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波夫与王士元对话
社会语言学创始人拉波夫、词汇扩散学说创始人王士元,都是举世闻名的音变理论奠基者。半个世纪以来,他们一直引导并推动着语音变化的前沿研究。2012年5月,这两位先行者在香港中文大学就语音变化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学术对话,众多国内外知名语言学家也参与其中。对话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将"词汇扩散"和"规则音变"这两个看似对立的现象有机地融合起来。拉波夫通过他"漂浮在音变表层的词"的比喻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词汇扩散全程的结果,可能会通过音类合并或重新定义,突然转化为一种语音上的对立;而王士元则把词汇扩散与社会关系网和音变的语音基础联系起来。本书作为此次对话的文字实录,充满着思想的交锋与碰撞。大师们在阐述各自精辟见解时体现出的严谨治学精神,将激发和启迪一代代学生与学者不断求索。 -
语言学概论
本书在继承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的语言理论的基础上有着明显的突破与创新,特别是对索绪尔提出但没有进一步研究的言语的语言学进行了全面的开掘与探讨。 运用语言—言语、共时—历时、内部—外部等六种(三对)语言学理论并以之作为全书的框架;正确处理批判、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力争把语言学的过去、现在与将来,静态与动态,单一与交叉,理论与运用等方面和谐统一起来。 力求系统完整,条理清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每章开头都有精心挑选的统辖全章的名家名言,结尾都附上形式多样的适合自我考查的测试题,章节中间还穿插不少有关介绍背景材料、著名语言学家小传以及重要学术争论等内容的插文。 -
汉语方言学教程
-
广韵校本(上下)
广韵一书有详注本及略注本两种。详注本为宋陈彭年等原著,略注本则为元人据宋本删削而成者。明人所见多为略注本,详注本流传甚少。至清初,张士俊乃据汲古阁毛氏所藏宋本及徐元文所藏宋本校订重雕,广韵原书面目始为世人所知。其后曹寅亦曾据宋本雕板,但行款与宋本不同。曹刻印本较少,故不若张刻流传之广。 周祖谟,中国语言学家。字燕孙,北京人。1932年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36年毕业后考入中 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语言组助理员。1938年起在辅仁大学国文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即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并任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秦文学会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 周祖谟学识广博,自青年时代起就潜心研究中国语言文字之学。音韵、训诂是其学术成果最丰硕的领域,所著《问学集》,包括40余篇论文,集中了他关于古汉语声韵部类和《切韵》性质及其音系基础等方面的创见,并用现代语言学理论评述了中国古代众多语言学著作的是非得失,态度谨严,不为凿空无根之论。所著另一部论文集是《语言文史论集》,包括语言、文学、历史几方面论文50余篇,又《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一分册与罗常培合著)论述了周秦至陈隋 800年间韵部演变的过程,深受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1984年出版的《唐五代韵书集存》是总集唐五代韵书并考释其源流的一部大书,是作者30余年来搜集、整理、考订的总结性成果,是敦煌吐鲁番古籍整理工作中前所未有的专题著作,为研究汉语音韵、词汇、训诂提供了一批重要资料。 周祖谟长于古籍整理与校勘, 著有 《广韵校本》、《方言校笺》、《尔雅校笺》、《释名校笺》、《洛阳伽蓝记校释》等书。为普及语文知识,他还写了不少有关汉语规范化 、普通话语音 、辞典编纂等方面的文章。如《汉语词汇讲话》一书,很受读者欢迎。周祖谟长期在高等学校任教,为培养新一代语文工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
汉语詈词研究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先秦:詈词的滥觞、秦汉:詈词的发展、三国至南北朝:詈词的丰富、隋唐:詈词的繁衍、宋元:詈词的转型、明清:詈词的泛滥、汉语詈词的文化意蕴例析等。 -
认知能力与语言学理论
本书是作者对其过去研究的理论化总结,书中主要探讨语言本质属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语言能力合成说,认为人类的认知是一个层级体系,语言能力是更基本的能力协同合作的结果。本书还分析了语言表达的创新机制,语法结构的合成性,语法标记和形式之间的联系方式,语言假设的证据,语法规律的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等等。此外,还附录了三篇关于当代语言学理论的商榷性文章。凡对当代语言学感兴趣的读者,都会从本书中发现他们感兴趣的现象和话题。 --- 前言 1 语言能力合成说的认知心理学证据 1.1 引言 1.2 构成语言能力的基本认知能力 1.3 各种认知能力的相互关系及其对语言学的启发.. 1.4 结语 2 语言表达的创新机制 2.1 引言 2.2 生成语法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面临的挑战 2.3 语言符号的非离散性 2.4 语法结构的非递归性 2.5 语法结构的现实理据与约定俗成性 2.6 对共时应用和历史发展的违背 2.7 语法结构的有限与具体表达的无限 2.8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创新观 2.9 结语 3 语法结构的合成性质 3.1 引言 3.2 两种关于语法形成机制的假说 3.3 来自儿童语言习得的启示 3.4 从语法的历时属性看 3.5 从语法的共时属性看 3.6 结语 4 语言学假设中的证据问题 4.1 引言 4.2 生成语言学派所提假设中的问题 4.3 “糅合”假设的问题 4.4 “王冕死了父亲”之类用法产生的动因 4.5 类推的条件 4.6 结语 5 语言规律的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 5.1 引言 5.2 科学概念和规律形态 5.3 语言规律的四种形态 5.4 规律的类型与语言学流派 5.5 结语 6 语法结构之问的功能交叉 6.1 引言 6.2 语法标记之间的功能交叉 6.3 语法功能交叉的原因及其理论蕴含 6.4 结语 7 构式语法理论的进步与局限 7.1 引言 7.2 构式语法创立的历史背景 7.3 构式语法的进步 7.4 构式语法的局限性 7.5 结语 8 结构与意义的匹配类型 8.1 引言 8.2 结构与意义的匹配类型 8.3 相关的理论问题 8.4 结语 9 语法结构的意义与功能 9.1 引言 9.2 构式语法理论的问题 9.3 语法结构的功能差别 9.4 结构的功能差别及其理论意义 9.5 结语 附录一:质疑乔姆斯基语言学的科学性 附录二:自然科学方法与语言学理论建设 附录三:生成语言学研究实践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