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當下懷舊
「文化保育」的出現,是現代社會發展的結果,但絕不是「時移世易」那樣簡單,當中包括政治角力、政治經濟變動、社會及文化變革運動等。換言之,「當下」的變化影響著我們如何面對「過去」,不論是集體記憶、保存歷史建築,以及保護社區文化。 近年,我們可以看到在香港,以至中國與全球,「當下」正發生的一些變動,令我們與「過去」之間,出現了新的關係。本書勾劃文化保育在現代西方及中國的演變軌跡,分析「世界文化遺產」制度在中國實施的情況,並從天星碼頭及皇后碼頭等保育運動經驗,以及市區重建策略的轉變,探討身份認同與香港的保育制度。 -
Hong Kong
-
文化起義
西九龍文誤藝術區發展計劃、 中區警署古蹟再發展、 反對維港填海, 一班人吵吵鬧鬧, 他們究竟吵甚麼? 原來是在吵鬧中去探索 香港的身份、香港的價值; 本應在1984年出發的探索旅程, 終在2004年起步, 遲了足足20年, 希望還不算太晚吧! -
詞中物
每個人對流行曲都有不同要求,有人聽歌時會以旋律為先,有人則會先留意歌詞。究竟歌詞在流行曲中重要嗎?流行歌詞是文學作品嗎?可以像林夕所說般放進教科書嗎? 多年來致力研究香港流行歌詞,曾出版《香港流行歌詞研究──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 (香港三聯,1999)的朱耀偉贊同流行歌詞可以是好的文學作品,但他認為流行歌詞如要在文學史上佔一席位,最重要還是在既存機制中作相關研究。 在新作《詞中物:香港流行歌詞探賞》中,朱耀偉按歷史、填詞人、文本分析、社科等不同角度闡釋香港流行歌詞,以多元化的知識引導讀者立體地捉摸「香港流行歌詞」的輪廓,也對香港詞壇的現象作出分析。作者帶出了多個有趣的主題,作者帶出了多個有趣的主題,包括詞人對歌詞究竟有多少主導權、對追星族的探討、論填詞人的文字實驗、卡拉OK對樂壇的影響、流行曲的廣告功能、自虐式情歌流行等等,可供大家繼續討論。 本書不僅適合一般樂迷,同時也適合中學師生作輔助參考和討論。 -
嗅覺記憶:我的七十年代
從催淚彈味、污水味、公廁及汗臭味,重現一幕幕為社會公義而抗爭的歷程,足與新一浪社會運動共勉。 -
全面都市化的社會
香港吞下一顆「五十年不變」的定心丸,走進後九七年代,不知道資本主義是一種不可以停下來的體制。馬國明從理論的高度,指出全面都市化,不斷粉飾城市面貌,是香港夢遊般走進重大轉變過程的對策,平凡但深入民心的事物要讓路給各種新奇和響噹噹的事物。普羅大眾在日常生活中活出來的文化,必定佈滿各種跟權力周旋和反抗壓制的印記,因此要從文化的層次剔除,否則跟消閒享樂的生活型態格格不入。馬國明要香港人告別繁華夢,把目光從璀璨奪目的事物轉到社會上正面臨雙重邊緣化的人的困境。爭取保留「喜帖街」以至天星碼頭鐘樓的意義不在於這些事物的價值,而在於這些事物的平凡。保留平凡的事物是要留下標記,說明大多數人的生活絕非悠閒安樂,而是營營役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