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mperor of China
A remarkable re-creation of the life of K'ang-hsi, emperor of the Manchu dynasty from 1661-1772, assembled from documents that survived his reign. -
The Memory Palace of Matteo Ricci
Matteo Ricci (1552-1616), an Italian Jesuit, entered China in 1583 to spread Catholicism in the largely Confucian country. In order to make a persuasive argument for the educated Chinese to abandon their traditional faith for the new one he was carrying, Ricci realized that he would have to prove the general superiority of Western culture. He did so by teaching young Confucian scholars tricks to increase their memory skills--an important advantage in a nation with countless laws and rituals that had to be learned by heart. Ricci attracted numerous students with this method; more important, Ricci came to have a sympathetic understanding for China that he communicated to Rome, and thence to the European nations at large. Spence's portrait of Ricci is a gem of historical writing. --Gregory MacNamee -
婦人王氏之死
《婦人王氏之死》在類別上可以歸到地方社會這一項,但在風格與取徑上卻與其他的研究大不相同。史景遷一向偏重在文學性的故事,但透過有別於一般歷史論著的敘述技巧,和學術涵養所訓練的敏銳感知能力,在僵化的史料背後,重新塑造或捕捉逝去的時空和人物的生命。 史景遷依據《郯城縣志》和其他幾個地方的方志、郯城縣官黃六鴻的《福惠全書》、小說《聊齋誌異》等,意外發現在中國明末清初的山東省郯城縣,曾發生一名婦人王氏的死亡案件,進而引發了他對這個在中國邊緣,在歷史上微不足道的小城的研究興趣:郯城在屬於它的時空背景下有著什麼樣的風貌? 因此通過本書,史景遷為讀者建構清初山東地方民眾的心靈圖像,還原大歷史背後的小人物命運。 史景遷使用的資料,看似簡單、平常,但透過他獨特的敘事與文字,郯城這個三百多年前,在中國北方的一所窮苦的聚落,卻以那麼鮮明的形象,逼近讀者眼前,久久揮拭不去。1668年的那場地震,如何極具象徵性的將我們帶進郯城的歷史。透過史景遷的文字敘述,呈現一幅幅鮮明的圖像和具體的描述,讀者才真正進入曾經靠抽象的概念徘徊在其外的鄉村世界,真正走進這些人的生活和他們的苦難與夢幻之中。從一個老百姓婦人王氏的短暫一生,後世的讀者將可看到這塊土地上的一切不幸與喧擾。 《婦人王氏之死》為史景遷最受歡迎的著作之一。全書抽絲剝繭,解剖市井風俗,分析法律訟事,在在引人入勝。而史景遷自有情觀點,探討女性情欲及想像世界,波瀾起伏,尤其驚心動魄。本書在社會史、法律史、敘述史,以及女性研究等方面,均具有示範意義。 -
太平天國(下)
-
曹寅與康熙
史景遷史學研究起始之作,開啟西方漢學新面向。 細膩書寫康熙寵臣曹寅的家族興衰, 反映清朝政治、財經、社會等多元面向, 立體再現康熙盛世的浮世織錦。 * * * 曹寅作為康熙皇帝的家奴,以歸順旗人的漢人身分,遊走滿漢二元社會,署理攸關稅收的兩淮鹽政與御用供給的江寧織造,聲勢日隆,其一生仕途和家族起落與康熙密切相關。史景遷企圖透過曹寅來反映康熙的統治手腕與清初政經社會面貌,也重構曹雪芹筆下《紅樓夢》背後的曹家真實景況。 本書為史景遷師從明清史學家房兆楹所做的博士論文,擺脫以往西方學者著重在西方因素影響東方歷史的研究觀點,重新觀察明末清初中國社會的滿漢關係與社會變革。本論文榮獲珀特爾論文獎(the John Addison Porter Prize),不僅是史景遷一生學術著作的起點,也為中國近現代史學研究提供新面向。 -
胡若望的疑問
十八世紀,廣州人胡若望隨傅聖澤神父來到法國,卻被當成瘋子囚禁在精神病院長達兩年半。 「為何將我囚禁?」這是胡若望的疑問,也是歷史的疑問。 國際知名的中國近現代史大師史景遷,以細膩手法還原三百年前中國與歐洲風貌,再現東西文化交會的衝擊場景。 潛心鑽研中國典籍的耶穌會神父--傅聖澤,在找不到合適的典籍抄寫員,又急著要由中國趕回法國的情況下,雇用原於廣州擔任教廷傳信部守門人的胡若望,協助神父研究從中國帶往歐洲的十一箱中文書冊。然而,就在越洋航程與等待研究作業開始期間,胡氏的生活習慣與行為異於常人,在歐洲期間讓傅聖澤頗為頭痛,最後只好將胡氏囚禁於法國夏宏通精神病院長達兩年半。之後才返回中國結束這場奇異的旅程。 關於胡若望的事蹟與相關資料,現藏於世界三大檔案庫:羅馬的梵諦岡教皇圖書館、倫敦的大英圖書館,以及巴黎的外交檔案室。史景遷細膩爬梳史料、抽絲剝繭,藉由敘述胡若望與傅聖澤這兩個歷史人物,重建十八世紀教廷背景、中國對於西方宗教的立場。而流暢優美的寫作筆法,將三百年前的法國與中國風俗文化描寫得栩栩如生、歷歷在目,也進一步勾勒出東西文化交會的衝擊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