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域求法记
一九九八年八月的一天,我们来到美国洛杉矶郊外一所宅子,拜访隐居在此的邢肃芝老人。在此之前,我们早就听说这位老人精通汉藏佛教,是一位修道有成的高人,一生充满了神奇不凡的经历。这便是此书的缘起。 邢肃芝老人虽年过八旬,但身体康健,思维敏捷,记忆十分惊人。我们初次的交谈从邢老在西藏的经历开始。讲到半个多世纪前的往事,老人家取出了一本厚厚的照相册,他告诉我们,这里面的照片全部是他自己所拍摄的,记录着自一九三七年从他进入西藏开始,入藏沿途的所见所闻,以及在西藏十三年的求法和探险中所遭遇的各种人物。相册的封面已然退色,翻开它,一帧帧微微发黄的黑白照片按照年代的顺序排列着。从这些照片,邢老向我们展开了他多姿多彩的一生,道出一段段传奇的经历。 邢老的经历所涵盖的时空广阔,人物众多,尤其是涉及到佛学及藏传密教的部分,需要参证大量的文献,才能达到真实的复原当时佛教活动的历史面貌的目的。往往为了一项细节的查证,要经过洛杉矾-北京之间横跨太平洋的数次联络,三年内点点滴滴的工作持续不断,直至各项因缘具足,方才功德圆满,使这部口述自传得以问世。我们希望这本书能为近代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一份真实可靠的历史记录。这也是邢肃兰老人的心愿。 -
我的抗战2
如果《我的抗战I》是前哨、序曲 那么《我的抗战Ⅱ 》就是更艰苦卓绝的战争史实、更加残酷而警醒的历史记忆 口述者身份更广泛 增加了更多平明受害者口述,并且增加了侵华日本士兵的口述,从他们的视角,讲述战争的惨烈、悲壮和残酷,更全面地反思战争。 内容描述更深入 深入细化《我的抗战I》中涉及的部分战役,完整呈现中国远征军的故事,亲身经历731部队的幸存者为你讲述那段令人毛骨悚然的真实。 战争场面更宏大 10大经典战役一一呈现,全景展现中国正面抗战史,细节更加丰富,人物也更加立体。 战争反思更多元 《我的抗战II》将更多的反思战争,有讲述中国老百姓在战争中的体验,有讲述日军暴力受害者的人生经历,有从日本军人的战争经历上,对过往经历的反思。 -
我们曾历经沧桑
★他们的故事,诉说着20世纪中国的心事 ★ 受访人:灰娃 何方 贺延光 李大同 杨乐 本书是一部口述实录,五位受访者亲历的岁月衔接起来,大体就是过去一百年中国人挣扎与奋斗的历史。 灰娃用诗意的语言,讲述了她颠沛流离的人生旅途,包括淳朴的农村习俗,灿烂的民间文化,摩登的延安日常生活,以及画家张仃不羁的个性和坎坷的艺术生涯。 中共党史与国际问题专家何方是一位“老革命”,主要介绍了他在延安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我们对那块“革命圣地”有真切的认识。 贺延光诉说了他参与“四五运动”、遭遇牢狱之灾到冤案平反,到成为著名新闻摄影记者的曲折历程,我们分明感受到浓烈的历史气息,跟随他一起,为粉碎“四人帮”而癫狂得上牙打着下牙。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创刊编辑李大同回顾了他在动荡年月“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经历,以及他在内蒙古草原艰苦而充满挑战与乐趣的知青生活。 数学家、中科院院士杨乐介绍了改革开放前后国内数学界的状况,从中可以管窥一代学人的生活与工作。 -
我的抗战
崔永元自筹巨资拍摄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我的抗战》,于11月15日在全国84家电视台同步播出,同名图书《我的抗战》震撼上市! 本书呈现了纪录片的原貌,展现了历史画面的原生态魅力,同时逾越了电视表现“不可为”的边界,还原了编导们深为憾惜地割舍的精彩内容,在电视初编的大量资料基础上,做了颇有历史深度的延伸。 全书由300位抗战老兵真情讲述,由一个个独立的抗战故事组成。首次将战俘、伪军作为历史正面叙述的主角;重新为中国空军、文艺抗战者、情报工作者、修路民夫、知识分子等找到了合理的历史位置;描述了抗战过程中的爱情、友情、亲情;呈现了正面战场的22次重大战役,以及敌后战场的几次辉煌战斗,包括百团大战、松山之战、平型关战役等。 震撼再现战争画面 通过这些普通亲历者的细节讲述,还原最真实的抗战八年,纠正一直被误读的历史,表达战争中丰富的人性。 该书被称为“首次披露掩埋半个多世纪的抗战真相”、“历史教科书上不可能有的传奇”! -
农民何谓
《农民何谓》是作者的还愿之书,他单纯地希望为年满60岁的父母整理一些记忆,也希望这历史大树的一叶能让现代人设身处地的理解:何谓农村,何谓农民。书稿源于作者与父母的一场绵长而深入的对话。这场对话从1950年代谈至2012年,跨越近60年;作者将这60年分成“天·人”、“公·私”、“国·家”、“今·昔”4个时期,集中于一个村庄和家庭吃穿住用行、婚丧嫁娶等最切身的话题,展现农民每个时段的经历及思索。它或许很私人,但又不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它看似是个人的,实则是时代的,它不经意间展现了最底层农民近60年间与社会的大互动——有时代车轮之于个人滚滚而来的印迹,又有历史大背景下因地而异的逆差和诙谐。你或许也会惊讶于,农民那看似愚钝、木讷的脑袋中藏着怎样惊人的智慧和幽默。对于走出村庄,进而融入现代生活的一代人来说,故乡是再也回不去的地方。作者笔下的北司徒村,对于我们来说,其实是一样的村庄——所有人的故乡。作者讲述的陈年旧事,也拼凑和慰藉了我们记忆碎片中的故乡、故人、故事。 -
上学记
历史的吊诡往往让人哭笑不得。在一个时代巨变,政局动荡,外族入侵,战火频仍,物质生活极其匮乏,连生命安全都不能保证的环境里,从小学至中学,至大学,少年和青年时代的何兆武所感受到的,非但不是恐慌、忧虑、不安,恰恰相反,是幸福。而在今天的学校里,在一个安定、富足、物质条件极大提高的环境中,莘莘学子们恐怕很难体会到幸福的感觉。当代学校教育的失败,早已不是新鲜话题。学校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政治和教育之间,教育和社会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何兆武通过他的回忆,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追问,促使我们再度面对国民教育这个无比重大的话题。当然,这本书的价值远远不止是对教育的追问,它所触发的感受和思考,必将发生长期的影响和讨论。 口述历史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薄薄的一册《上学记》更是2006年读书界的一个亮点。超然与淡定让年逾八十的何先生获得了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这份自由让几乎见证了整个中国二十世纪历史的他在追忆过去的时候,充分地保持了一个历史学家的本真与哲学家的睿智。可以说,《上学记》是上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的一页剪影,可其中又缠绕着口述者对后半叶历史的深切反思。其中个别的记忆或有偏差,但是并不影响何先生对于过去那个时代整体精神的准确理解和表达。追求自由却拒绝虚无,捍卫真实却并不偏执,追忆过去并不造神和美化,反思现实又烙印着历史的启示,何先生的为人、为学都令人钦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