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兄弟王小波
“天下至真文字,人间至亲情感”。这本由王小波的胞兄王小平博士撰写的回忆录,以“零距离的胞兄视野,向我们披露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少年史,他如何从艰难的时世走来,登上了时代的思想巅峰。”作者与王小波既是手足兄弟,也是心性相通的知己,在书中,作者为我们原生态地描绘了一个落难的多子女家庭里,孩子们艰难却也不乏快乐的成长历程,作者和小波作为一对投契的兄弟,经历了自由不羁的童年与少年岁月,也经受了青春凶猛的年华。即使在最荒唐、无望的时代,他们也保持着对知识的敬畏和对高贵精神的追求。当然,也有着源于生命冲动的不羁与狂野,恶作剧、对武力的崇拜,饥饿年代的铤而走险及招致的惩罚与羞辱,在书中都有真实具体的呈现。可即使在最卑微无助的年代,身处蓬蒿之间,他们的生活中却没有失却书籍、诗歌、精神磨砺的陪伴,没放弃对丰富的精神与高贵灵魂的打造。王小波多年以后的成功,从少年时代即已打下了基础。他文学写作中许多精彩华章,在这本书中也都能够找到其源头。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部关于兄弟情谊的书,也是关于一个知名艺术家心灵成长史的著作。王小平的同学、哲学家、作家周国平先生评价本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文本,使我们对当代中国文学史上这位特立独行的重要作家有了更加丰满的认识。”作为王小波的妻子,社会学家李银河在看了这部书稿后则感慨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王小波是怎样炼成的”。 本书带给读者的不仅是关于王小波的往事记忆,而且是关于他们成长年代的一次认真的清理与真实无欺的交代,特别是关于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社会百态的种种细节的描述,诸如除四害、深耕密植、大炼钢铁、全民写诗、饥饿年代、反右、文革时期的文斗与武斗,上山下乡、恢复高考、出国潮……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在书中都有令人惊喜的存真保留,读之不仅大开眼界、感喟不已,且深具有趣味,更重要的是,这种出之真实经历的记述,无意中成就了一部民间版的当代中国史。 对于王小波生活中那些极具私密性的生活内容,本书也作了真实无欺的实话实说,他的爱情、婚姻、他的病故,都一一作了真实的披露。 如果将文字分为高级和平常,那么这本书无疑是可以列入高级文字之列。读之,能够感受到满足的快感,文字之间仿佛埋藏着兴奋剂。这种令人兴奋的元素是智慧,是思想,也是智慧与思想人性化的表达方式,具体体现为一种优雅与睿智的语感。读之触目难忘。李银河女士阅读书稿后,对作者文笔之精美备极赞叹。王小波曾说:我哥哥的智力超我十倍。姑且不论智力是否真的超出十倍,但观书中文字,即可知王氏家族成员强悍的智商与文化涵养的确令人诚服。作为哲学家的王小平,在本书中却操着地道的北京话,说着在北京和中国发生过的那些“夯事儿”,一种洞穿世事、人性后的释然与幽默感时时按捺不住地流露出来,这幽默是王小平式的,它不是俏皮,更不是无厘头,而是一种因为智慧饱满优越而自然溢出的因子。这幽默是以知识为底气的。从中依稀可以看出王氏兄弟之间隐秘的气质关联,喜欢王小波的读者,一定会从这些文字中嗅到某种熟悉的气息,得到满足与慰藉,并欣慰于在王小波那里戛然而止的文字作风,由于这本书的存在,而避免了失传的命运就,这实乃文字爱好者的一桩欣慰之事。 作为美国 图兰 大学的哲学博士,作者承袭着家族思辨传统的香火。本书的思辨穿越了现实,而进入了存在的层面,作者进行的思想透析是自然的、优雅的。书中关于生死、宿命的思考与分析,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慨。而这些对生死的思考,既来自于本书作者的哲学家的使命,也来自于现实的无奈遭际:在同一年里,他的两个优秀的弟弟王小波和王晨光博士接连离世。这锥心的打击不仅成为兄长王小平心中永远的痛楚,也成为家族成员不愿碰触的伤口。写出这一切,对于作者而言充满艰难。因此,这也是一本充满勇气的作品。 本书正式出版前,试读本已经引起主流媒体的强烈兴趣,并被一批书评人誉为“提前进入2012好书榜”的精品之作。 -
强人治国
《强人治国:普京传》是一部对普京个人经历及其执政生涯的全面记录。作者安格斯•罗克斯伯勒是英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曾在BBC任职,冷战时期在担任《星期日泰晤士报》驻莫斯科记者期间,曾被苏联作为间谍驱逐出境。2006年,阴差阳错地成为普京政府的新闻顾问,并得以用三年时间近距离地观察普京及其统治下的俄罗斯。 《强人治国:普京传》通过第一手的采访资料,全面记录和解读了这位曾服务于克格勃的俄罗斯领导者,如何一步步走上权力巅峰;如何从任职初期的向西方“求爱”到以越来越强硬的姿态让西方人心生畏惧;如何通过经济改革恢复国力,让俄罗斯人重新找回大国自信;如何用铁腕打压国内寡头、整肃新闻媒体,构建起行之有效的国家统治机器。 海报: -
读史阅世六十年
《读史阅世六十年》是何炳棣先生的回忆录,其中附有私人信札和学术评估密件,详述过去六十多年“读史阅世”的心得体会,反映出早期前辈留学海外的青年知识分子探求学问、开拓思想、融合中西文化的学思历程,也是近现代教育史、学术史辉煌的一页,实有传世意义。本书简体字版原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现因何炳棣先生全部著作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此书亦由中华书局出版。推出精装纪念版。 -
菊次郎與佐紀
北野武的超級阿母、阿爸 他的故事說中我的心事。(導演、作家 吳念真) 這不僅僅是北野武的自傳,更是北野武電影的最佳詮釋。(作家 郝譽翔) 北野武寫的是一本親子教育書。(導演 陳玉勳) 北野武成長傳奇,台灣首次披露,幽默、爆笑,感人肺腑。 親子爭戰到和解,北野武道盡人生的況味與哲理,引人共鳴。 -
卡夫卡传
★在所有传说的开端和头,与卡夫夫一起拥抱孤独 ★你不必具有他的性格,却同样备感胁迫而忧惧不宁;你不必有相似的经历,却同样为异化的可怕而震撼;你不必是寂寞无期的单身汉,却完全可以感同身受;你不必是孤独无援的卡夫卡,却进行着共同的抗争。 ★这世界和我的自身在难解难分的搏斗中,看来非撕碎我的躯体不可。 —— 卡夫卡 ★目标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谓之路者,不过是彷徨而已。 —— 卡夫卡 弗兰茨·卡夫卡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他的作品至今一直被认为是摸不透、含糊不清、既吸引人又令人毛骨悚然的事物的化身。这部传记把卡夫卡的生活和文学创作放在1880至1920年时期各重要文化思潮的相互联系之中加以考察。它展现的是游手好闲者和孤独者,旅行者和胆怯者,禁欲者和爱恋者,心醉神迷者和怀疑者,恐怖专家和讽刺大师……人们可以从其犹太神话和欧洲现代派之间的特殊地位中对卡夫卡的艺术特性获得新的认识。 本书将卡夫卡性格的多面性与独特性跟其作品的深奥性与神秘性放在20世纪欧洲波澜壮阔的现代主义思潮中加以考察,并结合现代心理学和民族学以及布拉格的地域文化传统,描绘出一个立体的、轮廓鲜明的、背景清晰的完整的卡夫卡。
-
永远的苏珊
1976年,经友人推荐,年轻的《纽约书评》助理编辑、文学女青年努涅斯成为处于癌症术后恢复期的苏珊·桑塔格的助手,由此进入一代知识偶像的私人生活。有四分之一华人血统的努涅斯拥有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硕士学位,令母子俩一见倾心,向来都好为人师的桑塔格当仁不让地做起了她的文学导师,并差点成为她的婆婆。 《永远的苏珊——回忆苏珊·桑塔格(精)》由西格丽德·努涅斯著,阿垚译。美国小说家努涅斯的这部小型回忆录之立意,并非学术传记,因此述及诸多名人私事,细节丰富;述及桑塔格的狂傲或脆弱,母子关系或个人感情与功名,寥寥数语却活龙活现,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而非被种种的主义神化,又或被毁谤和流言包裹的桑塔格。《永远的苏珊——回忆苏珊·桑塔格(精)》亦充满了对1970年代那个失落的、充满智慧的纽约城的怀念与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