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与人
2009年12月10—11日,哈佛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先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顾问”、当代著名书画家范曾先生携手登临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就“天与人——儒学走向世界的前瞻”这一主题展开了三次对话,系统探讨了儒学在当代世界的价值与意义。该书不仅收入了杜维明、范曾的对话内容,也收进了二位学者在现场与楼宇烈、万俊人、陈来、董强等学者交流的内容。 书中杜维明、范曾二先生“和而不同”的对话追溯了儒学从孔夫子到王阳明思想的发展历程,展现出儒学形而上的博大辉煌的传统,指明了儒学从历史的迷雾中走向光明,在学术的崇山峻岭探求世界的趋向。对话既有“来吾导夫先路”的睿智,又有质朴谦逊的学术态度,五色斑斓令人目不暇接,单纯清华使人心境豁朗。谈锋涉及东西方哲学大师,不欲分其轩轾,而为掇其菁华;哲人的遐思与诗意的裁判齐飞,历史的陈迹与当下的现实照应。 杜维明先生认为:这是一个不同文明对话的时代,是一个王阳明心学重倡的时代!是一个学的时代!日本著名美学家今道友信认为《论语》是一个美学文本,有美学上的感应和阐发。范曾先生则认为中国儒学作为审美对象,有极大的存在价值,儒学之美体现在:1、语言简易而境界广远,“庭芜特大”;2、思想圆融,感悟性思维穿透历史、人生、社会,直抵灵府。无论东西方都把“天”和“人”结合在一起讲,柏拉图的“永恒的理念”和孔子讲的“天”为一理,是本然的存在。 -
思想与文献
《思想与文献:日本学者宋明儒学研究》共收论文23篇,这部论文集从2008年底开始拟定计划,直到2009年底正式提交出版社,历时一年。在拟定计划的过程中,吾妻二重教授一同参与了讨论和修订。 -
制度儒学
本书反思了近代以来,特别是新儒家将儒学窄化为心性之学的缺失,主张以精神理想和现实制度相结合的方式来审视儒家的本来面目和未来发展空间,书中有三个中心议题,其一是儒家与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其二是以康有为和孔教会为中心讨论儒家在近代中国如何面临制度化解体和重建的复杂进程;其三则是通过批林批孔等典型事例的分析,讨论儒家与现代中国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关联,思考如何重建儒家与中国人生活的关系。 本书认为儒家应该在未来中国的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且中国人在进行制度创新和价值重建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吸收儒家的资源。而超越传统与现代、激进与保守的二元对立,是达成儒家价值重生、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基础。 -
走在拐角
-
佛心流泉
佛法有多大,心量就有多大。 林安悟大师归宗于佛,但与诸多其他宗教往来相善。 佛心是佛心,但若执着这佛心,那已不是佛心了!这便是执着而来的遮蔽。话语指向对象,去除话语,回到存在本源!如如自在!真空妙有!话语背后,是怎样一个鲜活的世界。《佛心流泉》给我们呈现了生活之本,从真实存在的本源,开启佛心,来感悟当下的生活世界,体认人生社会的种种,来印证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本书作者从儒、道、佛的视野观照社会和世界,谈生活、谈工作、谈亲情、谈道德?谈文化、谈政治,谈教育,深刻的揭示了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的仍然深刻而活跃的存在着。文笔清晰流畅,读来如炎热夏日喝清凉的泉水,甘甜爽口,意味深长。文字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让人感受到纯正深厚的中国文化的魅力,也同样能领悟到一种元气淋漓的天地精神,以天地之精华,滋养生长。 -
为“三纲”正名
方朝晖明确挑战那种认为“三纲”完全是封建糟粕的非历史主义分析。在《为“三纲”正名》中他指出,三纲思想是源于孔子的春秋学,是孔子在春秋时代针对社会失序所提出的匡正之说;通过董仲舒和汉儒,以及朱熹和宋儒等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历史上提倡“三纲”的学者从未主张无条件服从,或绝对的等级尊卑。而经过现代分析而得到批判继承的三纲思想对当前的社会秩序建设有重要现实意义。 《为“三纲”正名》的一大新意在于,从全新的角度回答了“三纲”与民主的关系。 “三纲”的本义是指从大局出发、尽自己位分所要求的责任,其核心精神是“忠”,而这种精神是现代民主政治不可缺少的成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