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悟人间
《共悟人间:父女两地书》是刘再复、刘剑梅父女为我们营造的又一精神家园。这里流溢着父女间融融的亲情,也有两代学者问平等、坦诚的交流和探讨。在那样一片天空下,在那样一种形式中(书信体),没有避讳,没有顾忌,没有心的藩篱,没有功利和世俗的门户之见,争论都充满了诗意。在父女间的文字交流中,你能感受到老学者的执著,年轻一代学者的敏锐,还能感受到父女俩的深沉思考、哲思涌流、灵犀相通,以及相濡以沫的温馨情感。翻开《共悟人间:父女两地书》,你将感受到一种身心的巨大震撼和一种灵魂共振的温暖感动。《共悟人间:父女两地书》被香港电台与特区政府康乐文化事务署评为“2002年十本好书”之一,并得到金庸先生的大力推荐。 -
生活簡單就是享受
<新簡樸運動>宣言: 「大」不見得就好,「多」也不見得就是富有;唯有簡單自在,生活才真正是一種享受! * 本書提供讓你身心都「簡單」的妙方:住小房子吧!否則你會疲於打掃房子。 * 衣櫥不要太大,大了就想多買衣服。 * 關掉電視機吧!因為它佔掉我們太多時間了。 * 不要電話一響,就反射式地急著接。 * 在家裡度假吧!不要出去人擠人。 * 檢討你的購物習慣,不要為買而買! * 不要做行事曆的奴隸! * 少工作,多讓自己享受人生吧! * 學習如何大笑吧! * 每個月讓自己獨處一天。 * 一次只做一件事。 * 找個時間看夕陽吧! * 學習說「不」! * 散步要比去健身院好。 您是否覺得房子太大了,需花費很多時間去打掃?您是否一回家就守在電視機前,並覺得時間永遠不夠用?您是否覺得衣櫃總是少那麼一件,於是不斷地在買新衣服?您是否被生活搞得頭痛、胸悉、失眠,心裡也愈來愈煩躁?請試試書中100個讓您生活簡單自在的妙法!作者旨在提醒我們:「所謂「擁有幸福的秘密」,只要減少對幸福的需求就可以! -
文華集
-
為什麼我不敢告訴您我是誰
Why am I afraid to tell you who I am? 本書告訴你一個你所熟悉而又陌生的問題——「我是誰?」 每一個人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他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並能找出在現代錯綜複雜的社會中怎樣與人相處的秘訣。 -
共悟人间
对爱的领悟 ──读《共悟人间──父女两地书》 丁国强 刘再复与女儿刘剑梅的书信既富有性情又不乏深邃的思考。父亲与女儿之间的对话是一种审美关系,不同于“老子训儿子”那种统治模式。刘再复在序言《女儿·女性·女神》中将这种情结表述得很清楚。《红楼梦》以来,“女儿世界”便是对抗世俗的一股脆弱的力量,她们以不染尘埃的纯净和柔美与肮脏的“泥世界”划清了界限。按照审美的眼光来看,“女儿世界”是自在的,也是永恒的,男人世界的功名争斗与她们无关。刘再复和刘剑梅用“赤子之心”来观照女人的天性,这显然是一种审美视角。在《共悟人间》这本书中,父亲和女儿的形象与传统权力结构的定位大不相同。他们用个人化的方式来交流,父亲是个人化的父亲,女儿是个人化的女儿,我们几乎看不到代沟的痕迹。思想者的心灵空间本来就是不能用代际关系来划分的。《傅雷家书》中的父亲是一个教师加长者的形象,虽然十分亲切,非常动情,但是,父亲讲述的道理是不容动摇的。而《共悟人间》中的父亲则是一场对话的普通参与者,父亲没有掌握额外的话语权。刘再复在与女儿对话时,特别注意把握这种界限,不把话语权力的触角延伸到“你自己的世界”。耐人寻味的是,父亲在这里是不坚定的,他丝毫不掩饰自己的迷惘和哀愁。他已经把女儿当成了自己的心灵知己,原原本本地交出了自己的思想实底。 受文化传统的影响,儿子往往是父亲的复制品,而女儿这一角色却没有如此沉重的文化负载。已成为文学博士的刘剑梅在学术和思想上并没有吃父亲的老本。刘再复也希望女儿有别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刘再复十分推崇《红楼梦》的世界,这是一个审美的、形而上的世界,更接近于人的本真状态。刘再复的这种唯美主义情绪已经超出了学术讨论的范畴,只有结合刘再复个人的经历和人格背景来考察,我们才能够理解这种偏执。出于对名利生活的厌恶,刘再复选择了寂寞和孤独,也由此获得了审美自由。将真理融化于日常生活当中,用一种亲切的口吻来与之接触,轻松而且自然。这显然是一种大境界。在《共悟人间》这本书中,我们看到这场精神对话的当事人都在竭力脱离西方理论和学术话语的控制,他们强调用一种齐物之心来确立心灵的平等,用一种平常心来体味人生。由于没有概念的干扰和外在目的的介入,父女俩的“闲谈”渗透着悟性和灵气。没有刻意的标榜,也没有牵强的解释,更没有无聊的应和,思想的碰撞与精神的交融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当下这个数字化时代,刘氏父女的书信往来可以算是一个特例。用家书这一传统的文本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消解。我们的心灵被许多异物包裹着,腐蚀着,要想剔除这些毒素,必须付出真爱和关怀,刘再复称之为“刻骨铭心的大体验”。一个冷漠的人是没有什么学问而言的。刘再复说:“所谓学问,也可以说是对爱的大困境的领悟”。没有真切的感悟,光靠玩弄一些新名词来唬人,那种理论家迟早会被人们所抛弃的。现在是一个人精儿扎堆的时代,不仅在官场、商海,就是在学界,也有许多机灵鬼,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来投机取巧,用挖空心思的“小聪明”来兑换蝇头小利。这些人忙活了一通,到头来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把自己放逐到了生命的负面。 刘再复说:“聪明过头,就会抛弃心灵”。这一警言不能不听 -
地圖集
這不是一本地圖 它是90年代以來重要的城市論述 在空間與權力中 它讓我們認識一座城市的身世 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紅樓夢獎決審團獎、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聯合報文學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得主、 香港知名作家董啟章┼畫家楊智恆 跨界跨域首度合作 地圖模仿世界,還是世界模仿地圖? 地圖是埋藏在時間之下的地方, 地圖是凝止在地方之上的時間。 在1841年之前,在1997年之後, 故事已經開始,故事還未結束。 考古學家是下一個太平盛世的第一位備忘錄零餘者, 用文字繪畫香港的地圖,建構一段被遺忘的V城歷史。 彷彿波特萊爾筆下所描述的城市漫遊者般, 或者卡爾維諾的馬可波羅, 考古學家憑藉上一個千年殘存下來的維多利亞城地圖, 通過想像,解讀和重構一個湮沒城市的面貌, 開發地圖這種地理測繪形式中的歷史、文化和權力暗示, 把地圖重新讀成一種小說、一種虛構、一種偽嚴肅,偽學術風格,看似正經,實則荒誕。 有如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用解讀地圖的方式 把一座實實在在的香港城拆成數十節神祕而虛幻的片段 香港新生代重要畫家楊智恆,特別為本書繪製四幅具有代表性意義的跨頁插畫, 小說家VS.畫家,是對昔日香港的沉思,對香港未來的推想; 更是小說諧仿理論論述的有趣實驗。 《地圖集》分為理論篇、城市篇、街道篇和符號篇,全書成於1997年前夕,作者董啟章嘗試在這歷史性時刻重繪香港地圖: ‧理論篇發掘或發明各種形容香港地理的名詞,帶出閱讀城市的理論; ‧城市篇與街道篇結合虛構與地方掌故,重寫歷史,審視當下的香港; ‧符號篇是對香港城市透過書寫想像的空間刺探一個實體城市的過去、現在與將來。在史實的基礎上鋪排虛構的情節,虛實之間,令讀者著迷。 從理論篇→城市篇→街道篇→符號篇, 從消失到重建, 香港,這個名字, 從文字到畫面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