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
《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介绍了美国互联网的现状,并从三个领域探讨互联网的社会影响,分别是接触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参与群体和社区以及使用互联网进行社会互动和表达。 -
小块松散组合
网络并不存在于现实空间中,但是人们却经常说访问网站、进入网站和离开网站;网站并没有围墙,但是却有网站宣称自己被非法侵入并造成了实际的损失;比特是网络的“原子”,但是它们并没有质量,没有形状,甚至并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这些反常仅是几个方面。它们表明,网络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着多么巨大的差别,网上的日常生活是多么的奇怪。在本书中,戴维·瑞恩伯格超越一般概念,论述了网络这种新媒体的真正革命之处。瑞恩伯格表明,网络不仅改变我们的社会制度,而且对我们的概念世界,如空间、时间、自我和知识,甚至对现实本身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它是一个崭新的第二世界,而对于这个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互动方式,我们的了解却远远不够。 对瑞恩伯格来说,富于讽喻意味的是,与现代世界相比,这样一种看起来怪诞的技术却与我们的生活更为合拍,我们在网上的体验,可以再现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真实经历。《小块的松散组合》将让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看待网络,让人重新以一种充满趣味而又深刻的眼光放眼未来。 ●它是一本关于互联网和社会的书籍; ●世界顶级管理大师,《追求卓越》作者汤姆·彼得斯倾力推荐; ●作者温泊格是信息产业的权威,他以故事的形式,加上幽默、流畅的文字,将复杂的思想讲得清楚明白; ●探讨一种在未来产生政治、经济、社会影响的重要媒体的恰当方式; ●探讨了网络这种新媒体的真正革命之处,是一个崭新的第二世界,让人重新以一种充满趣味而又深刻的眼光放眼这个世界,并与现实世界展开互动; ●为各类人士提供了对网络的全新视角,探索了人类处境本身。 这是一本畅谈网络社会的书籍。建议书店在上架时,此书宜与中信版 《机会地带》、《你的无线未来》等书集中码放。 -
当下的冲击
这是一个并不符合人本能的社会…… 为什么我们不应该更注重生活的质量而非速度? 为什么我们不用面对面的交流代替冷冰冰电脑屏幕上的文字代码? 为什么我们不可以选择一个虽然有缺陷但有血有肉的人类社会,而非一个虽趋于完美但冷漠的数字世界? 在当下的冲击面前,你正变得越来越弱智:你没有了自己的独特空间,你过多地相信真人秀节目,你成了数字化产品的奴隶并得了数字化精神病,你的生物钟也被打乱。你贷款买了一套房子,把你未来可能挣到的钱压缩到了当下的时刻。社会的叙事结构已经崩塌,品牌宣传已经变得不再重要。 以前我们是在机器上工作,如今我们变成了数字机器。所有的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当下的冲击已经无处不在。你应该如何应对这一切? -
天涯虚拟社区
网络空间很复杂,好多人并不完全了解或者只是了解到一些皮毛。比如说好多人对于见网友一事总是抱着浪漫或者暖昧的想法,而事实却并不总是想象的那样。作者在做虚拟社区研究甚至是在有这个想法之前并不常呆在网上,互联网对于作者来说就是查查资料、收发信年、看看新闻的工具。担是看着越来越多的人把时间花在网上,一处文化上的直觉告诉作者:有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作者走到了网上,走到了天涯虚拟社区,并且有一种想把发现告诉大家的愿望。 -
社会与经济网络
《社会与经济网络》主要内容简介:关系网对于人们选择职业、获取工作、购买产品和如何投票方面有很大帮助。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受社会网络影响的方面对于理解它们如何影响行为、社会中很可能出现何种网络以及为何我们对自己作出特定的安排都是很关键的。在社会和经济网络中,马修•O•杰克逊提供了社会和经济网络的一个综合性的导论,从经济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和数学中获得了最新的发现。他给出网络及其展示的规律的经验背景,并讨论了网络形成的基本随机图模型和策略模型。通过对学习和传染、受其社会邻居影响的个人所作出的决策、博弈论和市场网络,以及许多相关问题的详尽分析,《社会与经济网络》有助于读者理解关系网社会中的行为。作者还描述了用于分析社会网络的各种统计和建模方法。每章都包含习题以便帮助学生分析网络的功能。《社会与经济网络》是经济学、数学、物理学、社会学和商务学的学生及研究人员必不可少的资源。 -
The Power of the Internet in China
Since the mid-1990s, the Internet has revolutionized popular expression in China, enabling users to organize, protest, and influence public opinion in unprecedented ways. Despite efforts to control these activities, online activism has been an agent of immense social change, allowing common citizens to disseminate content and openly challenge the authority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lites. Guobin Yang’s pioneering study follows the rise of this dynamic protest and the forces that keep it relevant and unique. Online activism encompasses an innovative range of rituals, genres, and styles, and state efforts to constrain it have only led to more creative acts of subversion. Internet businesses have encouraged these contentious activities, generating an unusual synergy between capitalism and civil organizations that sponsor critique. Based on ten years of meticulous research and grounded in theories of social movements and the public sphere, Yang’s study emphasizes the mutual shaping of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d highlights the important role of a transnational diaspora in the making of a Chinese Internet culture. In conclusion, Yang argues that online activism reflects important structural chang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points to a new era of informational poli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