必读书目
一种真菌杀死一片森林,一种真菌灭绝一个物种,一种真菌引发一场全球流行病——真菌传染比我们想象的更可怕
5个真菌感染导致灭绝的故事,5个人类争分夺秒展开自救的故事——我们或许无法保证未来万无一失,但仍然可以奋力一搏
专业评论:
“一针清醒剂……真菌使我们患病,真菌也维系着我们的生存。无论哪种情况,忽视它们都会带来危险。”——《纽约书评》
“令人感到不安……本书展示了真菌能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何种损害。”——《纽约时报》
“莫诺森是一位技术娴熟的作家,能够将复杂的科学主题转化为外行也感到趣味盎然的术语……她讲述了一些惊心动魄的故事。”——《柯克斯(星级评论)》
“莫诺森就像医学界的保罗·里维尔,她令人信服地警告我们,危险的真菌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忽视这些微生物将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切实的危害。”——《书单(星级评论)》
“作者对细节的惊人热情让人感觉她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当我们询问,人类给这个星球带来了何种变化,这本引人入胜的科学著作对这一问题作了清晰明了的回应。”——艾伦·韦斯曼(Alan Weisman),《没有我们的世界》与《倒计时》作者
《科学新闻》2023年度书籍,真菌大流行将比任何病毒大流行更可怕
一种真菌杀死一片森林,一种真菌灭绝一个物种,一种真菌引发一场全球流行病——为人所忽略的真菌传染有多可怕?大灭绝时代我们如何与真菌共存?
作者简介:
[美]艾米莉·莫诺森(Emily Monosson),作家、环境毒理学家、Ronin研究所独立研究人员、马萨诸塞大学客座教授,著有《与微生物结盟》《非自然选择》《有毒世界的进化》等书。
-
大脑进化简史
从海绵到基因编辑,人类的大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融合多学科视角,谱写大脑进化的完整叙事
探索影响人类命运的隐秘线索
◎ 编辑推荐
★ 在AI时代,重新认识大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发现影响人类命运的“暗线”
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真的会被AI取代吗?《大脑进化简史》将 人类学、动物学、博物学、社会学、心理学、遗传学和古基因组学融合在一起,展示了我们大脑意义非凡的进化史,不仅包括人类大脑自生命诞生以来产生和进化的历程,还有随着神经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大脑可能会走向何方的推测。
★ 从“进化”的角度,带来关于大脑的新见解,发人深省
诺贝尔奖得主沃森曾说:“20世纪是基因的世纪,21世纪是脑的世纪”。人类研究大脑的脚步从未停止,但少有人从“进化史“的角度来理解大脑。本书作者就从“进化”的角度提出了独具启发性的完整叙事,将我们的关注点从大脑进化的结果拉回到过程中来,增加了我们对这个非凡器官及其1000亿个神经元如何工作的理解。
★ 《环球科学》资深作者写给普通人的“脑科学入门”,零基础也能看得懂
医学博士、《环球科学》资深主笔布雷特·斯特卡用简洁、有趣的笔调,在不到300页篇幅里讲述了数十亿年的地球演化历程,以丰富的资料和清晰的逻辑,探寻饮食、工具、朋友、创造力、社会文化等因素对人类大脑塑造的轨迹,将复杂的理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
◎ 内容简介
这一个关于我们伟大而复杂的大脑如何形成与进化的故事。就在十二万五千年前,人类却正处于灭绝的道路上。那时候的人们为了生存做任何能做的一切:打猎、觅食、追踪潮汐、剥牡蛎……不久之后,人类这种物种真的就从灭绝的边缘被拉了回来,并处于更稳定的发展进程中。是什么拯救了我们?是人类的大脑。
作者将人类学、动物学、博物学、社会学、心理学、遗传学和古基因组学融合在一起,展示了我们大脑精彩、伟大、意义非凡的进化史,不仅包括人类大脑自地球上生命诞生以来是如何产生和进化的,还有随着神经科学和技术在21世纪的发展,它可能会走向何方。
◎ 名人推荐
我们建构这样的故事,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大脑,尽管“大脑能不能理解它自身”这样的哲学问题始终在困扰着我们。
——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江晓原
斯特卡博士的这本《大脑进化简史》,从多个层面剖析了人类大脑在漫长进化历史中如何形成的奥秘。 内容通俗易懂,让你可以轻松走入脑科学的世界!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仇子龙
“这是一本独特的、发人深省的,回答了我们可以问的关于自己的最重要的问题。”
——Richard Wrangham,哈佛大学人类进化生物学院教授
“关于人的大脑,这个经过数百万年进化的产物,一直有很多观点。在这本有趣而内容广泛的书中,Bret Stetka尽可能地用读者能理解的方式解释它们。”
——Ian Tattersall,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部名誉馆长
-
战斗吧,蝗虫博士!
和蝗虫“谈情说爱”,就是我的梦想!
️30+无名小博士,孤身勇闯撒哈拉
开启与蝗虫“热恋”的日日夜夜
日本现象级科普神作,畅销超过250000册!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梶田隆章 倾情推荐
️像《龙珠》一样热血,和《天真的人类学家》一样爆笑!
✊哪怕努力以失败告终,也要来一场干净利落的败北。
*****
“想当一个被虫子喜爱的昆虫学家。”
儿时就着迷于昆虫的浩太郎,复读考上大学,误打误撞开始了蝗虫研究,苦读多年却发现日本根本不需要蝗虫博士。前途未卜之时,遥远的非洲爆发蝗灾,他赌上自己的人生,远赴撒哈拉,决心要实现梦想、拯救非洲!
不料,接踵而来的意外让一切陷入停滞。环境恶劣、语言不通、研究经费即将见底,甚至险些命丧沙漠……一边是梦想,一边是现实,该如何抉择?
*****
【编辑推荐】
蝗虫“恋爱脑”前野·乌鲁德·浩太郎 今夏震撼来袭
生于日本“东北”秋田,北方人偏偏要去非洲追梦;
一心想被蝗虫啃,蝗虫看了都要大喊“变态”;
30+没钱没势语言不通,却一头扎到撒哈拉
……
是不知天高地厚还是真情流露?
欢迎收看当代博士大型爆笑、热血追梦传奇之——
“撒哈拉追蝗记!”
最荒唐的梦想,最坚韧不拔的勇气
为蝗虫赌上下半辈子,远离家乡、告别朋友,
换来后悔、失落、焦虑、心酸苦楚的日日夜夜……
在这里你能看到每一个追梦人都有过的悲惨又好笑的日常,
又如何对横在梦想前面的残酷现实报以自嘲、戏谑的痛歌。
“抬起头来向前走,
不要让泪珠一颗颗洒在胸口。”
在谈梦羞耻、短平快的时代,仍有人心怀梦想,拼死缠斗、绝不放弃。
超百幅高清大图,带你一秒降临非洲
烈日、沙漠、蝗虫、骆驼、拟步甲、蝎子、刺猬……超100幅彩色+黑白照片直击非洲现场。限量附赠封面同款海报,中二博士大战蝗虫,鹿死谁手?!
在日狂销超过250000册,无数读者为其摇旗呐喊!
连续获得多个大奖:2017年每日出版文化奖特别奖、2018年中央公论新书大奖、第14届丝山奖……追梦的路上,你并不孤单!
三年后推出少儿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梶田隆章推荐,为青少年读者注入勇气和希望……
️著名设计师山川操刀设计,漫画式插画,热血中二,冲击力十足,来一场酣畅淋漓的非洲大冒险吧!
*****
【名家推荐】
当一个人将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转变成毕生的事业时,这将是一件多么幸运和幸福的事情!浩太郎博士,一个对蝗虫严重过敏的人,由于个人的兴趣在西非的异国他乡长期矢志不渝地研究沙漠蝗虫的生物学奥秘和防治技术,成为了一名国际知名的蝗虫斗士。他的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们许多的启迪,促使我们思考人生的价值……
——康乐(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讨厌昆虫也没有关系!比青春小说更有趣的年轻研究者的冒险故事。没有金钱、没有恋人、没有成功的保证……作者什么都没有,但他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全身心投入,让人感受到满满的活力。如果你最近没怎么笑,请一定要读这本书!
——佐贯聪美(评论家、纪伊国屋书店职员)
-
垂向时间
地球科学与地史学对话大众,景观、海洋和大气见证深时之力
对地球韵律和地球过程的更深层认识
时间无处不在,过往并未消逝
地质学时间观念帮助应对人类世环境危机
◎ 编辑推荐
夷平喜马拉雅山脉需要多长时间?
极地钻取出远古冰雪,封存其中的气泡如何揭示大气演化?
时间无处不在,过往并未消逝
为我们带来对地球韵律和地球过程的更深层认识。
——《自然》
地质学指出了一条折中之道,介于人类对自身重要性的自恋式骄傲,与人类对自身的渺小所萌生的存在主义绝望之间。
——马西娅•比约内鲁德
与大众对话的地球科学:地质学家以教学、科研和生命经验在学科层面构建地球科学与大众的对话,精练地球演化史与人类对地球认知的发展史,回顾两百年来人们如何校准地质时间,用地球科学新进展为大众读者重建对地球过程的时间尺度的认知,使我们了解人类作为地球居民所拥有的共同历史与命运。
景观、大气和海洋见证时间的转化之力:以地质学为镜头,遍览经过时间雕琢的地球今昔:地质构造与地貌的演化步伐、地球大气层数十亿年的变化、地球历史上环境危机的起因和后果、依据深海沉积物解析气候变迁、人类世的意义、气候工程引发的争议……
像地质学家一样觉察时间无处不在:我们是否对地球历史中恢弘篇章的持续时间、过去环境不稳定期之间的变化速率,以及地下水系统等自然资本的固有时间尺度知之甚少?像地质学家一样思考,意味着培养能将空间与时间收放自如的想象力,感受深时中地理景观之间的距离远近,洞悉众多地球过程逐渐进行并紧密结合的节奏,在此基础上理解人类与地球历史的深层根源和密切关系,进而更明智地面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
◎ 媒体推荐
对地质时间的丰富、深邃和复杂进行了深刻思考,巧妙地浓缩了从18世纪詹姆斯·赫顿《地球理论》到20世纪约翰·麦克菲《昔日的世界》等地质学里程碑之作。
——罗伯特·M. 索尔森(Robert M. Thorson),地质学家,《华尔街日报》
一本令人愉悦的读物,作者的行文节奏和插画师的配图让人感觉像是与一位在餐巾纸上绘图解释地质学历史的朋友一同享受红酒时光。
——《科学》
让大众了解地质学一直是一个挑战,但《垂向时间》并不费解,在使用专业术语方面也很谨慎。读者们很容易就能跟上作者发自内心的叙述。比约内鲁德的书是人类的宣言——在一个非常长的时间尺度上。
——《新科学家》
◎ 名人推荐
清晰、引人入胜的作品,它根植于作者多年的教学、思考和对话,讲述了人类在将自身与地质时间联系起来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
——杰德·斯塔尔·拉基(Jade Star Lackey),地质学家
写作精湛,掷地有声,准确体现了最新的科学进展,在地质学语境下探讨了现代气候变化问题,呼吁人们采取行动。
——詹姆斯·劳伦斯·鲍威尔(James Lawrence Powell),地质学家
◎ 获奖记录
2019年美国出版商协会大众科学与数学类的专业与学术卓越奖
入选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科学图书奖短名单
入选2019年《洛杉矶时报》科技图书奖决选名单
入选2019年度笔会/E. O. 威尔逊文学科学写作长名单
◎ 内容简介
万物皆变,无物消逝。身处时刻变化的环境中,我们如何理解无处不在的时间?又如何理解人类出现之前的悠久过往与没有人类参与的未来?就像显微镜和望远镜扩展了人类的视野,地质学也是一种镜头,让我们能够以一种超越人类经验限制的方式见证时间。《垂向时间:地质学家的计时簿》在讲述地球演化史与人类对地球认知的发展史的同时,带我们用地质学的思考方式来认识地球、海洋和大气的时间韵律,理解我们身处的人类世环境,面向可持续的未来。
-
世界之门
40亿年的生物演化,如何缔造出人类感知世界的界面;更新感官知识,助力日常生活,改变你的世界观
本书介绍的是感官的运作——不止视听嗅味触五感,也不止人类的感觉。作为身处研究一线的生物学家,作者利用感官生物学的新近发现,用生动的笔触和富有奇趣的案例,揭示了人类如何与环境、与彼此进行感觉交互,人类又能从鸟类、鱼类、甲壳动物、蚯蚓乃至微生物的感觉生活中学到什么,并匡正了关于感觉的一些流俗看法。
【全面更新你对自身感官的认识】
五味中有鲜没有辣,因为辣是一种触觉;
触觉也不止一种,就比如——
痛觉和伤害觉都是触觉,但感到受伤后不一定感到痛;
女性往往更为痛感、苦味、怪颜色所困扰,因为女性群体的感官更敏锐;
人类的嗅觉常被大大低估:人理论上能嗅查万亿种气味,少数方面甚至强于狗狗,
人也都有独特的嗅觉“指纹”,还能凭嗅觉辨别他人的情绪甚至是不是自己的良配;
感觉不止视听嗅味触,或许超过50种,但又全都不是客观的存在……
【“神奇生物”就在我们的世界中】
蜜蜂和鸟类看得到紫外光,
鱼、蛙能改变自己的可见波长范围,
深海“皮皮虾”的视觉系统包含12原色、分眼景深外加看见偏振光;
猎犬的嗅感受器是人类的40倍(味蕾只有人类的1/4,但仍比猫多三四倍);
奶牛的味蕾数是人类的三四倍,但丰富的味蕾主要是为了尝出毒素的苦;
甚至真菌也会“看”阳光,豌豆也能“听”水声……
【收获奇怪但有用的生活小知识】
太酸加糖能遮(但伤牙),太苦放盐有用(当心中毒);
蚊子找到你,靠的是你的(二氧化)“碳排放”和(皮肤的红外)“辐射”;
晕车的人可能是平衡觉受了冲击,也可能是因为味觉不太灵……
-
看见看不见的世界
★ 关于“看”的颠覆之作,关于身体多元化的崭新领悟!
人类有八至九成的信息通过视觉获取。渐渐地,我们以为用眼睛看到的就是世界的全貌。
看不见的人,是感知“世界的另一种样子”的专家。他们用手阅读,用耳朵眺望,把脚当做探照灯;还能通过语言借他人之眼,用幽默态度翻转种种“不便”。
东京工业大学教授伊藤亚纱经过与视障人士的长期相处,从空间、感觉、运动、语言和幽默五大主题,带领我们一起走进“看不见”的世界。在那里,当视觉消失,身体生长出意想不到的崭新可能。就好比这世界上有四只脚的椅子,也有三只脚的椅子,二者有着各自的平衡。这本书想去关注的,不是四只脚的椅子少了一只脚的“欠缺”,而是原本就由三只脚创造出的“完整”。
我们已经迎来身体多元化的时代,认识他们的世界,同时意味着认识自身的更多可能。
【编辑推荐】
★ 北大医学博士、知名眼科专家陶勇诚挚作序,领路阅读!
——“这本书的主题是帮助大众理解视障人士如何认知世界。我做了20年眼科医生,因为职业和“光·M计划”公益项目的关系,我结交了很多视障朋友。我的视障朋友们可以潜水、跑马拉松,可以自己化妆,可以做程序员、做翻译、做老师,可以从事艺术创作、做音频主播。他们通过听觉、嗅觉、触觉等方式感知和理解与我们眼中不一样的世界,这种独特的体验值得我们每个明眼人尊重和学习。”
★ 带有温度地观察与记述视障人士的生活,打破刻板印象,倾听真实心声
——触觉敏锐?盲人摸象?推拿高手?无法自理?世界只有一片黑暗?必须要用眼睛,才能看?……
——在这之前,先听听他们说:我可摸不出这是什么玩意儿;看不见,所以没有死角;看不见之后,反而不容易摔倒了;我其实更愿意一个人住;我们盲人也有看罗丹的权利!……
——身体如此多才多艺,视障人士“解绑”了器官与能力,也解锁了种种令人想不到的可能性。
★ 那些和视障人士一起“看”过后才会明白的事,原来残疾可以这样对待!
——大家都有自己的做得到和做不到。看不见是一种身体特征,不是能力不足的象征。
——在基础与必须的福利保障之外,收起同情,放下怜悯,别把关爱变成障碍。
——助力“残健融合”新思路:真正的无障碍,是平视与尊重,像朋友和邻居一样相处。
★ “明眼人真不方便啊”:从看不见的世界折返,抵达被双眼隐蔽的真相
——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一闲下来,就不自觉地刷起手机?你的眼睛,是否除了睡觉总没有一刻休息?一旦停止“观看”,身体便会经历无可遏制的饥饿?
——翻开这本书,逐渐体会看不见人与世界交往的方法时,你将意识到我们对身体的利用是多么狭隘、缺乏灵活性。一眼望尽,我们以为掌控了一切,其实无往不在枷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