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心与边缘
★葛兆光先生倾情推荐,这是一部“东亚背景下的中国史”。 ★著名明史专家李焯然先生最新力作,多角度展现东亚文明的互动与传播。所涉儒家思想、宗教信仰、中华典籍在“汉文化圈”的传统与现状,无不发人深省。 《中心与边缘:东亚文明的互动与传播》一书分上下篇:上篇除第一篇概论和最后两篇讨论明末清初伊斯兰学者译经以及韩国汉文小说外,中间主要五篇涉及的都是发生在中国和安南/越南之间的历史与文化现象;下篇除了第一篇从郑和下西洋开始讨论中国和东南亚的文化联系和最后三篇介绍当代新加坡的儒学教育海外华人的儒家思想,中间四篇讨论的是受到中国影响的新加坡华人世界有关文武、城隍、孔庙、妈祖的信仰。 -
Early Modern China and Northeast Asia
In this revisionist history of early modern China, Evelyn Rawski challenges the notion of Chinese history as a linear narrative of dynasties dominated by the Central Plains and Hans Chinese culture from a unique, peripheral perspective. Rawski argues that China has been shaped by its relations with Japan, Korea, the Jurchen/Manchu and Mongol States, and must therefore be viewed both within the context of a regional framework, and as part of a global maritime network of trade. Drawing on a rich variety of Japanese, Korean, Manchu and Chinese archival sources, Rawski analyses the conflicts and regime changes that accompanied the region's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economy during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Early Modern China and Northeast Asia places Sino-Korean and Sino-Japanese relations within the context of northeast Asian geopolitics, surveying complex relations which continue to this day. -
交錯的東亞宗教
第一讲《应对西潮——1893年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前后的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提要】 1893年9月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大会”是一个重要的现代性事件,它冲击着世界各种传统宗教。日本佛教徒对于这一现代潮流早有准备,在会议上应对自如,说明日本佛教已经走出明治初年“祭政一致”和“神佛分离”造成的困境。但是,与日本不同,代表中国出席大会的主要是西洋各国在中国的传教士,与会的唯一一个中国人彭光誉,则以帝国官员与儒家学者身份,傲慢地坚持儒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对“宗教”与“现代”都表现出相当不屑。中国佛教不仅缺席大会,并且在那个时期,对现代潮流也缺乏回应,虽然1895年之后的中国士大夫转手从日本学到佛教在现代的种种意义,因而刺激了晚清佛学复兴,但中国寺院佛教对西潮的反应,仍然慢半拍甚至一拍,直到“庙产兴学”直接威胁到佛教的生存,才开始了佛教振兴与佛教改革运动。然而,正是由于中国佛教的反应迟缓,使后起的中国佛教不得不面对居士佛学的挑战、现代政治和思潮的压力和日本佛教争夺空间的三重压力,使得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佛教举步维艰。对比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的这一现代历史过程,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有关东亚、宗教与历史的问题,检讨有关这一领域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第二讲:《橘枳之异——东亚道教交流史之概念、方法与立场的再思考》【提要】 这一讲的问题意识,来自近年来学界对中国道教在东亚流传与影响的研究现状。如何评价中国道教在东亚的影响与传播,日本、中国与韩国学界曾有激烈争论。本文以通常被认为是“(中国)道教遗迹”的若干现象为例,指出古代的中国与韩国、日本之间,自从古代巫觋、秦汉方士、中古道教以来,曾有着一波又一波的交流并留下文化遗迹,对这些文化遗迹,笼统而简单地说它“是”或“不是”中国道教的影响,其实不仅受国家立场和民族情感的影响,也往往忽略历史上这些文化遗迹的叠加过程。特别是,如果我们仔细清理中国道教在日本与韩国的流传,特别是十一世纪之后的流传,就能知道道教在东亚的流传与影响,在不同国家的历史、政治和社会背景形塑下,不仅在各个时代不同,在各个国家也不同。本文意在说明,超越国家/王朝的宗教史研究,不仅要说明文化之间的“交错”和“叠加”可能塑造了一个彼此相近的“东亚”信仰世界,更要说明的是,道教的流传与影响,在中国、日本与韩国不同背景中,曾经发生移形换位的变异。 【座谈会·附录】《纳“四裔”入“中华”?——1920-1930年代中国学界有关“中国”与“中华民族”的论述》【提要】 这是一篇历史学论文。之所以要特意强调这是“历史学”的论文,是因为本文对现代中国的国家,特别是它的疆域和族群,只是试图客观地描述一个历史过程,即描述现代中国及其疆域、民族形成的历史背景如何,甚至只是在描述这一形成过程中的一个侧面,即1920-1930年代中国学术界(主要涉及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和人类学)如何参与重建有关“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叙述,而不是在对这种国家形态的形成过程作任何价值判断,我既不是在为现代中国国家形态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论证,也不是在为现代中国面临的“内”与“外”的多重困境开药方。因此,这篇论文叙述的只是一个历史过程,也就是从晚清以来,特别是1920年代到1930年代这二十来年中,中国主流学界是如何在现代中国的历史、政治和社会背景刺激下,参与到重建“中国”和“中华民族”论述的大潮中,在学术上努力纳“四裔”入“中华”,也许,这一努力也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现代“中国”这个在疆域与民族上都颇为特别的国家。 -
The East Asian War, 1592-1598
As East Asia regains its historical position as a world centre, information on the history of regional relations becomes ever more critical. Astonishingly, Northeast Asia enjoyed five centuries of international peace from 1400 to 1894, broken only by one major international war – the invasion of Korea in the 1590s by Japan’s ruler Hideyoshi. This war involved Koreans, Japanese, Chinese, Southeast Asians, and Europeans; it saw the largest overseas landing in world history up to that time and devastated Korea. It also highlighted the nature of the strategic balance in the region, presenting China’s Ming dynasty with a serious threat that perhaps foreshadowed the dynasty’s subsequent overthrow by the Manchus, played a major part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okugawa regime with its policy of peace and controlled access to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century Japan, and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ce for regional stability of the subtle relationship of Korea to both China and Japan. This book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war and its aftermath in all its aspects – military, political,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s such it deepens understanding of East Asi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provides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the strategic concerns that continue to operate in the region at present. -
日本教习
半个世纪以来, 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人不少, 但很少有人提及两国文化逆转的情况, 也很少有人研究中国的留日学生, 但不必说曾经在二十世纪初活跃在中国各地的日本教习, 其原因,可能由于这些是失败的历史。不宜深究, 也可能是因为资料缺乏, 难以着手。 在中国新教育的建设过程中,对日本教习所起的作用, 所作的贡献应该有所认识, 也应该有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 尽管这段历史经历的时间不长, 而且还是段失败的历史。 -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增订版)
这是国内唯一一部权威解读东亚世界形成史的著作。书中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倭国与江南、东亚局势与唐朝的朝鲜政策、东亚大博弈——白江之战以及东亚世界格局的形成、日本的唐朝移民等。全书在对东亚各国演变、文化传播以及国际关系发展等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着重探讨了中国对外关系的形成以及中华文明在东亚世界形成中贡献,对于了解东亚各国形成及东亚世界格局的确立具有重要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