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学术史丛书》总序//陈平原
序一//夏晓虹
序二//杨国强
绪论
一、“自上建之”:另一种近代学术
二、以张之洞为中心的学人交游
三、先行研究及其趋向
四、论述方法及架构
五、行文凡例
第一章 清流浮沉与学术升降——张之洞学人圈的聚集
一、同光之际的京师学风
二、作为门面的“清流”
三、“为尔筹归计”
四、从“洋务”到“正学”
小结
第二章 经古学统与经世诉求——督抚兴学传统的近代调试
一、从经古书院到官书局
二、广雅书院与经古学统的衍化
三、两湖书院学术之争
小结
附表1 张之洞督粤期间广雅书院课题
附表2 张之洞督鄂时期的书院教习
第三章 以新学制含纳旧学统——学制酝酿期改造经史之学的努力
一、《江楚会奏》的折中基调
二、作为“普通学”的经史
三、“宗经”还是“重文”
小结
附表3 戊戌、辛丑间吴汝纶、张之洞“中学书目” 之比较
第四章 癸卯学制与拒俄学潮——光绪二十九年在京参与学务考
一、援引张之洞参画学务之议
二、辛丑至癸卯间的京师大学堂
三、拒俄学潮与张之洞会商学务
四、学科之争
小结
第五章 从“同文”到“国文”——对日本经验的迎拒
一、“亚细亚主义”与张之洞系统亲日取向的发端
二、“东文”途径的展开
三、戊戌政变后对日感情的变化
四、“日本文体”与“国文”
小结
第六章 “追三元”与“哀六朝”——诗学酬唱的政治隐寓
一、幕府酬唱与“三元说”
二、声音与世运
三、为“清流”招魂
小结
附表4 戊戌、庚子间武昌士人交游表
余论:结名臣之局
一、政教·道器·体用
二、与“国粹”思潮的交集
三、学人圈的流散
附录:张之洞学人圈名录(1884 -1907)
征引文献
后记
作者小传
【展开】
【收起】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本有文史传统,而自史学群起借法于社会科学之后,这种传统已日趋而日益凋零。我与陆胤至今没有见过一面,读其文字而受到打动的,是他出自文学专业而沉潜于晚清史事,并在后生一辈里少见地能够进入古人的精神世界。在熟视史学为社会科学所困之后,保留在陆胤笔下的文史传统能给人以一种亲切感。(杨国强)
以往学界讨论学术转型,多偏向于“在野”的知识精英,近年亦开始留意朝廷的举措。本书专力考察张之洞及其周边的学人群体,不但得以揭示晚清督抚对士林社会的实在影响,更因督抚地位的上下勾连,使得其所描画的近代中国学术文化转型图景更为完整。(夏晓虹)
* * * *
随着晚清“内轻外重”局面的形成,督抚集团依托固有学术传统与行政资源,在学风引导、学制厘定、机构建设、舆论控制等方面作用显著。清季张之洞任督抚时期,凭借自身的“清流”背景与学术威望,在其周边形成了以“清流”士人为核心的学人圈子。他们未必具备趋新学者的超前意识或专业精神,却善于将外来新经验制度化、常识化、普及化,使其更易为士林社会及政教体制接纳。
本书强调张之洞作为政治庇护人、学术赞助者和交游组织者的角色,进而讨论这种“政教合一、官师不分”的自我认同,如何作用于学术组织与学制规划。正是通过以张之洞为中心的学人交游,同光之际“清流”的学术传统才得以在清末十多年中持续发挥作用;“清流”士大夫执着的义理、学理,才有可能充实到以器物为主的早期近代化进程之中,成为康、梁等趋新人士意见的先声。
利用诗文集等常见史料与张之洞档案等未刊资料互证,本书以人物的交游群体为考察单位,期待能将近年日益倚重社会科学的学术文化史研究还原到人物本身,提倡一种带有人物面目、人文感觉、人情况味的学术史。
【展开】
【收起】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