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宋辽西夏金是多民族纷争和融合的时代。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此期间,中国人风俗的变化主要有四项。一是居室从席地跪坐转变为垂足而坐,引起礼仪和家具等一系列变化,女真人传入的炕在北方开始逐渐普及;二是在衣料方面开始了棉取代传统的丝麻的漫长过程;三是大量用石炭作为民用燃料;四是汉文的口语化,以及标准语开始由洛阳话向今北京话的漫长转变进程。当时宋朝的经济和文化居世界领先地位。城市的发展,市民即坊郭户的壮大,造就了文娱体育生活的丰富和活跃。说唱、杂剧、舞蹈、杂技、武术、相扑、足球、斗禽虫、双陆、骰子等,呈现了万花筒般的奇幻迷离。节日的多样化和节假日消费,至宋均盛。契丹人嗜食野味,而羊肉是宋宫肉食之尊。丝织品和绵冬服是常见衣装,而棉布和棉袍反而是稀珍物品。贵妇是乘牛车出行,而不是乘马车或驴车。 本书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书系之一种,利用大量文献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深入考察了宋、辽、西夏、金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涵盖饮食、服饰、交通、婚姻、宗教信仰等,是一部具有较高水平的社会生活史专著。 -
云缕心衣
本书跳开以往服饰史研究的樊篱,以极其独特的研究路径,在对中国古代内衣进行简要的纵向时段性历史梳理之后,着力对中国古代内衣进行了横向多元性点面剖析,其研究视域聚焦于中国古代内衣的文化、形制、赋彩、图腾、技艺和材质,对中国古代内衣的命名与称谓、传承脉象、文化特质、效能、设计、技法、制式、纹饰、色彩、审美、收藏、民俗等门类进行了专题的精当论述。该书运用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符号学、服饰学、艺术设计理论等多种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将自春秋以来的中国古代内衣历史文化及设计艺术铺陈得流光溢彩,美仑美奂,彰显出完全不同。 该书突破以往服饰史研究的樊篱,以极其独特的研究路径,在对中国古代内衣进行简要的纵向时段性历史梳理之后,着力对中国古代内衣进行了横向多元性点面剖析,其研究视域聚焦于中国古代内衣的文化、形制、赋彩、图腾、技艺和材质,对中国古代内衣的命名与称谓、传承脉象、文化特质、效能、设计、技法、制式、纹饰、色彩、审美、收藏、民俗等门类进行了专题的精当论述。 该书运用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符号学、服饰学、艺术设计理论等多种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将自春秋以来的中国古代内衣历史文化及设计艺术铺陈得流光溢彩,美轮美奂,彰显出完全不同于中国古代外衣严谨服制的一种浪漫隐秘图像。 此外,更吸引学界与艺术界眼球的是,该书汇集了大量作者与欧迪芬集团多年来收集的中国古代内衣文物图片,极其珍贵,基本都为首次面世。中国古代内衣历史文化及设计艺术作为长期被学界与艺术界所忽略的一个研究盲点,该书的出版具有重大的筚路蓝缕开创之功,其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与文物图片,必将引起学界与艺术界的震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改写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书中所涉的诸多中国古代内衣的历史文化因子与穿越时光而不老旧的鲜活设计元素对中国服装界乃至艺术界保持其民族性与世界性,也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 -
中国古代巫术
本书的特点在于,它对中国古代曾经盛行的典型的巫术(即被用于直接控制自然、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发展进程的那类巫术)作了一次全面的清理。具体说来,本书所涉及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为中国古地揭示了每一类巫术的总体特征和内在联系;对各种巫术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作了详细的考察;对一种巫术能够盛行的文化背景以及它对中国古代其他人文现象所产生的影响作了比较系统的说明…… -
四方五味
《四方五味:中国民间饮食文化散记》内容简介:“饮食”之重要乃在于每个人要想活着就必须吃饭。所以“饮食文化”可以说是人类文化中最最重要的一部分,人不是为了吃而活着,但人要想活着就必须吃。 这本小书中所收录的文章凡七十三篇都与饮食有关,而且是随记性的,大致是吃过什么而又有兴趣就记下来,竟成不薄的一本。 -
市井博物
《饭后茶余谈文化:市井博物》主要内容:中华文化传统悠久而丰富,宛如浩瀚的星空,许多文化传统的起源或神秘,或有趣,或充满传奇。“饭后茶余谈文化”丛书采撷了星空中的几颗璀璨之星,带你领略中华文明的智慧之光。 慈禧太后亲自监制的胭脂,是用什麽材料制成的?诸葛亮以“羽扇”指挥三军,那把 “羽扇”究竟是怎样的?人类在多久以前开始用牙签剔牙?最早出现的枕是角枕?最早的筷子是青铜制成的?最早的驿传是用甲骨文记载的?你知道王安石与走马灯的故事吗?…… 《饭后茶余谈文化:市井博物》介绍了枕头、伞、扇子、木屐、筷子、蜡烛、走马灯、胭脂、牙签、历法、邮驿、货币、度量衡等物事的源流和发展过程。 -
拈花
瓶中插花,盆中养石,虽是寻常供具,实关幽人性情。若非得趣,个中布置,何能生致。——明·陈继儒 插花、挂画二事,是诚好事者本身执役,岂可托之僮仆哉。——明·高濂 瓶花妥帖炉香定,觅我童心廿六年。——清·龚自珍 本书主要是介绍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以及花道。不同于市面上流行的花艺展示和技法,中国古代传统插花,又名“瓶花”,有着独特的传统和讲究,本书首次系统梳理了中国的插花理论和插花文化史,对插花艺术的源流和意趣,都有独到和详尽的阐发。 所谓花道,其主体并非花材或插花作品,而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创造。任何植物、 任何容器都可用来插花,任何人都可能漂亮地完成插花创作。 花道通过线条、颜色、形态和质感的和谐统一,以求达到“静、雅、美、真、和”的意境,首先是一种道意;目的在于逐步培养插花人的身心和谐,培养插花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日本花道先后产生了多种流派,每个流派虽各有千秋,但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当代插花也认为,插花是用心来塑造花型、用花型来传达心态的一门造型艺术,它通过对花卉的定格,表达一种意境,以体验生命的真实与灿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生遭遇插花,是极寻常事。寒舍中高矮方圆几件瓶罐,应时换季,插数枝银柳,一把野菊,不过随手摆布,顺眼即好,无所谓技艺,更惶论流派。就拈花入瓶这基本动作来看,随意插花以自娱,与任何顶尖的花艺、花道表演,并没有什么差别。差别只在于程式的有无。 插花的本旨,是各人按照自己的心意,重新安排花卉的形态与组合。人以万物之灵自居,惯欲令天下万物,皆为我所用。伟人以改造世界、改造他人世界观为己任;穷酸文人则只能改造些野草闲花,或曲折为盆景,或剪裁为瓶花。人心不同,性情各异,所爱非一,本来无所谓程式;然而正是程式的出现,完善、打破与重建,使插花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