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风雨的记忆
北京四中是名重全国的重点中学,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校史。这所学校的特殊不仅建立在其高超的教学质量上,通过本书还可以看到它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半叶更为独特的政治地位和作用。四中以拥有大批党政军高级干部子弟而闻名,由于他们家庭地位的特殊和特定时期社会对“革命后代”的期许以及“阶级斗争”理论的盛行,四中的学校风气和环境气氛也就大不同于其他中学。本书就是当年那个特殊中学的学生对“文革”山雨欲来之际和暴风雨高潮时期的翔实记述:关于“血统论”、《出身论》的争议,曾经是当时的一个重要争论的中心,而一些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如遇罗克和他的对立者的故事、“家庭问题研究小组”和《中学文革报》的内幕——却是第一次向公众披露;关于“破四旧”和抄家,“黑五类”和“红五类”在这个时候相见,其中的微妙,只有当事人才说得清楚;关于大串联,的确让参与者“经风雨、见世面”,过程之混乱、“革命形势”之匪夷所思,读读起来就像编造的小说,但那都是真的……正如北岛在序中所说,记忆往往具有模糊性、选择性及排他性。但是,“历史的真实”就存在于不同的记忆的重合错位与对立中。这些曾经在“文革”暴风雨中心经过的人,用这种方式,将暴风雨中的记忆留下,或许这是对那个疯狂时代的细节的补充,从而为重新认识那个时代,提供线索和史料。通过这本书,可以对那个年代有更为切近和深入的认知及理解。那是整整一代人终生难忘而又不堪回首的青春年代,事实上也是对衍生出《七十年代》以至《八十年代》的那个“六十年代”的追溯。 -
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
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嬴政和汉帝国的创建者刘邦,像是隔代的两位开国君主,其实仅相差三岁,他们都是从战国衰世走出来的同一代人。秦始皇驾崩时,刘邦四十七岁,从泗水亭长任上起兵反秦,开启了他的传奇大业。本书从指出人们的历史错觉入手,以历史学家最为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秦帝国崩溃的经过,以及刘邦、项羽等英雄豪杰崛起的历程。 对于秦,近五十年来有很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包括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和大批秦简的出土,刷新了我们对秦帝国和秦始皇的认识。本书是第一部叙述体的史学作品,将史书的记载与文物简牍、实地考察相结合,全新讲述秦帝国的始末。 -
吃鱼歌
《吃鱼歌》主要收入关于饮食、记游的文章。作者鼓腹而歌,唱出日本文化百般滋味;率性而游,始终追寻历史的脚步和文化的脉络。在整套文集中,这一册可谓最为活色生香,动感十足。李长声,1949年生于长春,曾任日本文学杂志副主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北京、上海、广东、台湾等地的报刊写随笔专栏,结集出版有《日知漫录》、《东游西话》等。 -
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
近代对明末以来到中国传教的耶稣会教士的研究,多聚焦在交流史、科技史或传教史上,很多人认为,这一阶段之所以有部分中国人改宗天主,是由于欧洲科技凌驾中土。而本书研究的重点则在于明末传入中国的天主教西洋古典证道故事,除《圣经》之外,耶稣会传教士极好地使用欧洲神话、动物寓言、传奇和历史逸事证道,这是最早传入中国的欧洲文学。作者分别就文学、哲学、修辞学和传教学考察他们训练的谱系及实践,不仅钩稽其源流,且着重文本分析,填补了十七世纪中、欧文化交流研究工作的重要空白,是这方面的开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