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代三省制及相关问题研究
本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隋代的尚书省、内史省和门下省,也就是学界所习称的“三省”;研究的主题是三省的职权、地位以及所谓的“三省制”在隋代是否成立。通过对隋代尚书省性质的转变问题、隋代尚书省与九寺的关系问题、隋代门下内史两省的职权与地位、唐代前期的三省问题以及“三省制”学说的由来等问题的探讨,认为三省分工、制衡的机制在隋代并未建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隋初尚书省权力过大,内史、门下二省并不能对其构成有效的制约;二是君主权力的无限扩大。
书末附录三篇文章,包括对隋代废太子案的考察、对隋代秘书省任职条件的研究、对官品制度的成立的探讨等相关内容,对本书的主旨具有补充价值。
-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
权力游戏中臣民如何明哲保身?一部古代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态史,揭示制度之弊如何激发人性之恶。
古代专制主义统治下为何盛行讲假话、做违心事?
臣民如何通过讲假话、做违心事来面对喜怒无常的帝王?
为什么说讲假话、做违心事的这种性格、语言、心理和行为都是专制主义的产物?
古代历史从来不只有文人生活风雅、美好的一面,朝堂之上的残酷超乎你的想象。
想要在集权统治下明哲保身,为何要学会“拍马屁”才行?
在这本《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中,你或许可以一窥一二。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古代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态史,堪称古代官场现形记;也是一本史实和评论俱佳的历史小品。书中以中国古代君臣关系、臣民心理为切口,剖析专制主义的内涵,以批评的笔触,呈现出专制主义的产生过程、权力结构的确定,以及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臣民心态的种种表现。
作者着眼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的心理刻画,以读史札记的形式,分析从先秦至清代君臣间的心机和智术,以及忠臣义土的应对苦心,别善恶,寓褒贬,辛辣精准地揭示了制度之弊如何激发人性之恶。史论结合,展示了古代朝堂上的生存法则,以及集权政治下的君臣博弈。
【名家推荐】
虽然,中国以往的史书,在记述事实和人物中也可以窥见心灵的跳动,但以存在决定意识为旨趣,着眼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的心理刻画,则是史学领域和方法上的开拓,而剖析人物心态又是推动和激发历史反思的机杼。谢天佑同志很快步入“历史心理学”的门槛,从个别到两千年臣民心态的分析,给研究中国历史增添新的养料,做了学术上的开垦工作。
——陈旭麓,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建校元勋之一
谢先生并非仅仅是一位为历史而研究历史的学者;他是一位与时代息息相关的知识分子。和许多他同时代的,包括作家巴金先生在内的“仁人志士”一样,谢先生用重千斤的史笔,为我们提供了发人深省的历史教训。
——邵勤,美国新泽西学院历史系教授,曾任哈佛大学瑞德克里夫高级研究院和德国洪堡大学的研究员
【本书卖点】
1.一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态史,堪称古代官场现形记。
书中透析了自先秦至清代以来朝堂上的臣民生存法则,既有“千古谏臣魏征”“杯酒释兵权”“王安石变法”等跌宕起伏、动人心弦的故事,也有围绕日常互动中呈现的君臣关系、派系政治,力图重返历史现场,捕捉历史人物的微妙心迹,展示集权政治下君与臣的博弈;
2.一本史实和评论俱佳的历史小品。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如何生存?权力游戏中臣民如何明哲保身?为什么小心谨慎、假话连篇会成为臣民求生的必然之术和心理常态?作者从史实出发,结合“历史心理学”推演分析君臣言行,用反思的眼光看历史;书中不乏其辛辣、精准的评论,观点新颖,见解独到;
3.一本见识高远的“大家小书”。本书篇幅不大,文字不多,但研究视角别致,从政治史、心理学等角度着笔,从个别到两千年臣民心态的分析,笔触精准细腻,见识高远,于作者特定的时代而言,有开疆之功;
4.语言通俗流畅,却又辛辣精准,不夸张,不说教。
本书从容地分析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臣民心理,以及这种心理对政治、文化、社会礼制等方面的影响。书名看似学术性很强,但书中内容通俗化,有故事性且内容丰富,轻松易读,不失为一本大众历史普及读物;
5.经典再版,名家推荐。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已故谢天佑教授的遗著,30年后再版,本书在原书的基础上,增补了作者后人及学生提供的诸多材料,更为全面展现作者的学术风貌。同时,本书附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建校元勋之一陈旭麓先生原序,以及美国新泽西学院历史系教授邵勤总序;
6.本书装帧精美,简洁典雅,接面装,书脊布纹选用质朴的雅格纹,封面选用竖纹云萱纹纸,专色印刷且局部烫印。
-
美国政治文化中的现实主义
本书是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成果、是教育部哲学与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项目成果。本书分成三个大的部分对美国政治文化中的现实主义进行讨论:第一部分讨论美国内政政治领域中的现实主义理论和实践,探讨其实质、来源和发展阶段;第二部分讨论国际政治领域中的现实主义理论,探讨其实质、宗旨和价值立场;第三部分把两者结合起来讨论,探讨内政与外政的辨证贯通,理想和现实的辨证贯通,以期更为全面地把握美国现实主义政治文化在其理论和实践中的内外展开,并对美国政治的下一步走向做出一些推论。 -
政治文化與政治人格
文化與人格是上一世紀政治學的另類課題,但隨著後殖民文化的蔓延,與專擅難禦的全球化風潮,新世紀政治的意涵已然無限展延。政治學界需要更寬闊的視野,來體會紛雜流動的政治現象。這在受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肆虐的中國文化地區,更是刻不容緩,因為追求現代化的歷史宿命論,正迫使中國人鄙夷自己的歷史與身分,形成內在焦慮與自恨,偏執行為繼之而起。本書將文化與人格提上研究議程,利用個案,為探究政治新知披斬一束荊棘。 -
亚洲价值与人权
本书论述了个人主义与人格、法与礼、学与社、乡约、中国的宪政主义与公民社会、女性教育与女权、中国共产主义与儒家社群主义等。论述了儒家社群主义思想,以“社学”和“乡约”这种社群组织为例,说明儒家在加强社群生活、建设齐心协力的信约制度方面,做出的各种努力。 狄百瑞着重论述了儒学的哲学发展,以及中国在社群组织、宪政、教育和女权等方面的历史经验,他认为尽管儒家对价值的理解在某些方面不同于西方自由至上的个人概念,但儒学与人权并非水火不容,反而能促进人权。亚洲价值的拥护者关注在个人权利与社会的正当需求、正当要求之间实现恰当的平衡,认为儒家的经验对于保持这种平衡确实非常重要,而中国人在这些方面留下的历史记录值得大家往此方向去思考。 1990年代,部分学者提出“亚洲价值”的概念,试图将20世纪日本和东亚四小龙的迅速崛起归因于亚洲传统的独特魅力,不可避免的引发了围绕普世价值与地方传统的论争,在这一论争中,狄百瑞完成了本书。相当集中地反映了他作为具有保守主义倾向的自由主义学者在儒学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方面的立场与观点。狄百瑞的研究,对深陷“哈耶克困境”而难以自拔的当下中国自由主义者是一个不小的福音。 -
公民文化
本书被普遍认为是政治文化领域的奠基性的研究成果,也是运用经验方法研究政治文化的经典之作。书中提出村民型、臣民型、参与型态度混合构成与民主制度相适应的公民文化,是对民主理论的一项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