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人需要什么
女人需要什么?这一核心问题已经成为很多作者尝试论述的主题,然而却没有一个人为此找到答案。尽管本书为读者提供的答案并不明确,但它却恰恰证明了女人永恒的童真。它是一层无形的帷幕,在女人及其本身之间,在其同一性与躯体之间,在其欲望的话语与其快感不可言传的沉默之间,它的存在绝对真实。本书还原女人心灵的真实! -
介绍丛书:拉康
雅克·拉康是现今与弗洛伊德齐名的一位重要的精神分析理论家,尽管有关其思想复杂性的激烈争论曾延迟了此一地位的确立。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首屈一指的拉康派精神分析家,他清晰地阐明了拉康理论的中心思想,引领读者从拉康早期的妄想狂研究到其后来的精神分析理论创新——包括他把结构语言学引入弗洛伊德主义,以及他关于婴儿“镜子阶段”、同一性建构还有精神动力学等方面的那些新思想。书中还明确地指出,尽管拉康在文学、艺术、哲学以及女性主义等方面均带来了后现代的重要影响,但是,他的理论却并不只是文化的知性产物,更是根植在临床实践之中的。 本书的文笔清晰,插图精美。对于任何想要了解拉康的思想,却又因其作品明显带有的神秘晦涩而不敢问津的读者而言,它都将是一本理想的入门读物。 -
不思之说
拉康主要不是一个哲学家,不过他终生都在谈论近代哲学以来的一个哲学核心问题,即主体问题。一方面,他厌恶任何我思形式的主体,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一种别样的主体;无意识主体或说话主体。 本书主要从两条路线展开,一条是时间的路线,另一条是拓扑空间的路线,最终汇集到主体的真相即无意识是主体之家。关于时间的路线,书中所说的时间主要指主体的发展历史。精神分析学强调的是,无论是镜像时期还是奥狄浦斯时期,都不应该把它们理解为人类成长或成熟过程中的阶段——弗洛伊德的性欲三阶段则是典型的阶段说——而只能把它们当作具有某种意义的转折点。另外,自我是后来形成的,无疑应该从发展或时间的角度来看。至于主体问题,曾经来华讲授精神分析学的巴黎精神分析师Simone女士认为拉康主要是从拓朴形态的角度来谈论主体的问题,并不是从时间维度来谈论的。三界结的拓扑学理论是拉康后期重点关注的领域,似乎并不像索卡尔所嘲笑的是一种伪学问,因为,据说后来与拉康共同工作的是两位法国顶尖的拓扑学家。拓扑学强调连续性,不容许撕裂或分离。 本书主要从哲学角度深入系统地解析了拉康的无意识主体理论,角度新颖,论说通透。 -
拉岡精神分析辭彙
拉康精神分析現在成為文化理論中的顯學,然而在很多時候,他所發明的或引用自佛洛伊德的術語往往令人一頭霧水,例如他廣泛引用佛洛伊德理論及李維史陀的理論名詞、符號學術語、數學及拓樸學名詞,甚至尋常詞彙作理論分析,但這些詞彚的解釋往往與本義截然不同,phallus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它的象徵涵義遠高於生理及性慾驅動力的意義,它不再單純與性徵有關,而是想像界(就我與他者之關係中)的重要符號。另外,拉康一方面指自稱回歸佛洛伊德,另一方面又對佛洛伊德理論作出全新的詮釋。這本書就是一本很好的關鍵詞入門,它讓讀者對拉康的複雜術語有一個概括的認識,從而打開拉康精神分析理論的大門。 拉岡的思想徹底改革了精神分析的理論與實踐,也對電影研究、文學批評、女性主義與哲學等不同領域帶來了重要的影響。他的寫作是著名的複雜與難懂,但是其中卻洋溢著獨特的哲學智慧與幽默風格。《拉岡精神分析辭彙》強調拉岡的臨床基礎,同時也是任何受到拉岡影響的領域之讀者最理想的指南手冊。對中文讀者來說,這本中譯本更是理解拉岡思想最好的起點。 本書特色 .超過200個條目,說明拉岡自己的專門術語,以及拉岡對於常用精神分析語彙的用法。 .對拉岡作品的歷史脈絡與機構背景有細節的介紹。 .對佛洛伊德、索緒爾、黑格爾以及其他重要思想家的重要概念之出處介紹。 .拉岡生命與作品的紀事年表。 -
结构精神分析学
依据精神分析法进行解释,就是根据两种概念来进行解释:潜意识和阉割。而且,必须按此顺序来阐述它们,因为,任何不从肯定其与弗洛伊德发现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场所相连系的有关俄狄浦斯情结的论述,都几乎只不过构成对于古代神话的一种新的解释。然而,我们的目的在于说明,俄狄浦斯并不就是揭示了其各种动力线的那个神话,也不是它在每个人的实际经历中确定的那种悲剧,而是在欲望构成人类并非与社会而是与言语活动的关系的一种结果 -
现象学和拉康论精神分裂症
《现象学和拉康论精神分裂症:在脑研究十年之后》致力于阐述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心理学机制。当一个听了我精神分裂症的讲座的学生告诉我这个讲座使她发生了改变时,我感受到这些观点蕴含有使人解脱的力量。那位学生告诉我:她的父亲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关于这种疾病的生物学知识曾使她确信她自己也将会不由自主地患上这种病,因此她一度对父亲很愤怒。而当她从我的讲座中了解到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成因后,给了她新的希望,使她知道患精神分裂症对她来说并不是必然的。她认为自己可以更加注重心理因素。这位学生告诉我:现在她对父亲的感情不再是愤怒而是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