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常谈
作为几百年来历代帝王之都,北京城一直是中国老百姓眼中最神圣,最关注的城市。解放以前,天南海北,三教九流的人物纷纷云集在此,也把各式各样不同文化带入到了这块藏龙卧虎的宝地之中。北京的民俗风情中包含了东西南北八方文化的精华,也就成了八方民俗风情的杰出代表,或者说了解了北京的风俗则中华民俗可见一斑。《语文常谈》主要讲解的是老北京的风土人情,老北京人的衣、食、住、行、玩等,并且配合百余幅相关的插图,生动而全面,是怀旧人士的良伴。 -
汉语文化读本
前言 本书的对象是会说写汉语,而又感到不足,有心提高汉语和文化水准的人士,包括中国人、海外华人和外国人,不论是学生、教师还是从事其他工作的人。 对于会说写汉语的人,进一步提高汉语能力,难点不在语法,而在词汇。 汉语的基本要素,是一个一个的方块字,每个字有其基本涵义,根据这些涵义,已经形成而且继续形成大量的词语。 一个说写汉语的人,如果感到汉语能力不足,大抵困难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在阅读中对于某些词语的确切涵义把捉不定,不理解,或理解模糊,甚或望文生义,闹成笑话。其二是提笔忘字,写错用错,或词不达意,词汇不足,意甚窘迫。 一般提高汉语能力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使用教科书,上课或自学。另一种是自动阅读或在与人交流中模仿。这两种方式,在遇到词音难读和词义难解的时候,都要查阅字典。然而查阅字典是零星分散的学习,这里查一字,那里查一字,彼此没有关联,缺乏联想,没有系统,不容易记忆。本书提供一种非常简便而又系统的学习和扩大词汇的方式,即对常用词的读音、意义、用法,加以分类和排列,在分别部居、易于记忆的基础上,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可以利用零碎时间,随时学习,扩大词汇。 这需要首先界定什么是常用词。如果根据使用频率来确定常用词,须先确定统计的范围,而不同程度的读者有不同的阅读范围。例如,小学生的阅读范围或常用读物,与大学生很不同;文学家与科学家的阅读范围也很不同,等等。那么如何确定常用词的范围,以适应不同程度而意图提高写作阅读能力和文化修养的一般读者呢?编者最终考虑,应以人手一册的小字典(如新华字典)所收的字为基本常用词,而略加增删。当初编写字典时,曾做过常用词的统计,而字典发行以来,经过多年推行,影响极广,以此界定常用词的基本范围,可谓合理。在此基础上,更根据作者教学、阅读、写作的经验,加以适当增删,便是本书的常用词范围。在此范围内,本书仅选容易读错、认错、写错、用错的常用词,数量也就少多了。这样,不同程度的读者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在本书的常用词表中选择对他/她最切近的词语来学习,扩大词汇。随着阅读量的增加,由易而难,不断提高,但不会难到超过小字典的范围。本书常用词表(容易读错的常用词、容易读错的姓、容易读错的地名、容易读错的多音词、容易写错用错的常用词)共收1822个词条。 其次,是如何处理这些常用词,给不同程度的读者提供最合理最容易的学习方式?作者以为,应将常用词分类,化整为零,按难点分别处理。第一步,列出一个“容易读错的常用词”表,按读音的字母次序编排,释义极其简炼,一词一行,一目了然。注音除拼音外,还用同音词注音,一眼就看出该读什么音,如:褊 biǎn(扁)。释义力求简明,然后列出常用的例词,在语境中表现词义,如:褊 biǎn(扁) 窄。褊狭:心胸狭隘。褊急:狭隘急躁。褊陋:狭隘浅陋。褊激:狭隘过激。十分清楚。其中多义词的释义,先列出本义,其次引申义、转义,层层推出词义,十分醒目,如:砭 biān(鞭) 1古时以石针刺病。针砭:引申为规劝。2治病的石针。3刺。寒风砭骨。。这种编排的好处是,既可以查阅,翻检极便,又可以阅读,一眼扫下去,找到你需要的内容。可以利用零星时间随时翻阅,无论翻到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下去。也可以跳跃阅读,跳过你已知或觉得太难的词,找到适合你程度的内容。因此适用于各种不同程度的读者,开卷有益。 第二步,列出“容易读错的姓”“容易读错的地名”“容易读错的常用多音词”三个表,目的是将容易读错的词分类,便于查阅。比如你要找的是地名,只要在“容易读错的地名”中查找,范围极小,节省时间,用不着在很长的总表中查阅。学习多音词,则通过并列比较,事半功倍,如: 贲 bēn(奔)1隔膜。贲门:胃上口。2同“奔”,勇。虎贲:古称勇士。 bì(闭)1文饰华美。贲若草木。贲临:请光临(盛装光临)。2《周易》卦名。 féi(非)姓。 pān(潘)贲禺,即“番禺”,广东县名。 第三步是列出“容易用错的常用词”表,着重词形和词的用法,通过对比,很容易理解和记忆。比如: 查:本义为木筏(查通楂,同槎),借为翻检义,如:查字典。查阅。查账。查资料。转为追究义:盘查。查明。查封。检查。清查。查禁。查办。查户口。查三代。 察:本义为覆审,引申为仔细看、查明、明智、明觉。考察。观察。察访。纠察。检察院。明察秋毫。察言观色。习焉不察。 密:原义是山如堂屋,引申为幽深:密屋。转为关闭、隐蔽、接近、浓稠、细致。柴门密掩。密约。密码。亲密。密切。密度。密集。稠密。精密。细密。 秘:原义是神,引申为不公开、不可测:神秘。秘密。秘诀。秘史。秘方。秘书。秘而不宣(但“保密”)。转为为闭塞不通:便秘。秘结。比较:密屋—秘室。 第四步是列举“常用的旧称谓语”,这是现代人颇生疏的词汇,然而对于阅读,以及正式场合的礼义,非常重要。这里分类列出,方便后学,例如: 家:对人称自己的尊长。家父/家严/家大人/家尊/ 家君/家公:我父亲。家祖/家大父/家祖父:我祖父。家母/家慈/家堂/家萱:我母亲。家祖母。家外祖。家外祖母。家舅。家叔。家嫂。家兄。家姐。家岳:我岳父。家姑丈。家翁:我公公。家婆母/家姑:我婆婆。 关于词汇,最后是“常用成语”,一般只解释意义和列举出处,为节省读者时间,并不列出原文和故事。如: 高材疾足:才能高而行动敏捷。见《史记·淮阴侯列传》。 特殊情况则列出原文。如: 高山仰止:止通之,代词,指代宾语“高山”。语出《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行:大路。意即:仰望高山,走在大道上。这是描写诗人迎亲的快乐。后来“高山仰止/之”表示崇敬。舝,同“辖”,车轴的键。 以上是本书的上半部,即词语部分。目的是通过层层反复出现,说明常用词的读音、语义、写法,以及在常用词组、成语、语境(包括同义、反义、近义、喻义等)中的应用,俾使读者以最短时间,乃至只用零星时间,掌握容易用错的常用词语,扩展词汇量,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在动态的语感中深入体会汉语文化的精神。 本书的下半部是文言诗文选读。文言与白话虽然分属汉语的两个不同时代,然而汉语文化有其连续性,因此文言与白话之间也有继承和连续的关系,不可截然分开。现代人之不懂文言,对文言文感到生疏,乃是文革式的人为破坏和教育缺陷,以及文化自卑心理所造成。事实上,文言的许多词语和句法,是深植于日常口语的组成部分,连小学生也会用,而且不能改成白话。“百分之几”不能说“百分的几”,“莫名其妙”不能说“莫名他妙”。诸如“好高鹜远”“岂有此理”之类的成语,连小学生也明白,也会说。这些现象说明,文言与白话不能截然分隔。现代有文化的人,需要有阅读文言的基本功力,也需要吸取有益的文言成分以提高表达的能力。本书提供基本的文言阅读训练。 这种训练,实际上在本书上半部已经开始了。有些常用词,如果理解透了,完全适用于文言。而且成语本来便是文言。这些知识是阅读文言的良好准备。 文言诗歌部分选注了从诗经、楚辞、古诗直到魏晋诗、唐诗、宋诗、明诗、清诗的著名短诗和选句。文言文则只选先秦诸子经典,取其代表思想的段落或篇章。为什么不选“古文”?因为那些文章在教科书和课外读物中选得够多了,而中国文化的根柢,对中国文化价值的形成起定调作用的,不在什么“古文”,而在先秦诸子的思想。如欲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甚至明白我们自己的根深蒂固的心理习惯,非得熟悉这些经典不可。 本书仅提供注释,不提供白话译文。译文不仅是译者对原文的解释,而且是译者的写作。一个人的写作既成文章,无论如何模仿原文,也不可能不表达写作者自己的见解、情感、态度、语气、风格,这一切皆是对理解原文的障碍或误导。而注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这些误导。再者,靠译文理解文言,思路往往泥于译文,很难深入研究文言本身的词义和句法,一闪而过,印象飘浮,读了译文,忘了原文。此种学习方式,等于没读文言,实不足取。 版本和注释,博采众本旧注,择善而从,凡有疑义,断以己意。凡出己意,于训诂必有所本,因本书非学术著作,为免徒扰读者心曲,多不注明出处。诗歌时代,皆有总评,作者附以简介。诸子思想,则多所辨析评价,不过一家之言耳。 区区管见,未必通达,大方之家,有以正之。 目录 容易读错的常用词 容易读错的姓 容易读错的地名 容易读错的多音词 容易写错用错的常用词 常用旧称谓语 常用成语 常用诗句 诗经 楚辞 汉魏晋六朝诗 唐诗 宋诗 元诗 明诗 清诗 诸子百家引语 《管子》 《老子》 《论语》 《孟子》 《庄子》 《荀子》 《韩非子》 《大学》 《中庸》 -
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增补本)
-
汉字的故事
历代学者都曾对汉字进行过探赜索隐的研究,但多限于对形、音、义的考释,本书则另辟蹊径,从汉字的文化底蕴角度出发,以故事为载体,对近三百个常用汉字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尤其是对汉字同汉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审美情趣及心理、思维习惯诸方面的关系作了阐述。该书为研究晦涩的古文字及其文化内涵开辟了一个新的向度,也使深奥的古文字从此步入寻常百姓家。 全书对近三百个常用汉字的文化底蕴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本书从酝酿到结稿,历经十载。大胆地将汉字中蕴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与充满情趣的故事联姻,使该书既具学术性,也颇有趣味性。希望它的问世,能使深奥的古文字从此步入寻常百姓之家,也为汉字文化的开掘和发展建立一个新的向度,为汉字的研究走出一条新的道路。书中摈弃了把汉字看作是一个单体的记录符号的观点,而把它看作是与深厚的汉民族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并融会于其中的一种文化产物。 -
语文漫谈
了解篇:中国字的来龙去脉,古四声和普通话四声,词类活用 一字多义与数字同形、异读字,绕口令为什么会绕口…… 感悟篇:笑话里的语言学四字语从图画到“念念有词”背景知识典故的形成“爹爹”和“一哥哥”张恨水的幽默…… 索问篇:语文问题种种,简称的滥用“有人”和“某报”绿帽子的来源和产地“老北京”及其他…… 讨沦篇:真假风格,文字和语言的关系,字义和词义辗转相生权力和权利“不管部长”从自然到做作…… 启发篇:语言和文字曾经是人们崇拜的对象语句次序博喻语言的“任意性”和“约定俗成”剪不断,理还乱…… -
汉字密码(上下)
据《汉字密码》(上、下册)的“代前言”的介绍,作者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他是“去年(即2000年)才开始正儿八经对汉字的起源及流变进行研究”的,“这一年多,他放下了手里的所有工作和经营,一门心思研究古人的造字法,……终于提出了自己大胆的立论……”。通过这火箭速度的“研究”之后,他向汉朝到现代的文字学大师“叫板”、“说不”了!他认为过去的“古汉字研究有问题”,“许多汉字本义的解释错了”,“传统方法显然已经落后了”,应该“被推翻”;而他这本“新”的“著述”“将会在汉字研究领域产生震动”。为了扩大“震动”效果,他“琢磨”了“两年多”(请注意:前面提到他的“研究”才“一年多”),然后“建议”在奥林匹克公园“建起一座汉字博物馆”。那么,这个“博物馆”将展示些什么内容呢?作者在给北京市市长的信中漏了底儿:“我殚精竭虑……整理出一千多个基础汉字的形、音、义来源,在汉字发生和流变的学术研究上也有一些理论突破(本人可随时呈上即将付印的书稿《汉字密码——中国人的造字故事》),可为‘汉字博物馆’的建立提供一个至今无人能够提供的设计平台”。 面对这前无古人、惟我独尊的豪言壮语,人们不禁要问:这《汉字密码》(上、下册)在汉字研究方面究竟提出了什么样的“新立论”、“新突破”呢? 笔者耐着性子,从头到尾地读完了这本“奇书”,发现它并未曾完全“推翻”文字学的“旧说”;相反地,书中不仅沿袭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而且把别人摹写的一些古文的字例复印过来据为己有。——但是,如果说作者没有自己的新“创造”,那也有些冤枉。他最突出的“创新”,就是无中生有地用“生殖文化”和“屁文化”(请注意:这是作者的原话,而不是强加于他的话!)去肆无忌惮地曲解不少汉字的字源。 本人不准备过多地引录这本“奇书”独有的奇谈怪论,以维护报纸的纯洁性,只在不得不引录的时候才举少数的例子,因为这《汉字密码》(上、下册)中确实充斥着大量的不堪入目的描述“性”的文字。 如所周知,汉字中极少数与“性”有关的字源,自古以来早有一些文字学家揭示或论述过,例如“也”字是“女阴也”;“且”(“祖”的本字)源自男性的性器形状;“匕”、“”分别是雌、雄动物的符号(像“”、“牡”等字的偏旁)等。但是仅此而已,汉字在事实上并不存在所谓的“生殖文化”和“屁文化”;汉字研究也不存在所谓的“受士大夫观念的影响,耻于谈性”的现象。 而《汉字密码》的作者却用了占全书分量很大的一部分篇幅,以主观想像去代替严肃的科学的学术研究,断言不少的汉字都是来源于人类甚至兽类的“性”。 作者所采用的“论述”方式是:先毫无根据地虚构出一些“符号”,然后据此“推论”出一批汉字的“字源”来。例如“倒(△)”是“女性符号”,由这个符号“孳乳”出来的汉字有“帝”、“不”、“丕”、“否”、“黄”、“同”、“才”、“在”等;“△”是“男性符号”,由它“孳乳”出“享”、“亨”、“余”、“叙”、“食”、“令”、“命”等字;“”和“△”的结合又产生出“合”、“会”、“高”、“京”、“膏”等字。其实,这些汉字的字源,有许多早有公认的定论,却被作者统统“推翻”了。 除用这个方法之外,作者又牵强附会,把更多的本来与“生殖文化”、“屁文化”无关的汉字也挂上了钩,这里只举数例: 把甲骨文“男”字的下半部、“吉”字的上半部、“父”字的竖笔等不同的形体都说成是“男性生殖器”,甚至把“酉”字倒置过来也算是一例; 把甲骨文“卑”字的上半部、“公”字的下半部、“申”和“文”的整体都说成是“女性生殖器”; 把甲骨文、金文“系”、“玄”、“率”、“胤”、“绍”、“素”、“繁”、“组”、“幼”、“绝”等字的构成部分“∞”都说成是“脐带”; 把“方”字说成“用生殖器朝向对方”;把“臾”字说成“表示男子的自慰,即双手将生殖器勃起后的手淫”;把“予”字说成“男女性交以射精为终结,……有给予之义”;“宴”字的本义是“用女人款待来客。……源自上古时期,女俘虏属大家共有,并用之招待客人的习俗”;“毋”则“表示禁止与母亲发生性关系”;而“用”字居然是“大便后用树枝、草根擦屁股”!……——够了,够了!这部“奇书”中龌龊不堪的“奇思妙想”还不止这些,不能再引述了,真是匪夷所思,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亏他想得出来! 从一些字倒可以看出这《汉字密码》(上、下册)的作者在“论述”汉字时是随意性的和自相矛盾的。例如,作者把“同”、“舍”等少数汉字下面的“口”解释为“女性生殖器”,却对包含“口”这个偏旁的大量汉字视而不见,避而不谈。这谈得上起码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吗? 据《汉字密码》的作者说,他建议筹建“汉字博物馆”的本意是“……为世界提供一处开放式的汉语教学基地,为子孙后代(每年都有二千多万孩子入学)做一件实实在在的事”。笔者只担心:这个设想中的“博物馆”的“设计平台”如何选对选准?如何用正确的汉字科学知识去教给下一代,而不是用胡说八道的伪科学去以讹传讹,误人子弟?这是必须慎之又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