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
陈平原最近二十年来东奔西走,努力搜寻资料,尝试借助文字与图像两种不同介质的功能互补和互动,深入拓展他一向关注的近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这一有“预流”性质的研究转向,既是回应海外汉学研究的某种趋向,更有中国学界自主推进相关研究的动力。本书就是作者在晚清画报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通过各自独立但又内在关联的十篇文章,将近代启蒙、新知传播、传教士、女学、科幻小说等诸多内容,配以三百多幅图片,生动再现了晚清画报缤纷的面目。而书中兼及新闻史、绘画史与文化史的论述,尤其关注图文之间的缝隙,对读者深刻了解晚清社会风尚、文化思潮以及审美趣味的复杂性,会有极大的帮助。
-
视觉014:总想逃跑,却还在这里
《视觉014:总想逃跑,却还在这里》讲述了一组和“逃离”相关的故事。
女明星奥黛丽·塔图,少有人知她还是个热切的摄影师,“女演员的脸就像大银幕”,而她用摄影“逃跑”到自己的面孔之后,在虚荣的名气和无聊的赞赏背后寻找真实的自我。
中年男人埃里克·索斯一直想要逃跑:他想脱离乏味的日常生活,找个地方重新开始人生,然而家庭的责任、自我的懦弱和想要生活在人群中的天性却让逃跑显得遥不可及,终于他发现,“想跑”却“跑不了”是所有人注定的挣扎。
一群经历了失败人际关系的男人女人,他们选择逃离真实交往,把人偶作为寄托情感的对象,在他们眼中,“人偶虽然不能交流,却也无法造成伤害”。
你一定想过要逃跑,幻想重新开始生活。但逃到哪里?逃跑之后又是什么?书中的主人公们发现:逃跑的想法很迷人,但也让人筋疲力尽。它不可能被满足,只能被替代,深埋于心底:秘密地,想象另一种生活。
-
全民蠢萌的美国
英国《卫报》曾评选过一个“生命中不可缺少的100本书”,在这张大师云集的名单中,美国人比尔•布莱森的名字赫然与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狄更斯等大文豪比肩而列。
然而,客居英国二十年的文化观察大师比尔•布莱森,其实和我们一样,对美国有着很多“高大上”的想象。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看到一则美国的民意测验:多达三百七十万的美国人都认定自己遭到外星人劫持。面对这样蠢萌得让人啼笑皆非的同胞,布莱森说“祖国需要我”,于是举家迁回美国,用延续一贯的嬉笑怒骂,戳破固化的美国印象,带你深入观察美国人日常生活中每一个角落。
美国的邮局从不用排队,工作人员热情高涨,还时常用免费的甜甜圈和纸杯咖啡回报市民。然而,除了堆积成山的广告,他们很少能把邮件送对地方。
美国一半成年人体重超重,和他们一起坐电梯,你都会心惊肉跳。即使这样,美国人还是乐此不疲地把各种垃圾食品搬回家。
美剧里,调查和安保人员个个威风凛凛,可现实中,五角大楼会丢失机密文件;FBI要花几个月时间才能发现抓错了人;县治安官更是会忘记把炸弹藏在了哪儿……
翻开这本书,从美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读懂一个真实的美国。
-
东南园墅
《东南园墅》是建筑界一代宗师童寯(jùn),向世界介绍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的经典著作,也是其晚年于病榻上用英文书写的最后一部著作,初版于1997年;本次全新修订版由童寯之孙、同济大学教授童明执笔翻译,以简洁雅致的文笔,重新传达出童寯先生英文原著的真意。
----------------------
【赏园之趣:深刻解读中国园林的精神与内涵】
中国园林与山水绘画、文人情趣的联系紧密,童寯认为,“中国古典之园林,实为三维中国画卷”,“造园的情趣,远甚技巧与方法”。
-
【造园之法:全面分析园林营造的细节与技法】
建筑与布局——凉亭、厅堂、游廊、石船、台地
装修与家具——门洞漏窗、涂漆木构、铺地纹理、假山石屏、盆栽罐植
叠石——取材、鉴赏、匠师
植物配置——园林植物的地位、布局准则、种类介绍
-
【园林之史:细述园林历史及东西方园林的区别】
融贯中西——“西方园林实则悦目,东方园林意在会心”
通贯古今——追溯园林之始,历数各代园林演变,详述现存精致园林
----------------------
全书列举概述中国东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20余处、40余座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瞻园、豫园、寄畅园等,共收录精美图片100余幅,图文并茂,让读者在直观欣赏之余,真正读懂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另有201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建筑师王澍作序推荐。
-
私摄影论
几乎人人都知道私摄影,但很少有人知道私摄影究竟是什么。
私摄影,可以说是极为流行的一个摄影概念,也可以说是极易受误解的摄影概念。
在这本经典日本摄影论《私摄影论》中,摄影评论权威饭泽耕太郎从日本摄影谱系出发,以中平卓马、深濑昌久、荒木经惟、牛肠茂雄四位代表性摄影家为例,以简洁清晰的文字、敏锐的洞察力讲述他们各自传奇的人生历程,解说一百多幅相应时期的精彩作品,观察、深入其作品中的“私性”表现,解读令人痴狂入魔的私摄影。
-
铸造《自然》
【内容简介】
《自然》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学杂志。该杂志从19世纪60年代创立至今已有150年的历史。从维多利亚时期一个不太成功的科普杂志,转变为现代科学出版物的国际标杆,《自然》杂志的这一历史演变是科学史上最重要的故事之一,它见证了19世纪以来科学领域的几乎所有重大突破。
本书是《自然》杂志的首部“传记”,作者梅林达•鲍德温通过大量细致的史料耙梳,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印刷杂志的历史缩影”,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微缩的科学发展史。使读者了解《自然》杂志是如何定义现代科学规范、影响科学传播以及成为科学家意味着什么。
----------------------
【媒体推荐】
世界顶级期刊《自然》的首部“传记”,重新审视科学史,打破旧有神话。
----《生物学研究》
任何对科学发展以及现代传播方式感兴趣的读者,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 Gowan Dawson, 莱斯特大学
传播科学需要特殊的技能、强烈的责任感以及一定程度的热情,也需要深入考虑科学是什么,谁获准拥有科学知识的所有权等问题。梅林达·鲍德温为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值得反思的问题。
-----《高等卫生研究院年鉴》
从某种程度上说,《自然》杂志定义了科学规范。本书为出版业在现代科学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 Matthew Stanley, 纽约大学
----------------------
【编辑推荐】
★见证人类智慧的闪光时刻,还原科学巨人背后的故事
进化论
放射性元素
DNA结构
黑洞理论
……
达尔文、赫胥黎、居里夫妇、卢瑟福、沃森、霍金
……
一本顶级科学杂志150年来的历史,正是一部微缩的现代科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