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启超与民国政治
这部二十余万言的巨著,叙述翔实,论断公允……诚然是梁氏“民国部分之评传”,也可以说是民初政治之“别史”。 ——萧公权 梁任公在清末由革命家一变而为君主立宪主义者,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后,再变而拥护共和。民国元年结束其十四寒暑的流亡生涯归来,组织政党,担任阁员,“非国务大臣不做”的愿望终于实现,其于民国初年之财政、司法、外交,乃至于整个国家大计,直接间接,皆尝担任决策角色。 然其理想实践程度如何?何以其正面政治生活又若是之短暂?何以在护国之役、讨伐复辟,以及新文化运动中,其表现又与革命家无异?任公对民国之贡献如何?盖难估计。谨就上述范围,试为探讨梁氏进退之道,激进与缓进,何者为是,作一答案。 ——张朋园 张朋园合集 《梁启超与清季革命》 《立宪派与辛亥革命》 《梁启超与民国政治》 《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 -
立宪派与辛亥革命
Constitutionalists and the Revolution of 1911 in China 如果对立宪派的活动矇然无知,我们对辛亥革命的过程是不能了解的。 本书探讨立宪运动对革命之影响及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著者用政党原理去分析立宪派的背景、信仰、组织,用群众运动的眼光去剖视他们的群众基础和活动的方法,及其所发生的影响,用群众心理推测他们的心理变异。对于他们卷入革命之后的活动,则以个案研究方式,探讨他们对革命反应的类型。 张朋园合集 《梁启超与清季革命》 《立宪派与辛亥革命》 《梁启超与民国政治》 《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 -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本书由作者1930年出版的《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1898~1928)》及其后补写的篇章合成,最早于1942年出版。此书不仅当时受到学界广泛赞誉,而且几十年来一直是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必备参考书。鸦片战争后,西方势力节节相逼而入,中国的政治格局由此大变。本书所述,起自鸦片战争,止于北伐战争,将这近百年来中国的政治变化分为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为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这是列强入侵、新思想酝酿的时代;第二个段落为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这是革命势力不断发展、满清王朝最终覆灭的时代;第三个段落为民国成立到北伐战争,这是革命势力与清残余的军阀势力斗争的时代。作者详细阐述了各个段落中国政治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本书版本采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
宰相故事
本书以宋真宗朝的五位宰相为对象进行个案研究,目的是揭示士大夫政治下的君臣关系——以君臣权力互动为主要表现。宋真宗朝的这五位宰相,囊括了中国历史上宰相的基本类型。通过他们的政治活动,这五种类型的宰相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皇权与君臣关系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课题,通过不同类型的宰相的政治活动,这一课题被置于更为具体的历史场景中,在视觉上愈发清晰起来。 -
南北之争与晚清政局
循诸有清一代,派系连作舆政治发展之密切联系,其应该是1860年后的生物。自太平军興與对外关系愈见纷繁以降,中央与地方互动之此消彼长,参与决策之汉官僚渐易形以实,派系活动遂因专制君主决策主动权之外流而益见复起。由此中归纳,光绪十年(1884)甲申易枢前之权力面目,或可以“恭醇之争”与“南北之争”二线名之。在企图独操大权之慈禧太后运作下,终有光绪十年(1884)藉中法越南衡突,而衍生之朝局翻覆。本书即试图以这二十四年中,南北两派在做为决策核心的军机处,透过朝局中重大内外决策、事件的讨论、争论及政治角力,来呈现诸多史著或史料在提及此段历史时,常用“南黨北黨”等词,其真实面目及在晚清政局中所占有之地位。 本书以“辛酉事变”为起点,以“南北之争”的派系问题为主轴,探讨了1861-1884年清朝决策核心人事布局的内部变化。本书作者是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书中不仅涉及了大量的清代档案史料、私家日记,而且还有作者鞭辟入里的观点。 -
竞逐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