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精神家园
《我的精神家园(白金收藏版)》是作家王小波的一部杂文自选集。这一书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的命运,这些作品内容深刻而幽默、思维独特,带给读者精神上极大的乐趣。 -
我的情敵是社會
林奕华新书系列《恶之华丽》 借用波德莱尔的话,这是当代香港的「恶之华丽」。问题是,香港人会有哪些欲望?基本上每本八卦周刊都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吃喝玩乐当然不可少,但他们真正追求的,其实是「精神食粮」—绯闻、丑闻、上位、出局,一切与身份地位有关的图文,都能给他们插一把咀,或是羡慕,或是妒忌;时而嘲弄,时而讽谑;总之是又拜又踩。随着眼球转动心理也停不下来,每翻一版,情绪随着急剧变化;每掀一页,个人欠缺和不足又被多一次提醒。理论上是给自己增添压力和焦虑,但我们香港男女所以甘之如饴,是因为早已习惯「不轻言理想,但喜欢作梦;有条件消费,没创造能力」的生活形态。 牛津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林奕华「恶之华丽」系列共有四本,分别为《明星不再住在这里》、《恼人电影》、《文化人为何难为文化人》、《我的情敌是社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对电影、电视、明星与文化的想法。能写得得比八卦周刊更吸引?林奕华能做到一样的耸动、重口味、有话题性吗? -
一年之痒
作者张鸣。本集是作者的博文、随笔、杂文精选集。作者说他最初开博客,只是想拿那里当文字仓库,以防万一电脑出事,可以把文字恢复。后来发现博客是个好东西,每天不仅有人看,而且还有互动交流。每日浏览量日见其多,就像开办了一个杂志。在这里,可以说一点实话,说一点自己想说的话。 -
新私想
目录(节选) 到底是谁毁了他 先弄点窝边草吃吃 吃奶粉奔黄泉路 回到原始社会 潜规则遭遇陷阱 感情上过不去 补金牙是我唯一的选择 天上掉下来的不是林妹妹 小毛病不小 神圣的堤坝 长大了别人就够不着了 放羊就够丢人的了 一件小事儿影响她一生 无论现实社会有多么浮躁,存在多少伪艺术与伪艺术家,但有责任的艺术家、有责任的知识分子仍在思考问题,有责任的木刻家仍然是最具有前卫性、最具有先锋思维的。《新私想》的作者刘春杰就是其中之一,他最难能可贵之处就是将创作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有关这本书,刘春杰说:所谓私想也就是我的瞎想、空想、妄想、梦想、私下里偷偷的想。所谓新私想就是老刘近一年来私下里从事以上个体思维活动的新记录。其中有与妻子女儿的对话,也有平日看到的听说的小事,这些鸡毛蒜皮的事让人不屑一顾,它实在平淡如水,稀松平常。这当中也偶尔有议论国家大事、民之大事的。也有对资深小人或新生小人的批评。一个画画的,竟如此自不量力,恐又遭能人耻笑,但我真的时常会冒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念头。 -
自由之路
这是抗战八年中我所写零星文字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属于人文生物学范围的,已先此辑成一本集子:《优生与抗战》,于三十二年秋印行。如今这一部分是涉及思想、文化、青年、教育、政治各个题目的,凡四十三稿,就其性质部署为五篇:一、《自由导论》,二、《思想各论》,三、《告语青年》,四、《(教育刍议》,五、《(民主理论的导演》;又比较次要的四稿,列作《附录》。抗战期间,印刷困难,各稿初次发表的时候,一切注释、西文名词、以至一部分的标点,皆从简省,如今全部补入,并随文添附注七十余条。。 这四十几篇文稿,不用说,都是一度在刊物上登载过的,计定期刊物有《今日评论》、《自由论坛》、《民主周刊》、《生活导报》、《评论报》、《大国民周报》、《国风》、《当代评论》、和《清华校友通讯》,日报有重庆《大公报》、昆明《益世报》、《扫荡报》、《云南日报》、《(中央日报》、和《民国曰报》。 第一篇 自由导论 一 类型与自由(一九四四) 二 散漫、放纵与“自由”(一九四三) 三 说“文以载道”(一九四三) 四 自由、民主与教育(一九四四) 五 政治与教育(书评) (一九四四) 六 外人评论与我之自省(一九四四) 七 沉着与自由(一九四五)——英美人性格的一斑 第二篇 思想各论 八 论青年与社会思想(一九三九) 九 再论青年与社会思想(一九三九) 一○ 一个思想习惯的改正(一九四三) 一一 德苏妥协的思想与其它背景(一九三九) 一二 异哉所谓教师的思想问题(一九四○) 一三 刊物与潮流风尚(一九四二) 一四 悠忽的罪过(一九四三) 一五 所谓“历史的巨轮” (一九四三) 一六 标准时间及其它(一九四五) 一七 从一个考题说起(一九四四) 一八 说同乡会(一九三九) 第三篇 告语青年 一九 青年志虑的问题——与他教(一九四一) 二○ 青年志虑的问题——与自教(一九四一) 二一 三论青年志虑的问题(一九四一) 二二 学生自治与学生自治会(一九三九) 二三 学生参加政党问题(一九四○) 二四 说有为有守(一九四三) 二五 论知识青年从军(一九四四) 第四篇 教育刍议 二六 论品格教育(一九四○) 二七 说训教合一(一九四一) 二八 说工读兼营(一九四一) 二九 宣传不是教育(一九四○) 三○ 再论宣传不是教育(一九四○) 三一 读二十七年度统一招生报告(一九三九) 三二 教师节的两篇文告(一九三九) 三三 工业教育与工业人才(一九四三) 三四 谈中国的社会学(一九四二) 第五篇 民主理论的导演 三五 民主政治与先秦思想(一九四四) 三六 民主的先决理论(一九四五) 三七 个人、社会与民治(一九四四) 三八 民主政治与民族健康(一九四四) 三九 一种精神两般适用(一九四五) 四○ 多党政治与团结的学习(一九四五) 四一 隐遁新解(一九四四) 四二 说学人论政(一九四四) 四三 说为政不在多言(一九三九) 附录 一 论大学设训导长(一九三九) 二 青年节寄语(一九三九) 三 女青年会应有的一个展望(代作) (一九四四) 四 为征募清华服务社股本 致清华大学校友书(一九四三) -
你为什么不骚扰我
鲁迅先生是白话文以来最好的杂文家,他老人家看什么都不顺眼,总爱用小匕首刺人,所以留到今天的照片里,他都是很严肃的样子,偶尔有一两张开怀大笑的,却也总是透出很苍茫的忧郁来。 全中国的杂文家,都拿鲁迅先生作偶像。所以写起文章都忧国忧民的很。 东方的知识分子似乎都有这种“忧郁的情结”。有青年人曾经问苏联时代的一位伟大导演,名字我忘了,好像拍过很著名的电影,“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伟大的导演?”那老头说,“你只欠一场牢狱之灾。” 我不是一个杂文家,我也不想等待一场牢狱之灾,但我生来只会写文章谋生。所以,我平时写一些“一本假正经”的财经方面的文章和书,偶尔手痒痒了,就编出一个叫“吴先生”的人物,然后让他四处招摇、碰壁、惹事生非。这个人的故事编得多了,就成一个虚拟的小社会,他有了太太,有了女儿,有了邻居、表妹和同事,他每天与时俱进,生命不息,搞怪不止,连滚带爬的好多年下来,事迹居然也蔚为大观了。于是,有了这本书。 这里要说明一下,“吴先生”跟“吴晓波”没有多大关系,他们之所以同一个姓,是纯属巧合。不过,他们说到底都是喜欢自作聪明的平凡人,这一点,全中国有很多人都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