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潮語學習字卡2
《香港潮語學習字卡—第二輯》,收錄了香港最新、最流行的潮流用語。「潮語卡」圖文並茂、中英對照、並附有粵語拼音及例句,絕對是大家學習潮語的良伴。第二輯除了隨卡附上《潮語學習手冊》乙本外,還備有一副 “安樂棋”,讓你寓學習於遊戲,以輕鬆的方式感受香港年青一代的語言文化。 -
單身看II
Travelling could be about ‘being present’; at times, it could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being present’ – it could be an imaginary act for a beautiful, unseen place. On an ordinary day it could also become a wonderful part of our memory, taking us to somewhere far away … an afternoon … a section of the road … or a strip of cloud. Odd One In II: Invisible Travel is a collection of Pak’s art documentation about ‘getting lost’ in an unfamiliar place and ‘seeing from his inner eye’ during his traveling in Italy, New York, Korea, Tokyo, Malaysia and China. 這是白雙全的另類旅行記錄。他走地圖裡看不到的路,他到中國找一個台灣,他要求自己在陌生地方不斷迷路,他甚至全程蒙著眼睛扮失明人去旅行……,一切一切,都在某次歐洲旅行途中所有行李被偷開始;沒有了相機,沒有了記錄工具,一切又回到最原始,反省旅行途中應該做的事。 這是一本圖文城市的記錄,書中大部分作品都在意大利、紐約、韓國、東京、馬來西亞,和中國等地完成。當中有 「與旅人談旅行」部分,分享嘉賓包括歐陽應霽、馬傑偉、潘國靈、陳寧,和朱凱迪。 -
中通外直:文化篇
本書是著名評論家詹德隆的文化政治評論集,繼〈文化篇〉〈文明篇〉〈文禮篇〉〈文思篇〉之後,再接再厲之作。書名《中通外直》,典出自周敦頤,以之為書名,作者說:「因為本人是先有中國文化為基礎,然後再受外國文化薰陶,有中通外植之意。我們中國人做事,重暗中打通人脈關係,和外國人直言直語明刀明槍也是文化上的主要分別,既然語可帶雙關,自然也無不可。 -
女聲喧嘩:媒介與文化閱讀
-
香港的憂鬱
七子之歌 / 聞一多 1 略談香港 / 魯迅 3 再談香港 / 魯迅 11 香港或九龍 / 巴金 19 香港的文藝 / 吳灞陵 23 桂枝香,香港紀游 / 田漢 29 香港 / 王志成 31 香港 / 巴金 35 香港與九龍 / 張若谷 39 香港小記 / 友生 47 南遊雜憶 / 胡適 55 香港 / 培淞 63 胡適之先生南來與香港文學 / 鄭德能 69 香港一瞥 / 二難 75 香港所見 / 杜重遠 79 香港防務與中國人的關係 / 江公懷 81 詩五首 / 郭沫若 85 英帝國的前哨:香港 / 穆時英 87 '八一三'在香港 / 馬國亮 97 建立新文化中心 / 了了 101 時局動亂中的香港 / 黃若耶 103 歷史的敎訓與我們的工作--鄭振鐸先生在'八一三'紀念會中的演講 109 上海寫給香港--孤島通訊 / 楊剛 113 關於香港的文化人 / 岑橋 117 香港冒險家的樂園 / 周鋼鳴 121 香港的憂鬱 / 適夷 125 木棉花 / 楊朔 127 一年來的香港敎育及其展望 / 許地山 133 上海人眼中的香港 / 陸丹林 143 香港想像記 / 老向 149 米的故事 / 溫功義 151 寄懷上海 / 屠仰慈 157 香港竹枝詞 / 王禮錫 161 後街 / 袁水拍 163 對於港大的意見 / 陸丹林 169 門前雪總得掃掃--給旅港的文藝朋友們 / 蕭乾 171 續談香港 / 陸丹林 175 香港閒眼 / 錫金 181 可厭的都市 / 文兪 191 我從上海回來了(續) / 柳存仁 199 香港半年 / 楊彥歧 207 深水埗之戀 / 胡春冰 213 到香港的那一天 / 李廉俊 217 歐戰變動中的香港 / 屠仰慈 221 香港中秋之夜 / 加因 231 給'香港學生'--給殖民地根下的一羣之一 / 彭耀芬 233 百年來的第一聲砲 / 加因 237 太平洋序詩--動員起來,香港! / 徐遲 239 附錄:國父於香港大學演講紀略 -
哈哈镜
内容简介: 《哈哈镜》探讨了1880至1930年代这一动荡历史时期,中国市民主体在与新兴视觉文化的相互碰撞中,观看自身的多重而复杂的方式。书中广泛涉及了印刷术、摄影、广告、电影与戏曲表演等一系列媒体和视觉形式。市民积极投入并享受这些视觉文化,而它们皆为主体对空洞的现代性 许诺——由新兴、刺激与时尚等抽象和短暂的观念组成——之欲望所大力驱动。 作者详述并分析了各种视觉再现,强调了它们之间的复杂互动。由此证明视觉现代性并非独立的文化现象的结合,而是一个颇为紧密的社会文化话语,影响了文化的差异与典型之所在。 本书首先对十九世纪末兴起的印刷文化做了总括性的历史描述和理论探讨,并检视了现代性对于探究“真实”的迷恋。接下来的章节讨论了新兴视觉文化中的女性身体形象,视觉文化展开与展示的娱乐场所,都市人与新兴现实主义的相互妥协,而对各种形象的生产和接受间的动力学关系则成为了贯穿全书的主题。 如作者所示,现代性通过奇观向中国人展现。尽管奇观纷至沓来,俘获着现代的主体,但却无法完全驯服或限制那些投身其中的人们。作者特别指出,他们在崭新而现代的自我认同尝试之中,参与和表演着这一稍纵即逝的视觉文化。这里讨论的中国视觉文化是高度竞争性的,在持续的流动和变化中,呈现出对现代主体的全新理解:他面临的不仅是过去的消逝,而且是未来的歧路。中国的现代视觉文化揭示出主体及其环境的激烈碰撞和相互渗透中,现代性的不断更新。 权威推荐: 彭丽君的著作对“视觉”做了细致的历史化考察。她并未把观看当作天然之事,而是充满睿智地将视觉作为一种现代现象,并拓展和转换成凝视与观看的本土文化塑型。本书中,理论性与经验感协调缜密,趣味盎然,洞见迭出,提供了对现代中国视觉文化的杰出观察。 ——纽约大学 瑞贝卡•卡尔 彭教授处理了现代中国研究中最令人兴奋的领域之一——视觉现代性。在奇观的政治学中,她通过中国人的万花筒与现代视觉装置的相遇,展开了从新奇话语到媒体技术、再生产等诸多面向的讨论。《哈哈镜》是一项中国人在现代历史关键时刻如何看与被看的迷人的研究。 ——哈佛大学东亚系 王德威 作为中国视觉现代性的“观察者”,彭丽君在《哈哈镜》一书中不仅呈现了各类视觉样式构造的都市文化奇观;而且揭示出诸种观看欲望形塑的“视觉无意识”。正是上述两方面的相互生产,彼此运作,如“魔术”与“摩登”,似真似幻,亦真亦幻,于真假难辨间,决定了观看的主体何时“凝神关注”,何时“视而不见”……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罗岗 晚清报刊,月份牌女郎,摄影术,慈禧,西洋镜,梅兰芳,戏院,妓女,电影,上海,戏曲,魔术,《哈哈镜》几乎收纳了有关中国视觉文化的所有关键词,但此书的成就不光在媒介覆盖和知识场域的辽阔,还在历史纵深和细节考察上示范了中国经验和现代性理论的交锋和撕扯。这确乎是饱含温度和强度的研究著作,我们在彭丽君的写作中感受到真正的理论活力,一种从微观政治回望过去和眺望未来的激情。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 毛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