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之洞全集
《张之洞全集(共12册)》讲述了:一九八九年四月《张之洞全集(共12册)》编辑组成立时,确定以北平文华斋一九二八年刊刻的王树枏编《张文襄公全集》为底本,做如下三项工作:一、辑佚。二、求真。三、断句。努力的目标是:文献求完备,编次求有序,版本求真实,校勘求精审,断句求准确,校注求筒约,便于使用,有裨研究工作。在《张之洞全集(共12册)》编辑整理工作已进行四年并被列入国家第九个五年出版计划的重点图书之后,一九九三年,河北人民出版社组织编辑《张之洞全集》,并于一九九八年出版(下文简称河北版)。该书收录丰富,使我们受益匪浅。但觉得仍有继续工作的必要,并力求做得比该书在各方面都有所前进。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在收集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张之洞文献未收入《张文襄公全集》遂萌生辑佚补充之念,留心遗漏之篇,经二十余年,小有积累。《张之洞全集(共12册)》编辑组成立后,搜集工作的足迹遍及可能藏有张之洞文献之所。多年的搜寻,得新文献九千余件。在编辑整理中,除去重复者、经考证实非张之洞所作者、有疑待考证者以及不符合《张之洞全集(共12册)》收录原则(反映张之洞的生平、思想、行动和他生活的环境)者,余下的补入底本。《张之洞全集(共12册)》收录文献共一万四千四百五十三件,比底本多七千八百零二件,比河北版多三千四百七十三件。在当前阶段,它应当算是一种比较完备的本子。 -
张之洞全集
-
輶轩语详注
《輶轩语详注》内容简介:《輶轩语》为张之洞所撰,全书分上篇语行、中篇语学、下篇语文三部分。语行篇从德行、人品等方面对学子提出要求;语学篇从通经、读史等方面论述为学之道;语文篇分时文、诗赋等,强调读书宜求善本。《輶轩语详注》诚为优良国学读本,愿与读者诸君共同研习。 -
书目答问二种
收入《書目答問》(附范希曾補正)和《輶軒語》 -
劝学篇
本书是我国晚清流派代表张之洞的名著。他面临当时西学东渐的新变局,主张有限度地采西学、变旧法,而以旧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取舍标准;他支持维新派的某些改良运动,但反对变革政体,坚决维护传统伦理道德及社会等级秩序。1894年4月他撰写的《劝学篇》全面阐述其观点,划清了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激进一翼的界限。本书的出现反映当时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社会普遍产生改革愿望,本书的主张则代表了当时希望稳健变革士绅的愿望,也切合了朝廷的意志,因此被朝廷广为传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
中国文化本有文史传统,而自史学群起借法于社会科学之后,这种传统已日趋而日益凋零。我与陆胤至今没有见过一面,读其文字而受到打动的,是他出自文学专业而沉潜于晚清史事,并在后生一辈里少见地能够进入古人的精神世界。在熟视史学为社会科学所困之后,保留在陆胤笔下的文史传统能给人以一种亲切感。(杨国强) 以往学界讨论学术转型,多偏向于“在野”的知识精英,近年亦开始留意朝廷的举措。本书专力考察张之洞及其周边的学人群体,不但得以揭示晚清督抚对士林社会的实在影响,更因督抚地位的上下勾连,使得其所描画的近代中国学术文化转型图景更为完整。(夏晓虹) * * * * 随着晚清“内轻外重”局面的形成,督抚集团依托固有学术传统与行政资源,在学风引导、学制厘定、机构建设、舆论控制等方面作用显著。清季张之洞任督抚时期,凭借自身的“清流”背景与学术威望,在其周边形成了以“清流”士人为核心的学人圈子。他们未必具备趋新学者的超前意识或专业精神,却善于将外来新经验制度化、常识化、普及化,使其更易为士林社会及政教体制接纳。 本书强调张之洞作为政治庇护人、学术赞助者和交游组织者的角色,进而讨论这种“政教合一、官师不分”的自我认同,如何作用于学术组织与学制规划。正是通过以张之洞为中心的学人交游,同光之际“清流”的学术传统才得以在清末十多年中持续发挥作用;“清流”士大夫执着的义理、学理,才有可能充实到以器物为主的早期近代化进程之中,成为康、梁等趋新人士意见的先声。 利用诗文集等常见史料与张之洞档案等未刊资料互证,本书以人物的交游群体为考察单位,期待能将近年日益倚重社会科学的学术文化史研究还原到人物本身,提倡一种带有人物面目、人文感觉、人情况味的学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