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大国
1. 关注思想家在各种流行的社会观念和社会思潮中所扮演的角色。 2. 探讨古人对正义问题的纷纭复杂的或清晰、或模糊的认识。 3. 正义问题在抽象思辨中的逻辑终点及其在古代社会里的复杂呈现。 4. 延续了对自洽性正义规则的否定,揭示在古人的观念里其实已经具备这样的否定精神。 5. 探讨古人所面临的伦理上的两难困境。 亲情与国法孰先孰后;法律面前是否应该人人平等;法律条文是否应该向全社会公开;特权制度是否应该受到道德表彰;敌人阵营里的起义者是否应该受到我们的热情接纳;一切的侵略战争是否都是非正义的;在利益足够大的时候,见利忘义是否才是惟一合乎道德的选择……这些问题在今天看来似乎没有任何值得讨论的必要,然而古人的深思熟虑往往能使我们大吃一惊,而在我们认真听过他们的理由之后,又不得不承认在这些看似荒诞的理由之中确实饱含着真知灼见。 作者学贯中西古今、论述充满智慧与思辨,同时没有丝毫的晦涩难懂,相反,即便是最普通的读者也能看懂全书、并且为其真知灼见拍案叫绝,作者深知古人的观念的确与现代人隔阂太大,必须先从观念上懂得他们,然后才能够妥当地理解他们的言谈与举止,憧憬与顾虑,乃至他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读者来说,定能从中体会到智慧与思辨的趣味;而在思想界,它更是一本奇书,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思想的把握与剖析,入木三分、一针见血,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的思想发展有深远启示。 -
阅读秩序
-
法律与宗教
本书属“法律文化研究文丛“系列之一,该书的英文原书出版于1974年,H.J.伯尔曼这部《法律与宗教》是极富洞见的一本书。提出这样的问题:生活的意义何在,我们正去向何方?这是真正的哲学问题,宗教问题。《法律与宗教》一书所包含的丰富思想与深刻洞见会给我们留下长久的思考,他所讨论的虽然是永恒问题,此书确只求适时,不求不朽。读者对象:法律爱好者,研究者及宗教研究,爱好者。 这是一部演讲集,而非一部专论或专著。它意在论断和诘难,而非详细论证。虽然所讨论的是永恒的问题,本书却只求适时,不求不朽。 本书的主要观点是,法律与宗教是两个不同然而彼此相关的方面,是社会经验的两个向度——在所有社会,尤其是在西方社会,更特别是在今天的美国社会,都是如此。尽管这两方面之间存在紧张,但任何一方的繁盛发达都离不开另外的一方。没有(我所谓)宗教的法律,会退化成一种机械的法条主义。没有(我所谓)法律的宗教,则会丧失其社会有效性。 -
法律之门
《法律之门》是美国各大学法学院比较通用的一本法律教科书,全面介绍了英美法,描述了英美法的整个适用过程,将法理、判例、资料甚至文学素材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讨论的方法陈述法理。 -
逍遥法外
《逍遥法外》是著名学者贺卫方先生的最新人文类随笔著作。在本书中,除了作者本行——法律——之外,作者或从身边小事写起,或从学术中来,或从读书中来,或从社会历史中来,信手所至,古道热肠,涉笔成趣。与《退步集》、《常识》等文化类文集类似,本书亦为中国当下优秀的人文社科类作品。 -
六事集
序 多 大 个 事 人活在事中。一桩桩、一件件的事串起了时间,把生命填满,当事人身临其境,用慰藉或者忧伤来抵挡。 人活在世上。世界是事件的舞台,众生起舞,被迫扮演着人生,构成了人世。这人世,萍水倥偬,生死间的过场,既实在,又缥缈,让我们恨爱交加,留恋而又渴望解脱。到末了,白头歌尽,万古沉灭,却愈发糊涂,于是有一代代的追问不休。生也有涯,世界不朽,答案总是联翩带着疑问,世事不外笼统于恨爱中打滚。 人活在自己的心事里。诸事纷披,都在心里,心事是人的定义的要素,心灵是存在的家园。心中有心事,便是对理解做出理解,用人性细细品尝人性,意味着我们彼此以心取暖,守候着世界。心灵即世界,心事即人事,人事组成了世事,世事中最要紧的是打理生死,逼着我们讨活法,要说法,求立法。于是,生死逸出了身体,藏于心中。由此,风雅颂焉,神俗隐焉,春辰秋雨生焉。 人,活在事中,归根结底,活在自己的心事里。 这册文字,载记了我的事,辗转其中的六件事;映照着我的心事,这二十年的心事。 它们让我活在这世上,歌哭于事,得失由心,快乐而忧伤,赞叹又怔忡,充实却凄惶。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这到底又算是个多大的事呢,朋友!? 许章润 2008年2月27日于无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