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拉克洛瓦论美术与美术家
德拉克洛瓦是著述艺术问题最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他关于艺术的论述广泛而透辟,观点独树一帜、极具个性,可以与达·芬奇、丢勒那样的画家兼思想家的文字遗产相媲美。他带着一种重新估价过去的自信,对艺术中现实的与诗意的奥秘,进行了最细腻的分析。 本书收录了20篇文章,主要是德拉克洛瓦对若干艺术家的评论,以及德拉克洛瓦关于艺术与美学的论述。这些文章既是研究许多艺术家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德拉克洛瓦本人的艺术倾向的重要资料。本书中评论一些艺术家的观点虽有失公允,却也不乏片面的深刻,一些观点甚至带有某种颠覆性,对启发不同艺术思想的争鸣很有意义。 -
画坛点将录
我猜许多人对中国近现代绘画没多少了解,他们当然听过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张大千的名字,可是对这些名字代表的风格、经历、成就以及恩怨就茫然无所知了。我觉得,对这一部分读者来说,《画坛点将录》可以当成一本“画坛八卦录”来看。因为作者对近现代名家非常了解,又放言无忌,所以我们就有幸读到这样的话———“我看到的刘海粟的文章百分之九十都是假话”。当年,陈传席的这一系列品评初在《江苏画刊》等杂志上发表时,曾引起轩然大波,现在所有文章汇集成书,揭露的丑事就更集中了:张大千是造假冠军,刘海粟曾入“文化汉奸”之列,溥心畲的双料博士学位都是编出来的……我相信,多数人读完了这书,对大部分“绘画大师”的崇拜就幻灭了。 -
塞尚艺术的哲学随想
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其伟大作品的产生,往往伴随着一种新空间观念的到来。杰出画家有诗人的心,灵动的手,更要有哲学层面的[看]。塞尚这样开风气之先的艺术家,不从哲学的、美学的高度探测,则难以走近。这本书是作者有关艺术的重要著作,书中对塞尚深刻而精彩的分析,从艺术到美学,从美学到人生,都闪烁着思想的火花。 只要我们愈长久地注视塞尚的绘画,尤其是当我们更能从他绘画之整个历程来看他的绘画,我们就愈是发现到,塞尚的艺术所给人的启示,绝不是任何单方面的、强烈的、惊喜的、快乐的,或悲剧性等等的情愫;反之却是一种透过坚实结构的宁静感,向人不休止展现的一种反省之情。 人永远有一个达不到的世界存在着,甚至就是我们知道了也一样说不出来。但尽管如此,我们依旧不休止地追求了下去,因为正有一片永恒的自然存在在那里,于是我们便不能不以永恒的追求去获致它,甚至就当我们明明知道追求不到时,我们依旧如此不休止地追求下去,此即永恒的追求,此即永恒的心灵,永恒的自然,同时亦发即一种人的永恒性。 -
你为什么看不懂现代艺术?为什么你五岁时没做出来?
在过去,评价一位艺术家所达到的高度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或她忠实描绘现实世界的技能,不论是在纸或画布上,还是用木头或石头雕刻人像。人们期望中的一幅正规的肖像画应该是逼真、忠实的画像,而风景画应当在每一处细节上都能让人辨识得出。但是,特别是在照相术诞生之后,许多艺术家不再创作这样“真实”的画像,而转向更为直接的图像,试图传达出自己对主题的感受。通常,一根“简单的”线条就取代了早期艺术家竭尽全力画出的细节。在艺术追求发生巨大转变之初,批评家就误把显而易见的缺乏技巧当作缺少创作经验,经常嘲笑表现情感的作品,将它们等同于未经训练的小孩子画出来的。 在这本饶有趣味、引人深思的书中,苏西·霍奇审视了100件遭受百般批评的现代艺术作品,从塞·托姆布雷涂鸦般的《奥林匹亚》(1957年)、约翰·霍伊兰粗糙却由衷而发的《生命之树》(1994年),到翠西·艾敏显然漫不经心杂乱堆放的《我的床》(1998年),解释了它们并非无关紧要的新鲜玩意儿,而是如何启发新想法,并成为当时艺术观念的逻辑化延伸。她解释了一些“臭名昭著”的作品,如卡尔·安德烈的《未经雕琢的原木》(1975年)——一堆红柏排成的方形,不可否认,小孩子都能做到——是如何在观念史上占据着独特地位,既表现出前人带来的影响,它们本身又对后来的艺术家发挥着作用。5岁小孩或许能成功绘制如达米安·赫斯特作品那样的旋转画,而不必知道作品背后的含义或它在艺术奋进的历史上的地位,他也不会理解这件作品对艺术家和艺术史家的重要意义。苏西·霍奇全面而总结性地解释了,为什么现代艺术不是、也不曾是小孩子的把戏。 本书展示了从汉斯·阿尔普到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图片,霍奇将每一件作品都放在它的文化背景下,以展现一种令人难忘的现代艺术视野。这本书将会让你理解,现代艺术与数百年前的写实作品的不同之处,改变你以后参观画廊的方式,并为此提供了大量信息。 -
现代主义艺术20讲
马歇尔·杜尚曾经说过:“我不相信艺术。我相信艺术家。”这位20世纪最重要的反传统和反美学偶像在这里表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艺术”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任何迷信“艺术”是永恒性或者以固定不变的概念来限定“艺术”的行为都是愚蠢的。这种观念实际上也就是西方现代主义美术出现以来一切艺术变革的潜在动力。所以我们看到,现代主义艺术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在西方文化舞台上之后,就一直以一种革命的性的姿态,不断地突破传统的艺术体系和美学规范。艺术家们试图推翻原了“艺术”的定义,把各种新的观念、形式和材料纳入到艺术表达的范畴之内。 大多数人全然无法喜欢现代艺术,每一个社会阶层都十分普遍地表面了这一精神障碍。因为一般说来,人人都有循规蹈矩;现代艺术扰乱了他们的传统感和安全感。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现代艺术,它以表达主观性、紧张感和危机感而真正开始。 就像有人所说,现代艺术很快就会过时:事实上,这是它的显著特点之一。它仅“代表它的时代”,这一事实反而增加了它的价值。换言之,艺术总是现代的。 -
魏玛文化
德国的魏玛共和诞生于1918年,1933年寿终正寝,时间虽然短暂,却已经成为一段传奇。因为这一“黄金时代”孕育出一大批优秀的文人学者,比如爱因斯坦、托马斯·曼、康定斯基、韦伯、海德格尔、本雅明、马库塞、施彭伯勒、勋伯格等,让我们不得不把魏玛看成是一个相当独特的文化现象。对于中国人来说,魏玛共和还有另一方面的可比性,它跟我们从1911年到1949年的民国很相像:一样的社会动荡,一样的政治纷乱,一样的人才辈出。因此,中国读者来好好读读魏玛共和的文化史就显得格外有意义了。 值得一说的是,本书作者彼得·盖伊就是在魏玛共和期间出生在柏林的,后来移民美国,成为美国最有名的文化史家之一。他对弗洛依德钻研尤深,是“心理史学”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