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威大战DC
两大美漫IP“巨头”漫威和DC的50年恩仇录
漫威将DC称之为“那个公司”
DC则管漫威叫“手抄公司”
漫威粉看DC:骨子里透着保守
DC粉看漫威:俗套又情绪化
献给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用嘴巴,用键盘,偶尔还用拳头争论这一问题的漫迷们。
漫威电影译者付博文倾情翻译
这是一个关于创新的故事。创新让这两家公司建立起扎实的基础,同时赢得了关键的竞争优势。漫威和DC是当下IP产业的两大巨头,20世纪80年代,所有人都认为漫画是小孩子的专利。就在小孩子正要长大脱粉的时候,超级英雄变了。漫威和DC各自打造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超级英雄,随着大量的漫画改编电视、电影的推出,年轻人失去了脱粉超级英雄的理由。漫画IP开发的周边、电影形成了产业链,超级英雄产业如今价值百亿美元,“漫迷”的头衔从来没有像这么成为主流过。一如50年前,漫威和DC仍然是产业的领头羊——像蜘蛛侠和蝙蝠侠一样,像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一样,一如既往互相较量。
这是一个关于创新的故事。创新让这两家公司建立起扎实的基础,同时赢得了关键的竞争优势。两次创新的余波,如今依然发挥着作用。两家公司依然保持着高涨的创新热情,毕竟,对于无趣的内容,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无法被吸引。这本书讲述了漫威与DC半个世纪以来的竞争故事——两家公司一直用明枪暗箭拼抢市场份额,打价格战,变着花样做市场营销,在数十亿美元级别的超级英雄市场上争夺席位。还有的时候,这样的竞争完全出自双方的好胜心和对彼此的故意刁难,不仅为了占领主流文化的山头,更为了赢得百万漫迷的肯定。这也是故事最有趣的地方。
-
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
本书是1753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在性质上,这是一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本书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
-
文本盗猎者
本书是传播学媒介分析和文化研究经典著作,2012年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了本书的20周年纪念版。本书反对将粉丝看做愚昧、盲目的“文化白痴”,而是将他们看作媒体内容的积极消费者、熟练的参与者,是从借来的材料中建构自己文化的游猎式的文本盗猎者,是勇于争夺文化权力的斗士。电视粉丝热衷于对媒体文本进行各种自主性的符号阐释,并且从大众文化资源中盗取零散的片段,讲述自己的故事,阐发自己的欲望。本书的作者从粉丝和学者双重知情人身份的角度出发,以详细而生动的具体案例,分析了《星际迷航》《布雷克七人组》《异形帝国》《侠胆雄狮》《双峰》等电视剧粉丝的再创作行为和社群生态,以民族志研究方法为主考察粉丝社群,重点关注其社会机制、文化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大众媒体、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和观众意识形态及能动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
从0到ZARA
阿曼西奥·奥尔特加·高纳(Amancio Ortega Gaona),Zara品牌创始人,1936年出生于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亚地区。作为西班牙乃至全球首富,阿曼西奥·奥尔特加行事低调神秘,样貌鲜为人知。这个出身贫寒、40岁才开始创业的男人,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创立了覆盖全球、令人惊艳的Zara时尚王国。“Zara之父”超越了科技、金融巨擘,阿曼西奥多次荣登福布斯富豪榜前三名。
本书讲述了他的人生,他的家庭,并揭秘了Zara独特的零售理念——吸睛的橱窗、大胆的选址、快速的成衣、零广告投入……将时尚融入每个人的生活,阿曼西奥和Zara的传奇仍在继续。
-
私人生活的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私人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爱情还是亲情,自由还是服从,个体如何在转型社会中抉择?
美国亚洲学会中国研究列文森图书大奖获奖作品
阅读当代中国乡村的情感与道德世界,理解私人生活背后的社会变迁
-----------------------------------------------------------------------------------------------
本书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基于此,作者反思了中国近现代以来农村情感生活、亲属关系等私人世界的发展与变迁,与国家对于私人生活领域的巨大推力。
-------------------------------------------------------------------------------------------------
这部杰出的乡村民族志探讨了此前从未被讨论过的议题:中国农民家庭生活中的个体性与情感生活。1970年代的中国东北,阎云翔教授曾在当地某村庄做了7年农民,并于1989年以训练有素的人类学家身份回到那里,开始了为期十余年的考察。他以当地人的视角,描绘出普通村民丰富、细腻又微妙多变的精神世界。从社会关系、家庭财产,赡养老人等公共性议题,到风流韵事、计划生育、性等隐私问题,本书都有所展现。
阎教授将一部当代中国农村复杂的、流动的心态史和行为史,呈现在我们面前。
——列文森奖获奖辞(列文森奖推选委员会:裴宜理、胡缨、戴安娜•里拉)
-
人伦的“解体”
一向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人伦,在20世纪中国遭遇了激烈批判;但常被忽略的是,此时西方学界也出现了对人伦的反省,创造了三个“学术神话”:母系社会、乱伦禁忌、弑父弑君,其中第一个还深深影响了现代中国思想。本书考察了这三个命题在西方古今形质论哲学传统中的根源,尝试探索在中国文质论传统中反思人伦问题的可能。
本书的写作缘于作者对近代以来社会人伦关系发生深刻变迁的的长期关注与思考,以人类学、哲学和社会理论为基本学科框架,从中西文明比较的视野,来聚焦西方形质论(形式/质料)思想传统影响下的人伦问题及其现代处境,尤其从现代人伦思考中的几个比较极端且充满论争的理论与命题,如母权社会、乱伦禁忌和弑父弑君入手,细密梳理和分析了从达尔文、巴霍芬、摩尔根、涂尔干到弗洛伊德等人的相关理论与思考,并追问了人伦问题背后的形质论哲学根源(亚里士多德),尤其是西方人性自然与文明生活之间的张力关系。作者认为,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其现代文明语境中的人伦都面临着全面解体的危险,与之伴随的便是对家国的虚无与焦虑;而中国源远流长的“文质论”传统或许为我们重建人伦与道德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