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龙聊北京
用独特的方式探寻古都风物,传承人文风情,讲述有着3000余年建城史和857年建都史的北京的历史风貌。用独特的视角探访北京的人文古迹,巷陌民风,反映北京的传统文化、名家名店的日新月异。探寻老北京的人文精神,留住易逝的文化根脉。 -
蛋壳里的北京人
回溯北京城百年风雨变迁,追索城与人气脉精神关联。北京城就像蛋壳,是一个精致、优雅而易碎的存在,离开了这个壳,生存于其中的人将无所依附,有的人可以轻易地击碎它,有的人则把它看得高于生命。因此,王春元说:没有一个人伟大得过一座城。《蛋壳里的北京人 》通过样式雷、朱启钤、单士元、刘敦桢、梁思成、林徽因、罗哲文、王世襄等人,追寻历史的现场和细节,触摸北京城的内在的精神气质,试图重构城与人的精神气脉关联。 -
城市季风(修订本)
在初版《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修订本)的结尾,我曾写道:在世纪之交的风云变幻中,“京派和海派,依然是一个富有价值和魅力的义化主题吗?”今天看来,这的确已成挽歌。上海不是那个上海,北京也不是那个北京。这同样不再重要。生活仍在沸腾,新的一代正在新的城市创造属于他们的文化,在《站台》,在798厂,在超级女生,发出他们粗粝的肯春冥想和尖锐的“海豚音”。 -
金受申讲北京
金受申,曲艺史家,民间文艺家,民俗学家。原名金文佩、又作金文霈,字泽生,北京人,满族。生于满族镶黄旗家庭,六岁丧父,十岁丧母,家道衰落,由叔父抚养。他十七岁在北京市立第一中学读书时即为报刊撰稿,以稿酬弥补生活和购书之用。十九岁考入华北大学读书。二十一岁考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后改北京大学研究院)国学门研读,至二十五岁。从民国十五年(1926)起一直在北京从事教育工作,曾在十多所中学任教,还当过华北大学等高等学校的讲师。他还是名医汪逢春、赵树屏的弟子,兼任过华北国医学院教授。1953年经作家老舍介绍,调入北京市文联工作,直至病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金受申有《公孙龙子释》、《稷下派之研究》、《古今伪书考释》、《国故概要》、《中国纯文学史》、《北京话语汇》、《清代诗学概论》、《晚清两大平民诗家》、《仄韵楼诗话》等多部学术著作出版。他是博闻广见的“北京通”,熟知北京的掌故,对三教九流广为接触,尤其喜与中下层社会人士交往。对于清末民初北京的风俗事物、趣闻轶事、衣食住行、江湖百业、评书鼓曲等各个方面,他都有较深的考察研究,并用富于趣味的文字翔实地记录下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他就以“北京通”(或“北平通”)专栏在《立言画刊》、《一四七画报》等报刊上发表介绍北京生活的文章,计有二百多篇,一百多万字,其中包括《北平的俗曲》、《北平俗曲录》、《北平风俗曲》、《风俗曲谭》、《岔曲萃存》、《岔曲笺注》、《北平的评书》、《瞽人的艺术》等大量有关北京曲艺的文字,所记见闻都来自实地考察,是研究北京历史和曲艺民俗弥足珍贵的史料。 金受申对北京曲艺的研究评论,除在“北京通”栏目中多所涉及外,还在多种报刊上发表了许多专文,论述了评书、八角鼓、单弦牌子曲、岔曲、十不闲莲花落、相声、快书等曲种的起源和演变。其中1949年前发表的《清秋谈稗》、《凉宵梦忆》、《拉杂谈》等;1949年后发表的《老书馆见闻琐记》等都有较高的曲艺史料价值。他还一直注意收集曲艺唱本,所珍藏的二百多首岔曲曲本,也部分地在报刊上发表。 -
印象北京
《印象北京》内容简介:作为中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北京从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关于她的话题也是常谈常新。当代著名作家邱华栋从北京的场景与人群出发,以轻松幽默的笔调多层面、多角度地述写了一个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新北京人的北京印象和北京经历:大至一国之都的雄心,小至卑微者的美好愿望;飘渺如旧城的灵魂,实在如中产阶层的烦恼;辉煌的摩天大楼,平凡的市井民居……一一勾画着悠远的岁月痕迹、清晰的世间心声。他的印象肯定不是您的,但一定是真实而趣意迷离的,也一定会是每一个关注北京的人所期待的。 -
唱给北京的小情歌
《唱给北京的小情歌》是一本关于生活在北京的故事书,在《唱给北京的小情歌》中写了86个人的生活、奋斗、困惑……告诉所有读者纷繁芜杂是大城市的特征,一路向前的轨迹总有不可规避的烦乱相生相伴,而找不到自己却十有八九和内心相关——出发的时候,不要忘了带好心灵的风向标。 86个人,跟你谈谈生活的小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