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本书所述,起自鸦片战争,止于北伐战争,将这近百年来中国的政治变化分为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为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这是列强入侵、新思想酝酿的时代;第二个段落为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这是革命势力不断发展、满清王朝最终覆灭的时代;第三个段落为民国成立到北伐战争,这是革命势力与清残余的军阀势力斗争的时代。此书可谓为一部中国近代政治通史,作者详细阐述了各个段落中国政治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史料之丰富,论述之详尽,实为其他同类书所不及。 -
清流文化与唐帝国
本书由一系列有密切关联而又独立成篇的论文组成。论文通过结合心态史、文化史和制度史等诸多取径来重新观察唐后期到五代的政治文化,以唐后期的皇权政治和清流文化为考察重点,试图为唐五代的转型提供一个新的认识框架。本书强调从唐代特殊的政治心态和文化想象的角度去理解清流文化及其代表性群体在晚唐五代社会中的垄断和自我延续的能力,去捕捉促成这些现象的种种无形的力量,并解释唐代新政治文化的两个层面如何互动并产生新的政治格局,同时也使得唐帝国的政治文化理念在影响日益显著的同时也讽刺性地削弱了唐帝国自身的存在能力。 -
春秋大义
历史上的“国家”是一个充满歧义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国家具有和所谓天神相同的属性:被人类自己所创造,又被人类自己所服从,并且,正如祭司们自称在人间代行天神的旨意,统治者们也会自称代表国家的利益,而真正的获益者却往往只是这些“代理人”自己。 人们忘记了国家本该只是一件工具,却满怀激情地把它当作目的本身。 ——作者题记 -
这受难的国度
哈佛首位女校长福斯特的首个中译本著作 美国史学界最高奖项——班克罗夫特奖获奖图书 《纽约时报》2008年度十大好书之一 美国全国图书奖决选入围图书 本书以一种新的史学视野,探讨了美国内战期间人民所经历的苦难,以及战争和死亡对此后国家及社会文化的持久影响。德鲁•吉尔平•福斯特将目光聚焦在作为战争主体的普通人,以她杰出的分析与描述才能,探究了北 部与南部美国民众如何应对这一最具毁灭性的经历。他们如何面对杀戮和死亡,如何埋 葬死难者,如何哀悼与纪念,如何帮助死难者的家人?这场战争如何影响了那些从中幸存的人?……本书对这些问题有力而动人的回答,为重新理解美国内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新维度。 “非常出色……极其感人。”——杰弗里•C.沃德 ,《纽约时报》书评 《这受难的国度》是一部开创性的历史著作。在其中,一段先前被忽略或被误解的关键历史,突然之间成为了焦点。——《新闻周刊》 “引人入胜,新颖……福斯特回归了将战争同残存的浪漫主义、崇高品格与社会目的彻底剥离的工作。”——埃里克•方纳,《国家》 “惠特曼错了;书籍确实能够呈现真实的内战。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旁征博引的书。《这受难的国度》是部杰作。它用大量研究、现实主义与真知灼见,粉碎了关于内战的感伤主义。”——戴维•W.布莱特 -
统治史(卷一):古代的王权和帝国——从苏美尔到罗马(修订版)
20世纪西方政治学领军人物芬纳的传世巨著,芝加哥大学教授赵鼎新亲为中译本作序,甘阳、张维为、刘军宁、汪晖倾力推荐! 甘阳:一部《资治通鉴》式的政治史。 张维为:本书揭示了代议制民主成为当代政治神话的偶然性,也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对人类社会的 巨大贡献。 汪晖:鉴前世政体之兴衰,考当今统治之得失。 刘军宁:《统治史》是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以来我首次读到如此详细研究古今中外政体的史书。 赵鼎新:《经济学家》杂志说如果政治学有诺贝尔奖的话,芬纳的三部曲就肯定会赢得此殊荣。我个人认为这一评价仍然低估了芬纳的卓越工作。 作为西方政治学领军人物塞缪尔•E•芬纳的三卷本《统治史》是20世纪西方政治学的传世巨著。《统治史》的主要关注点是世界历史中政府形态的发展,以各个国家的政府形态、统治方式和国家社会关系为核心,大致依照时间顺序,先把我们带入世界文明中最为古老的苏美尔城邦,述及萨尔贡、埃及、亚述、犹太、波斯、希腊、中国、罗马、印度、拜占庭、阿拉伯、中世纪欧洲、日本、奥斯曼帝国等地区和国家的政治史,然后把焦点转入文艺复兴和新教运动后的欧洲各国和美洲殖民地政治制度的突破性发展,最后,集中讨论影响当代世界的三大革命(美国革命、法国革命及工业革命)以及这些革命给世界政治、政府形态和国家社会关系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变化。 《统治史》第一卷《古代的王权和帝国——从苏美尔到罗马》思考了“宫廷式”政治类型,述及世界文明中最为古老的苏美尔城邦、埃及、亚述、波斯、中国的汉朝、罗马,也解释了其中的例外,即犹太人的王国和罗马共和国。 -
我想活得像個人
在這令人無法置信的現實中,連掉淚都顯得奢侈, 距離我們最近的痛,卻不為人知…… 他們的夢很簡單。 他們想和父母、兄弟姊妹住在一起, 想要不挨餓,想要讀書, 想要和所愛的人廝守並生兒育女, 身為人,希望能活得像個人…… 穿越國界的兩萬公里路,讓全世界感動落淚的真實故事。 我們穿越兩萬公里路…… 可能爬行十八到二十小時的山路, 避免攔檢,十天之內換乘無數次不同的車, 等待深夜,躲在破舊的旅店, 恐懼,驚嚇度過兩天一夜,又兩天一夜, 只要說開始跑,我們要頭也不回往前衝…… 孩子笑了,他們並不知道這是逃亡,以為是好玩的旅行。 大人流著淚,渡過這片海,越過這座山,跨過這條國界…… 大家都說,這樣就自由了。 但,如果是個騙局呢…… 無法取得國籍的幽靈兒童、把自己用兩萬元賣掉的女子、 為了相愛一起逃離北韓的夫妻、被迫注射毒針流產的母親、 一絲不掛渡過冰冷圖們江的人、像魚乾一樣被串起來拖行的人…… 他們,匿名逃亡,因為只想活得更像個人…… 脫北者問,我的決定對嗎? 協助脫北者的牧師問,我們有錯嗎? 作者自己問,拍攝對嗎?訪問對嗎?寫下這本書對嗎? 二OO七年三月到二O一一年十月,超過四年半對脫北者的漫長採訪, 跨越韓國、俄羅斯、烏茲別克、中國、寮國、柬埔寨、泰國、日本、美國等十五個國家, 第一次由南韓記者紀錄脫北者同胞的乖舛命運,用熱淚寫下直逼人心,挑戰人性的事實, 撼動我們的人權視野,心之國界。 得獎紀錄 2008 暗房電影節大獎 2009 蒙地卡羅國際電視節最佳紀錄片 2010 奧斯本艾略特言論獎 2010 艾美獎調查紀錄片類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