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体弥散的空间
本书系孙歌的一本主题论文集,作者主要探讨了整个亚洲文化的相互关系、发展态势等问题,是当代研究日本及亚洲思想的重要著作。 -
在历史中寻找中国
一曲由不同的乐器分别奏出不同的音符合成的学术的奏鸣曲。 ……在共享问题意识的前提下围绕刘志伟及中山大学历史系的华南研究展开,意在使华南研究的群体成果可以跨出历史学界,让更多领域的人得到共享。 ……在思想史研究中对如何透过文献的词汇概念触摸它背后的历史脉动的摸索和知识感觉。对谈内容涉及如何表述活的历史,如何区别动态历史与静态历史,如何推进关于普遍性论述的再思考,在特殊性之中而不是个别性之上建立“形而下之理”。 -
把握進入歷史的瞬間
進入歷史,不同於進入文獻資料。進入歷史,也不同於對於「過去」的感情移植。它需要造成一種超越了知識與理性,卻又包容了它們的特別的狀態;那是一種使過去與現在相遇的時間感覺,一種對於未來的道德責任。 在知識被日益制度化的現代社會,人們也日益習慣於為所有問題找到正確的「解」,而那些更為根本的、極可能無解的問題,卻從網眼裡被篩掉了。知識在尋求答案,學術的思維也不免在走向精細的同時走向單純化和表面化。 於是,我們也不得不時時停下腳步,捫心自問:我們是否真正抓住了問題?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氣力進入歷史?我們是否也染上了當年本雅明所批判的「精神的惰性」? 本書特色 作者在與思想史人物的遭遇中開始她的學術探索,任何問題,都會努力把它「歷史化」─任何問題,都會把它擺在問題之所以發生的歷史時刻,追問在什麼情況下他這樣看問題、並且他為什麼這樣理解這一問題、這樣解決這一問題。當她做完竹內好研究以後,「歷史化」已成為作者的一種學術探索的習慣。作者的這本書,與其說是在進行學術研究,不如說她是藉著與思想史人物的遭遇,尋找一種進入自己生活於其中的歷史的真切的方法。 -
竹内好的悖论
竹内好改变了我认识世界的方式,改变了我在历史中寻找先知的习惯。我开始重新思考永恒的意义,重新思考现实和历史,后人与前人的关系,重新审视进步史观在规定方向时的狭隘性和排他性,甚至重新思考政治正确应有的和可能的内涵。 -
文学的位置
对于人文学科的研究者而言,与历史人物的“遭遇”是一种宿命。只不过这样的遭遇未必被作为一种程序来认知,也未必被问题化。或许正因为如此,与历史人物的遭遇和如何遭遇历史人物这样的问题,反倒有可能引发某种通常被忽略的讨论。 -
求错集
在这本小书里,主要集合了孙歌前些年学术论文之外的部分文字。对于他来说,它们比他的学术论文更为重要。那是因为,在写作这些东西的时候,他才能感觉到自己和这个世界面对面地凝视,才能感觉到心灵面对世界的开放,感觉到思维伸展自己的枝条,接受这个世界的光热和营养。本书是作者部分学术评论,文学批评及杂感类文字的结集,无论是对日本思想史的辩析与梳理,还是对日本文化的切身体验,都体现了作者感受的深度和敏锐的问题意识。而作者思考与研究的跨学科,乃至“跨国界”,其“无法归类”亦于本书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