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日部屋
本書匯集了人氣博客“知日部屋”最精彩的文章。 吳偉明深入淺出地為大家解讀繽紛多姿的日本文化現象背後的來龍去脈。 文章既富學理探討,也不乏生鬼有趣的筆調,有助我們進一步認識日本。 -
唔該,埋單﹗
在九七倒數的日子�,我們聽到很多不同版本的香港故事:聽不順耳、看不順眼的不少。面對這樣的局面,我們覺得回應的方法只有一套──就是參與編寫不同的香港故事。只有這樣做,才可以凸顯香港故事並非只有一套說法。究竟哪一套最為受落?這不是最重要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人人講故,人人駁故。 呂大樂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香港人和一個社會學家,他亦願意加入戰圈:從香港人的角度出發,嘗試探討「香港故事」是如何建構出來的。這本集子的文章,都是從作者主觀出發:因為我們必須承認,個人經歷與對歷史發展的理解是緊密關連的。已經有太多假裝客觀、但言論一式一樣的所謂正統說法在後過渡期出現:但卻太少聲音能真正反映出香港人對香港的感覺。也許是基於這份情懷,呂大樂嘗試重塑個人版本的香港故事「唔該,埋單!」。不理政治上是否正確,繼續講出我們對香港的感覺。 -
書寫城市
書寫歷史,有人認為沉重,有人認為有趣。書寫文化與身份並不是說歷史是經驗的傳承、時代的對照,而是因為在這年代變化快速、空間急轉,書寫,賦與人一種安慰、一種創造,和一種小我的可能性。 「香港」是一個地域名稱,是地圖上的一點;「香港人」、「香港歷史」、「香港身份」卻是矛盾複疊、眾說紛紜,令這小島吸引了更多的注目,也突顯了有關這片土地的論述多樣性。一如書寫,本書編輯的過程同樣須要自我檢討及自我反思。身份與文化在不斷衍生再衍生,香港歷史亦然。 殖民歷史和中國政治成為香港與其他文化進行對話的重要契機。我們的願望只是通過閱讀、書寫和發聲,立足於小歷史、小空間和小文化,抗衡任何一種文化和身份的一體化。 -
香港方物志
《香港方物志》的文章记述的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香港风物。叶灵凤表示这不是纯粹的科学小品文,也不是文艺散文,而是一种尝试,将香港的鸟兽虫鱼和若干掌故风俗,运用自然科学知识和民俗学知识,将它们与祖国方面和这有关的种种配合起来,这里面有科学也有传说,用散文随笔的形式写成。 -
東宮西宮
漫畫以進念的「東宮西宮」劇場作為文本。 用大家知道的政治人物作主角, 作出一場消滅香港生死對決。 -
香港彈起系列----陸上公共交通
有的你喜歡大聲喊「街口有落」、有的你愛從上層巴士往外看,有的你愛以永不塞車的鐵路過海,有的你喜歡電車使你慢下來…… 也有些你喜歡以上種種的交通工具,為我們提供了方便的生活,如果是這樣,你一定會喜歡這本書。 繼《中國彈起》後,劉斯傑的用心回歸香港,不再抬頭看天上建築,他的視點落在總是車水馬龍的香港交通 。 交通工具的發展和轉變其實側寫了城市歷史,更改變了市民的生活模式。每天乘搭著熟悉的電車、小巴、的士、 巴士、港鐵或纜車, 我們或許忽略了它們的特點和角色,徐徐翻開輕巧的紙雕,阿傑將引領你逐一細看它們的型號、外貌、內部及前身後事,提醒我們它們的重要性,如何串連起城市和城市人,為香港的繁榮服務 。 無論你是車迷與否,都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