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
「資本主義」的名實,歷來言人人殊。本書不作抽象觀念與意識形態上的爭論,純從技術角度與事實層面著手,根據西歐、北美、日本的經驗事例,分析討論資本主義初起的生產與經營方式,以至其導致社會、經濟、政治全面改觀的具體歷史演變過程,而澄清作為牽連廣泛的「一種組織和一種運動」的資本主義現象的精神風貌。 這是一部資本主義生理發育史,體大思精,書法獨步中文與世界學術界。 全書並以「中國本位」命意,回顧與前瞻並重,為中國的過去與未來提供意義深重的意見。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知識界雖然人人熟悉資本主義這個名詞,但是資本主義究竟在歷史上是怎樣發生、成長和變化的,則很少人有親切的認識。我們對於這樣重要的一個概念竟缺乏基本的知識,正是因為中國史學家在這一題目上完全交了白卷。現在這個缺陷已由作者填補起來了。 ──余英時〈序〉 -
放寬歷史的視界(新世紀增訂版)
這本集子,色括了八篇筆者曾經在各種刊物零星發表的文字,發表的時間自一九七四年至一九八七年。這八篇文字都主張讀者在今日中國局面逐漸打開的情況下,將中國社會背景重新檢討。歷史的縱深既增長,歷史家的視界也會同時擴大。這樣一來,過去很多事蹟,以前看到是不合理的,現在從長時間、遠距離、寬視界的條件下看來則為合理,而且其因果也會前後聯貫。筆者提倡用長時間遠距離寬視界的條件重新檢討歷史,稱為「大歷史」。 -
明代的漕運
從經濟角度來說,大運河(漕運)對明朝的國家財政發揮著命脈的作用,大運河是京城和江南之間唯一的交通運輸線,所有的物資供應都要經過它。這些物資,以榖類為最大宗,其他還有水果、家禽、紡織品、木材、文具、瓷器等,幾乎中國所有的物產,都通過大運河來輸送,所以大運河有它絕對的歷史意義。 一般說來,明代漕運問題涉及到明史中許多因素,例如皇帝及大臣管理漕運的風格、政府模式、官場慣例、財政政策、財政制度、國民經濟、地理環境和工藝技術等,都密切關聯著漕運的運作。 許多學者研究,大凡一個王朝的滅亡,其中一個跡象就是對水利的忽視,大運河後來無法進行有系統的輸送,是否證明了大明帝國的崩潰?史學家黃仁宇教授在本書對此有深入的研究。 -
近代中国的出路
從鴉片戰爭以來,歷經自強運動、甲午中日戰爭、康梁百日維新、民國肇建、五四運動、軍閥混戰、北伐、抗日與國共分治,在這一連串長久遠大的過程中,就體制已經瓦解,新體制還未建立。過去的農業體制往往成為改革的障礙,所以需要全部加以改造。因此作者提出一個「立」字,以「立」自底下的一長橫,代表社會低層結構,立字上端的一點和一橫,代表創建的國家與社會的高層結構,眼前的工作即加入當中的兩點,此即執行商業往來時,在法律面前釐定個人的權利與義務。 作者強調認識這個大改變的過程,應該注重歷史何以如是的展開,以利是替代意識型態,才能使我們領悟到將來之去向。我們先要瞭解舊社會的沿革,及它不能適用於新時代的原因;才能確切看清當前的道路。 本書是作者歷次精彩演講精華的結集,其中包括從來為發表過的「中國近代的出路」。全書是作者對他的博士論文,以及所有的著作中的觀點提出補充,並且對讀者有疑慮的地方,也加以解說清楚;也是作者所有著作的精華提要。 -
黄仁宇全集
《黄仁宇全集(套装共15册)》共有7章,分别是:第一章京杭大运河的背景和本文研究的目的、第二章京杭大运河的地形概况、第三章明代管理大运河的行政机构、第四章漕粮运输、第五章宫廷供应品的漕运、第六章征税、商业、旅行和劳役、第七章结论组成。 -
中国大历史
作者以二十余万字的篇幅,从夏商周开始,阐述了中国两千年的文明史,勾画了中国历史数千年的全貌。其中涉及政治经济体制、军事战役、艺术思想等方面,而作者更为重点着眼的则是——政治经济体制的发展。他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是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继而形成百年不变的官僚体系,而维系上下级的管理规则,则是一种以儒家为基础、几经修正的道德伦理的意识形态。此种统治形态,历经千秋的朝代更迭未曾改变。此种统治形态,产生于夏,基本形成于宋,而极致于明。在本书中,作者改变了以往历史学家的著述方式,主张用综合与归纳之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连贯的纲领,进而思考各历史事件的积极性格及前后连贯的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