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叙事学
叙事学是在高潮迭起的文学批评中涌现出来的一门新型学科。《叙事学》为“文学理论批评建设丛书”中的一本,从叙述、故事、阅读这三方面阐述了叙事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问题。值得一提的是,“阅读”一章,将形式批评与意义阐释结合起来,强调文本的未完成性和可交流性,强调读者阅读过程中的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性。而这种从文本向读者的转移实际上是走出结构主义城堡的初步。此外,书中对情节完整性的诘问和提出的“过程论”人物理论等也是变革和拓展经典叙事学的尝试。 -
后现代历史叙事学
语境之地平线 当今,后现代文化几乎成为一种像阳光和空气一样不可躲避的以太,任何一个关心思想的人都无法不在它的普遍淹含之中。按照利奥塔、詹姆逊、哈桑等人的描述,后现代意味着宏大历史话语的合法性受到了普遍的怀疑、经验深度的弥平导致意义的隐蚀、形而上学的追寻下降到充满悖论的反讽。 在以总体性为鹄的的单数历史被质疑之后,建构一套“元历史”是否可能?当在一个只有拼凑模仿、欣喜若狂和自我毁灭的“景观社会”中,历史也必须遭遇淡灭的命运;在事实的数据整理、事件的情节编排之后去追寻历史性――即历史话语的深层结构,岂不是西西弗斯式的痛苦劳作?在形而上学自我降格,“反讽”呈现出话语自我消费与自我毁灭的悖论深渊的处境之中,怎样去诠释那个狡计百出、身位变幻的历史“真实”? 就是在这样一种语境地平线上,怀特的理论探索显示了一种伦理关怀和政治抱负:重构被怀疑论的魔眼穿成千疮百孔的“元历史”,在神话和科学之间寻觅作为历史话语深层结构的诗性,在审美(叙事形式)、认识(阐释策略)和伦理(意识形态)的多重观念构造活动之中、在文化语境和文本的互动中获取历史的“真实”。 就历史学事业而论,从19世纪第一个十年起,“历史问题”,即历史的真实与纯净受到了主观的污染,意义成为问题,这总是让思想家不胜苦恼。历史,和人文科学一样,无法摆脱19世纪自然语言的约束,以致历史的书写无一例外地被创造性阐释左右。这一时代的历史大师采用自己所偏爱的模式撰写历史,选择特定的世界观作为立场来评价自己撰写的故事。这样,历史大师们就在一个难以走出的困局之中不可自拔:历史不可能是严格的科学,也不是纯粹的艺术,既不是思想,也不是神话,那么,历史究竟是什么呢? 怀特通过对19世纪的欧洲展开历史想象,指出历史话语跌落到“反讽”,深刻地显布了启蒙时代以来的历史危机,也终结了19世纪的历史思维。那么,什么是“反讽”?反讽,是一种通过滥用语词来显示内在的裂变、荒唐和困局的修辞策略,其基本样式是在表面上用肯定的言辞含而不露地表示深层的否定意图。比如说,福柯的反讽在于,以“语言”为主角撰写一部断裂的历史――一部无人和无名的人文科学历史。渊源于19世纪的历史意识的危机,其最重要的表征是历史意识跌落到反讽之中。利奥・斯特劳斯警策地断言:“历史主义的顶峰就是虚无主义”。这与怀特的暗示几乎不谋而合,其中隐含着深长的意味――必须“拒绝这种反讽的视角,按照我们的意志从另一种反反讽的视角看待历史”。 超越这种反讽的历史观,海登・怀特在后现代语境地平线上设定了一种理想的精神风景…… -
叙事学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是一本饶富特色的叙事学概论,在力图概括“所有叙事,且仅仅是可能性的叙事”这一理论目标下,作者以简洁的篇幅,描述和解释了“叙事的机制及对其形式和功能过程有重大意义的诸因素”。全书行文简约,概念严谨,逻辑性强,引例丰富而典型,既是叙事学学科史上的名作,也是该学科入门的必读文献。全书分为五章。第一章“叙述”,阐述叙述交流中的各主体——叙述者、受述者及叙述过程中的各个变量概念,其中“受述者”概念是作者对于叙事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第二章“被叙”,阐述叙述内容的诸要素。第三章“叙事语法”,浓缩了作者另一部专著《故事的语法》的精华并加以优化,意在借鉴转换语法的思想,建构一套普遍的“叙事语法”。第四章“阅读叙事”,关注叙事的阅读过程中几个关键问题,对“元叙事信号”、“易读性”等概念的提出与阐释都极有新意。第五章“叙事性”,探讨叙事之根本问题——是什么使得一个叙事成为“叙事”。这个话题贯穿于作者的整个理论生涯,也启发了晚近的很多学者。 -
The Rhetoric of Fiction
The first edition of "The Rhetoric of Fiction" transformed the criticism of fiction and soon became a classic in the field.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texts in fiction courses, it is a standard reference point in advanced discussions of how fictional form works, how authors make novels accessible, and how readers recreate texts, and its concepts and terms--such as "the implied author," "the postulated reader," and "the unreliable narrator"--have become part of the standard critical lexicon. For this new edition, Wayne C. Booth has written an extensive Afterword in which he clarifies misunderstandings, corrects what he now views as errors, and sets forth his own recent thinking about the rhetoric of fiction. The other new feature is a Supplementary Bibliography, prepared by James Phelan in consultation with the author, which lists the important critical works of the past twenty years--two decades that Booth describes as "the richest in the history of the subject." -
The Narrative Discourse
-
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
本书对叙事理论进行了阐释,并将其应用于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对大众传媒的通俗形式的体验之中。全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性的,讨论的是各种叙事的本质;第二部分将叙事理论应用于人类发展和日常生活,这一部分的话题包括梦、童话、漫画、电视商业广告、通俗小说、广播剧、电影和交谈等。 阿瑟·阿萨·伯格的最新著作《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对叙事理论进行阐释,并将其应用于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对大众传媒的通俗形式的体验之中。今天,许多研究社会科学的专家都对叙事学及其能够提供的对人的深入了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部独一无二的著作在帮助读者理解叙事的同时,尽力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对叙事进行分析。本书第一部分对重要叙事理论和叙事技巧进行了研究。第四章的术语表列出了重要术语和概念的定义。第二部分对梦、童话、连环漫画、电视、小说、广播、电影和日常生活等叙事因素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思考。伯格在书中所使用的交谈形式和他对叙事技巧的具有启发性的应用,促使读者认识到叙事是如何对传媒以及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起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