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史の構造
資本=ネーション=国家が世界を覆い尽くした現在、私たちはどんな未来も構想し得ないでいる。しかし本書は、世界史を交換様式の観点から根本的にとらえ直し、人類社会の秘められた次元を浮かび上がらせることで、私たちの前に未来に対する想像力と実践の領域を切り開いて見せた。『トランスクリティーク』以後十余年の思索の到達点。 -
民族与美学
本书是日本当代最有国际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柄谷行人围绕民族主义论题的文集。作者通过美学、精神分析、语言学以及地政学独特视角的切入,在理论上对民族这一神秘之物予以说明和批判,同时也对日本明治以降的“美学”及其内在斗争做出了历史性的批评,分析了从帝国到民族国家,再到帝国主义这一近代的推进过程中,塑造国民同质性基础的美学在面向他者时的困境。作者试图为克服“东方主义”,真正与“他者”相遇而做出根本性的思考。 我们所熟悉的民族—国家,要么是在包含了前现代部族国家的世界帝国解体及分节化之后产生,要么则是依靠处于现代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统治下被肆意分割并同一化的各部族的独立而形成的。不管怎样,考察民族—国家的时候要是无视了先于它而存在的帝国这一基础概念,就不仅无法理解它的起源,而且无法理解它的未来。因为民族—国家即便是通过否定帝国而生成的,却还保持着以前帝国时代的共同性。不过,作为一种切身的存在,它同时也包含了挥之不去的对立和抗争的记忆。勒南说过,民族的形成需要忘却历史,广域国家的形成同样如 此。因而它绝不仅仅是建基于过去的。毋宁说,它也只不过是“想象的共同体”或“被创造的共同体”。 ——柄谷行人 柄谷行人是21世纪初期最具创造性和最为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大卫•格雷伯 在我看来,柄谷意味深长之处正在于其言说的开放。即从单一者这个极其私的层面生成对外部的意识,以此突破“日本”偏狭的疆界,并扩展至整个世界。这一进路不仅在内容的层面,而且在语言表现的层面留下了明晰的轨迹。将这一系列事实本身作为日本战后思想乃至现代思想来考量,我感到柄谷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例。而考虑到大部分日本知识人随着年岁的增长逐渐显露出回归日本或东洋的倾向,这种稀有性的价值就愈加提升了。 ——小林敏明 -
世界史的結構
中國與印度的崛起,不一定能成為世界霸權, 卻極可能帶來世界資本主義的終結! 日本當代重量級思想家,充滿創見的左翼理論大師 柄谷行人備受注目的劃時代鉅作,中文版犀利問世! 世界正陷入巨大的不安與變動之中。歐債危機、金融風暴、溫室效應、資源耗竭、急速擴大的貧富差距、紛爭不斷的世界政局……預示著全球化資本主義的末日已經逐漸逼近。 接下來,人類社會將何去何從? 柄谷行人是日本當代重要的文藝評論家、思想家、左翼理論大師、後現代批評的標竿。《世界史的結構》是柄谷行人2010年最新力作,充滿犀利創見與深度。他從東歐革命、蘇聯解體、911事件、風起雲湧的反抗運動、中國與印度的崛起……等巨變現象中,思索著世界史的演變與未來。 從2006到2009年,柄谷行人陸續在美國、加拿大、英國、中國、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土耳其、墨西哥等國的知名大學,以書中論點發表演說,與聽眾交流,並且在旅行途中,觀察到許多現況,正是書中的具體縮影。 柄谷行人認為,從經濟結構角度來看,人類社會的演變並非根據「生產方式」,而是「交換模式」,世界史的發展,則可區分為氏族社會、國家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本書的目標是以超越論的方式,闡明交換模式之間的關聯;並且以結構論的方式,說明世界史上所發生的三次「位移」。更進一步,希望透過這樣的研究,找出第四次位移──也就是朝向世界共和國移動──的著手處。這將是人類社會未來的出路。 本書特色 資本主義瓦解之後,人類要如何創造更自由平等的社會? 日本當代重量級思想家,柄谷行人最新力作,中文版隆重問世! -
哲學的起源
★2012年日本紀伊國屋書店人文大賞第一名 ★享譽國際的當代重量級思想家「日本的沙特」柄谷行人 繼《世界史的結構》之後,另一部劃時代鉅作! 「如果近代的自由—民主主義(議會制民主主義)源自雅典的Democracy,那麼愛奧尼亞的Isonomia必定能成為引導我們的關鍵,發展出足以超越自由—民主主義的系統。」——柄谷行人 當今許多人以為,自由—民主主義是人類所達到的最終型態,我們只能忍受它的極限,逐步向前。 然而柄谷行人認為,自由—民主主義絕非最後的型態。我們極有可能從古代的希臘,找到超越它的途徑――但不會是雅典。人們以為雅典的Democracy是近代民主的起源,然其實Democracy已是民主的異化,當代民主所存在的種種困難,其原型就在雅典。 民主制度是一個尚未完成、仍在進行中的志業。柄谷行人將柏拉圖以降的哲學意見置入括弧,詳細考察古代愛奧尼亞哲學家的思想源流,試圖釐清近代民主概念的濫觴,作為人類未來社會改革的參考與展望。 鄭重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王 丹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客座助理教授 吳叡人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姜文斌 東海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陳芳明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陳光興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梁文道 香港鳳凰衛視評論員 黃孫權 《破報》總編輯 楊 照 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 萬毓澤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廖欽彬 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劉紀蕙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盧郁佳 金石堂書店行銷總監 龔卓軍 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
哲学的起源
作者说在《世界史的构造》这本书里,他从交换样式(而非生产方式)的角度,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了重新思索,并在交换样式A、B、C之外,发现了交换样式D。作者还指出,交换样式D必然收敛为宗教的形态,而在遥远的伊奥尼亚时代的政治和思想中,恰恰曾经存在过这具有普遍意义的宝贵精神财富。但当时因为篇幅的原因,未能充分探讨,于是另外写了《哲学的起源》这本书作为前书的续篇,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考察。 -
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
在黑格尔主义终结的历史时刻,我们终于第一次迎来了“可以阅读”马克思的时代。 因为,只有卡尔•马克思才是黑格尔所谓“历史的终结”之后的思想家。 本书是一部开拓了当代世界思想界新天地的惊世骇俗之作。 在这个差异性和外部性纷纷解体的“全球化”时代,柄古行人通过对马克思价值形态论中“尚未被思考的”方面的解读,发现了马克思思想中“可能性的中心”。 本书作者是通过解读马克思文本而恢复马克思本来面貌的思想先驱。 目录: Ⅰ 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 序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终章 Ⅱ 有关历史的问题——哀悼武田泰淳 Ⅲ 有关阶级的问题——地底的世界•夏目漱石试论(一) Ⅳ 有关文学的问题——漱石和文学•夏目漱石试论(二) 1978年版本后记 致学术文库版后记 译者后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