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遗室诗话
《石遗室诗话(繁体竖排版)》内容简介:陈衍是清末同光体诗派的重要诗人和理论代表人之一。作为近代文学史的重要一环,同光诗派无论在创作或理论上都取得了可观的成就,有其研究的价值。 -
明诗话全编(全十册)
诗话发展到时代,形成了中国诗话发展史上继宋诗话之后的第二个高潮。不仅诗话数量多,而且涉及面广,前人论述的不少诗歌理论问题也有不同程度的向纵深拓展。这个时期原已单独成书的传世诗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着录四十种,《中国丛书综录》着录五十八种,当然都极不完僃。本书编纂时代诗话七百二十二家,其中便收录了原已单独成书的时代诗话一百二十余种。这个数字虽然也还不能说很完僃,但凡尽力所能及便可搜罗到的原本诗话,大致都已经过整理后编入本书。本卷收入新辑绿的明人散见诗话六百余万字,约占本卷全书的四分之三。六百作家原先无诗话辑本传世的诗论家,从此有了辑本;一百余家原先有诗话专着传世的诗论家,经补充辑录散见诗话后,其诗论著述更臻完僃。 -
珍本明诗话五种
明人诗话近年来深受学术界重视,汇编整理,成绩显着,但仍有缺憾。本书收录明人诗话五种,其中雷燮《南毂诗话》、季汝虞《古今诗话》、浮白斋主人《诗话》俱是孤本,度藏海外,为各种诗话丛编所未收,乃令人第一次整理;朱奠培《松石轩诗话》虽有点校本,但所据为残缺的成忆刊本,本书所据乃是成化刊全本;谢肇淛《小草斋诗话》五卷,明刊本仅存三卷,且藏在海外,此前整理本均未能据以校勘,本书则据明刊本及日本钞本整理。 -
今传是楼诗话
目录 本书说明 [一]何振岱诗中警句/1 [二]何振岱咏杭州诗/1 [三]龚自珍折节敬老/2 [四]周馥以诗受知/2 [五]翁同龢诗记戊戌间事/3 [六]康有为咏须磨诗/4 [七]康有为咏元祏党籍碑/5 [八]清友园探梅诗/5 [九]古今咏睡诗/6 [一○]袁大化咏长安旧城/7 [一一]宋至《寄示园丁》诗/7 [一二]张丙著述自娱/8 [一三]张丙怀友人诗/8 [一四]张丙王城为文字交/9 [一五]王耒诗中独到语/10 [一六]刘铭传诗饶有襟抱/10 [一七]刘铭传轶诗/11 [一八]弈棋高手/12 [一九]谭嗣同论艺诗/12 [二O]谭嗣同诗中佳句/13 [二一]袁世凯《戊戌大事记》/13 [二二]王人文赵熙相交至深/14 [二三]蜀中诗杰赵熙/14 [二四]中华校中诸诗友/15 [二五]残暑诗/16 [二六]俞樾诗隐寓近事/16 [二七]乩诗预言/16 [二八]李慈铭自矜其诗/17 [二九]李慈铭清鲠/18 [三○]郑孝胥早眠早起/19 [三一]金农诗集付女收藏/19 [三二]打茶围/20 [三三]程恩泽开清代诗体变局/20 [三四]程恩泽题画诗/21 [三五]学诗宜穷经/21 [三六]周学熙隐居/22 [三七]周学熙寝馈陆游诗/22 [三八]题帖诗句/22 [三九]王懿荣请续修四库/23 [四○]通州三先生联句诗/23 [四一]田延年诗/24 [四二]杨庶堪吟讽自娱/25 [四三]奚侗诗近陈三立/26 [四四]诗词并见之句/26 [四五]龚自珍推崇姚学填/27 [四六]姚学填僦居水月庵/27 [四七]咏吴伟业诗/28 [四八]林旭取径涩僻/28 [四九]善用火字/29 [五○]海内外痛悼王国维/29 [五一]陈宝琛诗误为李商隐诗/30 [五二]中州奇士秦树声/31 [五三]秦树声诗中傲兀之气/31 [五四]周善培诗作独到语/32 [五五]周善培游历诗/32 [五六]郑孝胥挽江标/33 [五七]诗讽误姓/33 [五八]唐继尧诗有生气/34 [五九]白话入诗/35 [六○]欧阳修表彰好句/35 [六一]摆伦为西方温李/35 [六二]何震彝能作宋诗/36 [六三]善用幼安故事/37 [六四]潘存为时论所推/37 [六五]咏陶然亭/38 [六六]工于写景/38 [六七]简朝亮人品高厉/39 [六八]日人诗有佳句/40 [六九]元明人绝句/40 [七○]光云锦诗诣遥深/41 [七一]梁鼎芬拜陈宝箴墓/42 [七二]陈三立忆父诗/43 [七三]陈三立诗境流变/43 [七四]许行学派/44 [七五]宝廷娶船妓/45 [七六]宝廷沉酣山水/46 [七七]宝廷诗中佳句/46 [七八]宝廷古体长篇/47 [七九]伤寿富兄弟/47 [八○]姚永概酬答诗/48 [八一]王闽运暮年入馆阁/49 [八二]张之洞都下诸作/49 [八三]咏物诗有言外味/50 [八四)张之洞人诗俱老/51 [八五]张之洞寿徐荫轩诗/51 [八六]张之洞重九诗/52 [八七]张之洞题村居图诗/53 [八八]张之洞山游诗/53 [八九]寿富遗诗/54 [九○]张锡銮武人能诗/54 [九一]王蔡二家世交/55 [九二]王国维诗一洗凡响/56 [九三)陈王投分/57 [九四]陈昭常诗语沉痛/57 [九五]陈昭常好贤若渴/58 [九六]胡璧城素负诗名/59 [九七)挽张其键/59 [九八]清初诗人绝句/61 (九九]三蜀人诗/61 [一0○]胡思敬出京还乡/62 [一0一]胡思敬别书贾诗/63 [一0二]潘鱼江豆腐/64 [一0三]玉延/64 [一0四]陶菜/65 [一0五]闽中两林/65 [一0六]林长民联语/66 [一0七)林长民题像诗/67 [一0八]心折陈衍/67 [一0九]陈王文字因缘/68 [一一○]陈衍为时贤推重/68 [一一一]陈衍白话诗/69 [一一二]张元奇赠诗/70 [一一三]张元奇《自笑》诗/70 [一一四]赠宋伯鲁诗/71 [一一五]宋伯鲁杂兴诗/72 [一一六]日本风光诗/73 [一一七]于右任诗忧战乱/74 [一一八]于右任欧游诗/74 [一一九]夏继泉诗多感愤/75 [一二○]张士珩咏劳山/76 [一二一]李经羲自挽诗/77 [一二二]婆韵诗/78 [一二三]李家煌年少清才/79 [一二四]徐树铮寄赠诗/79 [一二五]徐树铮对月诗/80 [一二六]徐树铮读书诗/81 [一二七]徐树铮折节敬士/82 [一二八]徐树铮横槊赋诗意气/83 [一二九]挽徐树铮联/83 [一三○]诗纪徐树铮收复外蒙/84 [一三一]徐树铮词作/85 [一三二]宗弟王九龄/85 [一三三]东游杂诗/88 [一三四]咏秦皇焚书/88 [一三五]项羽、汉武之过甚于秦皇/89 [一三六]诗句偶合/89 [一三七]陈懋鼎诗中有故事/90 [一三八]陈懋鼎杭州杂诗/91 [一三九]北戴河作诗/91 [一四○]诗咏闲逸/92 [一四一]不食人间烟火之诗/93 [一四二]顾云郑孝胥交期甚笃/93 [一四三]郑孝胥哭顾云/94 [一四四]上书谒当政/94 [一四五]以诗谐讽/95 [一四六]今古诗句颉颃/95 [一四七]咏樟诗/96 [一四八]陈三立咏樟诗/97 [一四九]古今三绝/97 [一五○]合肥乡贤/99 [一五一]二十字道出东坡一生/99 [一五二]黄景仁人穷诗工/100 [一五三]汤山温泉/100 [一五四)范成大杨万里诗境间同/101 [一五五]李慈铭评范杨/101 [一五六]“乾忙”入诗/102 [一五七]咏蚊诗/102 [一五八]范仲淹题壁咏蚊/103 [一五九]苍蝇之害/103 [一六○]高产诗人/104 [一六一]兴到之作/104 [一六二]郑孝胥诸楼居/104 [一六三]服膺江浞诗/106 [一六四]七夕诗/107 [一六五]管世铭耻于标榜声气/107 [一六六]管世铭论诗/108 [一六七]黎简诗画兼工/108 (一六八]黎简自道作诗甘苦/109 [一六九]黎简文如其诗/109 [一七○]意似气异/110 [一七一]王安石诗中本事/110 [一七二]纪钜维诗法盛唐/11l [一七三]张之洞辑《思旧集》/112 [一七四]张之洞集外诗/112 [一七五]邓镕寄赠诗/113 [一七六]松寥诗自有可传/113 [一七七]七夕诗/114 [一七八]冯煦寿高体健/115 [一七九]冯煦壮年诗多愁苦/115 [一八○]冯煦绝句/116 -
驼庵诗话
《驼庵诗话》是叶嘉莹教授根据40年代在辅仁大学听顾随讲课的笔记整理而出,初节选刊发在《河北大学学报》(1984年)上,后编入《顾随文集》,同时其增补部分也在《河北大学学报》(1986年)刊登。《驼庵诗话》采用中国古代的诗话体,即,其通常不以系统严密的理论分析见长,而代之以三言五语为一则发表对创作和艺术规律等问题直接性的感受与意见;这些特点都在《驼庵诗话》中得到了体现。《驼庵诗话》分为总论和分论两大部分,每部分又分若干章节。总论中涉及写诗、内容、技巧、评论、欣赏、生活、为人等诸多方面;《分论》中从评议《诗经》、《离骚》开始,着重论说唐诗宋词兼及近人之作。涉及方面颇广,从中系统归纳作者的诗歌思想与理论似有难度。如书中对于“诗心”的强调、对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对王国维“境界说”的发展,近年来也都为学界关注;尤其一段段诗话文字妙论层出,许多判断都来自作者对诗歌的强烈感受力,会给读者以很好的启发。这也是我们重点推介本书的原因所在。 本次《驼庵诗话》在三联重版,顾之京、高献红两位学者对其进行了精心的修订,改正了原版大量的错误,这使得本书的面貌大大区别于过去各种通行的《驼庵诗话》版本,应能达到后出转精的效果。她们又不厌其烦地做了很多普及性的注释工作,为的都是让更多普通读者能够更好地阅读顾随、阅读《驼庵诗话》。叶嘉莹教授在书后做了“附记”,对自己与这本书的关系做了说明,由此也可见老一代学人对待师长和学问的情谊与态度。 -
随园诗话
本书是清代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其体制为分条排列,每条或述一评’或记一事,或采一诗(或数诗),乃随笔式。本书的编撰,旨在倡导性灵说诗论,以反对乾隆诗坛流行的沈德潜格调说与翁方纲以考据为诗的风气.本书于作者辞官后开始编撰,正编成书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由毕沅等资助付梓。补遗则写至作者病故为止,成书于嘉庆年间。 本书主要价值在于其所阐述的性灵说诗论。其涵义是从创作的主观条件出发,强调创作主体必须具备真情、个性、诗才三方面要素。性灵说的真情论主张:一、真情乃诗人创作的首要条件,所谓“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卷三),“赤子之心”即性灵、真情。二、真情是诗歌所表现的主要内容,所谓“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卷五)。三、以真情感人是诗的主要审美功能,所谓“圣人称:‘诗可以兴’,以其最易感人也”(卷十),此论乃针砭沈德潜的“诗教”说。性灵说的个性论主张:一、诗人须具个性,故称“作诗,不可以无我”,“有人无我,是傀儡也”。(卷十)“我”即独具的个性。二、艺术创作须有独创性,既不圊干古人,亦不盲从流俗,“要之,以出新意、去陈言为第一着.”(卷六)三、反拟古、反格调:“明七子论诗,蔽于古而不知今”(卷三),“专唱宫商大调,易生乙厌”(卷四),此说亦批判了明七子的后继者沈德潜。性灵说的诗才论主张:一、诗人创作须具备特殊才能。“性灵”的本义即指人灵智的本性,故亦称灵性。袁枚论诗则有“笔性灵”、“笔性笨”之分。(见《补遗》卷二)“笔性灵”则有诗才,乃针对翁方纲以考据为诗而发的:“经学渊深,而诗多涩闷,所谓学人之诗,读之令人不欢。”(卷四)二、诗人创作时产生灵感现象。首先,灵感降临时诗人处于艺术思维的高潮,“兴会所至,容易成篇”(卷二)。其次,灵感持续时间甚短,不易把握,当“兴会已过”,化“千万力气”亦不易再得。(见卷三)最后,灵感的偶然性与必要性相统一。书中引唐诗喻之: “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卷二)三、艺术表现须自然天成,因此推重“天赖最妙”(《补遗》卷五);即使对素材提炼加工亦须不露斧凿痕迹。四、诗歌形象要生动、灵活、有趣。书申引证杨万里语“风趣专写性灵”(卷一),又一再标举“生气”、“生趣”(《补遗》卷三),旨在倡导以生动风趣的形象抒写性灵。本书的精华在于“话”,而基础却在于“诗”,故书中采录了大量印证诗论的作品,不拘时代、流派,不拘作者身份、性别,尤可称道者是闺秀之什颇多。本书亦有不少诗坛掌故,诗歌本事、诗人轶事的记载,虽不无庸俗之处,但可见乾隆文化状况的一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