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精神及其他
作者在回顾北大教育史,思想史,学术史中,除了凸显史家的眼光,更期望引导读者走向历史深处,思考若干重大部题。在百年中国的叙事框中讨论北大的得失成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还涉及到如何进入历史、包括研究的策略与叙述的笔调。 -
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之外
为晚清画报打开一扇小窗,接晚清社会文化“地气” 以画报介入历史,以图像解说晚清, 现晚清画报灼灼其华, 读晚清生活万千风貌, 解画报掌故百般风情。 本书选择了《点石斋画报》以外的二十八种晚清画报,所选画报均遵循当年较为重要、存世较多、制作相对精美的三个原则,且每种画报配十到二十幅图像,通过二十则短文介绍二十八种晚清画报,为读者展现了晚清社会生活、教育文化、民俗礼仪的方方面面。这些徘徊于“娱乐”与“启蒙”之间的晚清画报,对于今人直接“触摸晚清”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也为我们了解晚清提供了一个难能可贵的视角。 -
大学小言
陈平原先生自2008年起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自此北大、港中大各教一学期,对两校乃至两地的高等教育情况,可谓有了得天独厚的观察视角。 《大学小言》这本小书,就是这一教育视角的洞若观火之作。作者“不想发展成为专著,就这么‘随便谈谈’,谈大学的功用,谈校史的力量,谈教授的职责,谈校长的眼光,谈课程的魅力,谈博士的培养,谈学科的建设,谈学生的志气,谈排名的困惑,谈改革的代价……想到哪,谈到哪,‘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三言两语道破天机,直指人心,兼及大视野与小感触,而且远超“校史专家”的眼界和趣味。 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大学小言”,文字短小精悍,都给人阅读快感;下编“大学评论”涉及宏观问题,视野开阔,让人能准确把握中国内地与香港两地的高等教育现状与问题。全书貌似是用比较方法,但更多以香港中文大学为镜像,立足与观照者,仍然在内地大学上,所以对内地读者更具现实启示。 -
漫卷诗书
-
当代中国人文观察
与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刊行的初版本相比,北大“增订版”的最大差异是,减少了《“五方杂处”说北京》与《“通俗小说”在中国》二文,增加了《“学术文”的研习与追摹》、《学术史视野中的“关键词”》、《重建“文学史”》、《中国大学改革,路在何方?》、《大学中文系的自我定位》、《校友与大学文化》等六文,另外,还有十六则议论当下的“学术随感录”。为何加一括号,以“续”相称?那是对于“八十年代”青春激情的呼应。1988年,我曾放下手头的研究,为《嘹望》周刊及《人民日报》撰写《关于“学术语法”》等六则“学术随感录”。这组短文,收入《学者的人间情怀》等书,在学界影响颇大。不同于昔日的一鼓作气,这回的写作,断断续续,只是表达了一介书生对于“当代中国学术”的持续关注。 -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
本书选择以清末民初三十年间的社会与文化为背景,通过对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代表的"晚清"与"五四"两代学人的文化理想、学术思路、治学方法以及文化心态的描述,展现中国现代学术转型的复杂性,揭示、发掘各种被压抑、被埋没的声音,挑战以"西学东渐"为代表的"现代化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