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
-
Moi, je laisse faire, je regarde les étincelles
“我任其自然,看着火花” 儿童精神分析五讲 这本《儿童精神分析五讲》是精神分析家Eric Didier2009年12月在四川大学演讲,内容不光涉及到儿童精神分析的理论,而且是Didier先生对个案的一些解释,以及对上一本书《孩子给一个精神分析家的话》的延伸。 《孩子的话》以一种类似于原生艺术的形式展现了儿童的精神世界,分析家没有任何解释。这些话就作为治疗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话语直直垂落。在这些具有重量的话语之外,作者留出大量的空白,成为读者想象的空间。《儿童精神分析五讲》就成为解释和理解这些个案的一次机会。为了呈现并还原讲座当下的场景,该书第一次就以双语的形式由Petit Capitale出版社出版,2011年12月出现在法国的各个书店里。 现场讲座的中文翻译由四川大学教授霍大同现场口译完成。后作者根据现场法文录音,重新整理,增加内容,加以润色。此文本由中法两位译者根据整理版独立译出,并加以分段和添加小标题,让主题更加鲜于明,层次更清晰。 第一讲:孩子在出生以后,必须有一个语言的“唤醒”。被诊断为精神病的孩子“让•克劳德”个案:“伪装成父亲的铁眼”,以及著名儿童精神分析家多伦多对该个案的评论。 社会化的形成,让我们适应了也忘记了儿童那样的创造性。孩子的语言和行为让我们对生活有新的发现,我们也需要保护孩子的这些创造。孩子的谎言允许了孩子发现父母并不是全能的,他们也可以拥有自己的秘密花园。小男孩亚当的梦:“老虎只跳一次”。 第二讲:什么是真正的“话语”。儿童精神分析的工作本质是倾听孩子而不是倾听父母。可是在一定程度上,父母决定了分析家与孩子的工作能否继续。分析家怎样处理孩子、父母这几个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建立和处理移情(转移)是工作重心。“企鹅”个案,“废墟中的两爱人”个案,“毁灭者一样的母亲”个案。 第三讲:帮助孩子从黑暗中走出来:个案“小弗兰妮的忧伤”。成年人的无意识也会停留在孩子阶段的某个场景上:个案“魅力王子只是一洼水坑”。孤独症孩子“大卫”的个案,主体的到来。 第四讲:少年必须经过的孤独状态:年轻人“巴尔萨则”的个案。话语的欺骗性:“米拉”的个案。对精神病人的支持:倾听病人的谵妄。 第五讲:儿童精神分析与成人精神分析的本质上的区别。精神分析的本质。 -
镜子与永无岛
《镜子与永无岛:拉康欲望及儿童文学中的主体》对儿童文学人物修辞学进行了集中的系统研究,涉及儿童文学作品中文学人物的各种研究方法,包括传奇英雄、高模仿人物、寓言人物、象征人物、意识形态工具人物、低模仿人物、讽刺人物与元小说人物等各种具体文学人物形象及其阐释,儿童小说中的主人公与集体主人公的身份意识,儿童文学经典作品中的主体间性。除了对儿童文学中主人公构建身份的方法进行探讨外,该书对作品中的次要人物构建手法也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解读,并结合具体作品对次要人物的扁平化、圆形化、静态化与动态化展开精细透析。该书不仅分析具体作品中的文学人物,还从整体论的角度对儿童文学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理论透视,从小说人物形象的外围元素中打造儿童文学人物修辞学的构建。作者分别从情节、外部描写、行为塑造、言语表情、心理描写等方面阐释人物形象是如何通过作家的多元立体方式与写作手段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与呈现。 -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在这本挑战性和原创性的著作中,斯拉沃热·齐泽克对后现代世界中的人类力量问题予以审视。从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到希区柯克的《后窗》,从瓦格纳的歌剧到科幻小说,从《异形》到犹太笑话,作者以其敏锐的分析,探讨了有关整体性和排他性意识形态幻象问题,而人类社会正是由之构成的。 书中将关键性的精神分析概念、哲学概念与极权主义、种族主义之类的社会联系在一起,以探讨控制之幻象的政治蕴涵。《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代表着对精神分析的意识形态理论和重大贡献,同时也对大量当代文化现象作了精辟的阐释。 -
穿越我思的幻象
我们跟随拉康回归主体的真理,从幻象迷离的想象界来到法则森然的象征界,却蓦然发现我们只不过是一个无意识的主体,是由能指任意穿越的空隙,我们徒劳地寻找能表征我们欲望的能指,结果却被能指捕获、去势、分割、撕裂并被扔回真实之深渊,笛卡尔、康德所构想的那个能认识和征服外在未知领域的英雄式的”我思”主体已被彻底瓦解了。 本书是关于介绍“拉康主体性理论及其当代效应”的专著,具体包括了:形象认同与自我的形成、结构主义氛围或“语言论”转向、菲勒斯能指与俄狄浦斯情结、文本的策略、能指理论与主体逻辑、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漂流的欲望哲学等方面的内容。 -
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
拉康的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在西方文化思潮中是一重要角色,可說是現代哲學學習者必修的科目。本書依據拉康的思想發展歷程及他參加法國精神分析學派的多次 “分裂”事件,分為七個階段加以敘述。作者認為拉康以批評和候新的態度、“回歸佛洛伊德”、使佛洛伊德節精神分析學重現於現代思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